APP下载

浅析《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人物描写

2014-11-28孟凡圣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11期
关键词:索亚吐温牧师

孟凡圣

美国批判主义作家马克·吐温是世界著名的小说巨匠,其著作《汤姆·索亚历险记》,被收录于苏教版初语教材中。此文因为细腻写实的笔法和对现实社会的无情批判而广为流传。作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以童真童趣反观现实社会的冷酷和黑暗。讽刺了社会的刻板,也体现出孩子们在生活中的叛逆。

一、极具讽刺意味的人物描写

《汤姆·索亚历险记》对现实的批判主要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第一个就是对刻画出的人物进行的细腻描写和辛辣的讽刺;第二个就是间接地从主人公汤姆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并通过儿童的叛逆和恶作剧来表现作者内心对这个黑暗社会的不满。

首先,汤姆年幼的时候父母就双双去世,于是被波莉姨妈收养。波莉姨妈是这篇小说出场比较靠前的人物,她对汤姆管教严格,因此汤姆不太喜欢她。小说对波莉姨妈自私的行为进行了讽刺,一个最为生动的例子就是那副让她感到骄傲的眼镜。她戴眼镜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好看和装饰,波莉姨妈的虚荣之心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她看东西时,即使戴上两片炉子盖也照样看得一清二楚。”就委婉幽默地说明姨妈的视力是非常好的,可她还戴眼镜,这种形象的讽刺入木三分。

其次是布道牧师。牧师是西方国家的神职人员,在孩子出生和老人去世等重大的场合都会出现,是非常严肃的人物形象。但经过马克·吐温的描写,这名牧师却成了刻板的形象。文中这样描述:“一直升到最高音的一个字,强调了一下,然后就像从跳板上跳下来一样,突然降低。”牧师在教堂带领大家做礼拜是非常正常的,这也是他的日常工作。但是他却把这样的工作变成了机械的,无聊的,一遍一遍重复的毫无意义的行为,可见在当时的社会,这些神职人员不顾别人的感受,一味只顾完成自己工作的状态是普遍现象。

最后,校长是最能揭示当时人们虚伪无知的精神面貌的。他在讲话的时候拿着一本《圣经》,就像他自己身份的象征一样来伪装自己的尊严。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的那本解剖书,实际上里面却是淫秽的裸体女性的图片,可见校长内心是多么龌龊和虚伪。最后那张图片被撕毁了,就像校长虚伪的面具被撕毁一样。

二、汤姆的叛逆才是纯真美好的人性

马克·吐温就出生在工业迅速发展的年代。他的童年非常艰苦,父亲是一个贫穷的律师,家里一共有七个孩子,所以家里非常贫穷。马克·吐温小时候就必须到各处打工挣钱养家。在他十一岁的时候,父亲不幸去世了,他开始独立生活。他从事过很多职业,淘金,矿工,投机商甚至游击队员,但都没有做太长时间。这样的经历,反而为马克·吐温后来的创作积累下了大量的素材。而也正是他童年的悲惨经历,让他在创作小说时能得心应手,将主人公汤姆形象描写得惟妙惟肖。

汤姆就是一个天真无邪但爱调皮捣蛋的小男孩。他喜欢冒险,经常搞恶作剧,是马克·吐温以自己的童年为原型,经过艺术加工后的人物。通过对他的描写,讽刺了庸俗的社会风气和刻板的学校教育,使汤姆·索亚成为了美国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人物。

在家庭、学校、教堂都充满了虚荣和腐败时,主人公汤姆已经无法在现实的生活中寻找到一块灵魂的净土,所以他开始逃学,和伙伴们一起去探险。到荒岛上做海盗,和喜欢的女孩在山洞遇险。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和勇敢,最后找到了宝藏,实现了心中的梦想,成为了大家心目中的小英雄。

三、取材真实,内容充满批判色彩

马克·吐温善于用真实的场景一针见血地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融合。汤姆·索亚一群孩子天真烂漫,为了摆脱虚伪的教义与呆板的生活以及枯燥的学习环境,做出各种各样的冒险行为。作为聪明的孩子,汤姆·索亚是一个足智多谋且对现实环境充满怀疑态度的角色,也是作者真实见闻和亲身经历的形象代表。

汤姆·索亚的各种行为,无不体现了对那个时代的批判。汤姆身上所体现出的勇敢,智慧和正义,正是作者所提倡的。而汤姆和他的伙伴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童真童趣,也正是对污浊社会的荡涤。他们虽然受着家庭和学校的束缚,但是敢于反抗,不惧艰辛,正是那些敢于与现实作斗争的人们的缩影。虽然他们并不是普通人心中的好孩子,没有认认真真地在学校上课,但却用他们的方式,揭露出知识分子的肮脏和宗教的虚伪。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把人物形象放到作品的曲折情节中和文化背景下分析,才能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最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用他的方式批判了这个社会,让这群天真孩子的身影荡涤着社会的丑恶。研究学习这篇小说体现的批判现实主义,不仅仅能充分了解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更能领会作家的写作手法;同时让我们了解了美国的社会人文、历史进程,对了解西方社会现实有很大帮助。

(作者单位 :泗洪县金镇中学)

猜你喜欢

索亚吐温牧师
谁是真牧师
百年畅想
一只小海狗的使命
滑稽透顶的“疯子”
王子与贫儿(上)
阅读理解Ⅰ
牧师与会友
客利尔镇的巫女
童年的味道
看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