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曲同工 殊途同归
2014-11-28彭俊生
彭俊生
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两首诗词惊人相似地描绘了古今的农家乐:一首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另一首是现代诗人刘半农的诗歌《一个小农家的暮》。这两首诗歌都浅显易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使人吟诵之后口有余香,农村优美的图景历历在目。小农家其乐融融、惬意纯真的田园生活,能使读者“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笔者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简要地赏析一下这两首诗词的异曲同工之妙。
一、农家意味的自然风光
农村风光宁静而祥和,历来为人们所向往,农家意味的自然风光充满着生活气息。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开头就这样描绘“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可见主人所居住的环境虽简陋却清新静谧。下片的“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小儿“溪头卧剥莲蓬”。“锄豆”、“织鸡笼”、“剥莲蓬”,这些动作情景描写都具有浓浓的农村特色,通过寥寥几笔,一幅清新秀美的农村风光图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刘半农的《一个小农家的暮》写了傍晚时分一个年轻的农妇在灶前用新砍的柴做饭,嫣红的火光映红了她嫣红的脸庞。农夫衔着十年未换的烟管收工回来,在屋角挂上锄头,便坐在稻床上,调弄一番亲人的狗,然后踱去栏里看看他的牛,农夫回头问妻子“怎么了——我们新酿的酒?”农妇的表情温和而贤淑,农夫的动作缓慢而悠闲,农夫的话语简洁而明了,农家的生活温馨而富足,农夫晚饭时的自斟自酌的惬意、悠然,可想而知。农家对面有青青的山,青青的松,松树的尖上露出半轮新月。诗人笔下的山、树、月如此的清新秀丽恬静。与前者景虽不同,意却相似。
二、率真淳朴的家庭成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的性格特征是社会人员秉性的显现。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辛弃疾和刘半农笔下的农家成员形象。辛弃疾本是一位以武起事的豪气冲天的将军,他二十二岁时就在五万金军中擒回叛徒张安国,曾作《十论》《九议》,可是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陆游写诗叹道:“爱君忧国孤臣泪,临水登山节士心。”这位无用武之地的英雄后来居住在带湖、瓢泉二十年,他熟悉农民,熟悉农村生活,他笔下的人物老少都个性鲜明,纯真可爱,呼之欲出。《清平乐·村居》中的白发翁媪,他们喝着小酒,在微醉中说着笑话,悠闲之状溢于言表。大儿自觉地承担主要农活“锄豆溪东”,二儿尚未成年做一些辅助农活,“织鸡笼”,小儿顽皮活泼“溪头卧剥莲蓬”,一个“卧”字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形象和盘托出。这个小农家一家五口其乐融融,各尽其能。
现代诗人刘半农漂洋过海去求学,身在异国他乡,孤独与悲哀无情地煎熬着他,折磨着他,他尝尽了人间的辛酸,目睹了他人的白眼,倍感寂寞,思念祖国,思念家乡,向往淳朴,在孤灯片影之下,挥笔写下了《一个小农家的暮》。诗人在诗中精心勾画了三个生活画面,第一个是“农妇暮炊”图。画中描绘的农妇为了家人的晚餐,烧火作饭,新砍的柴在灶里必必剥剥的响,灶火闪红了她的衣裳,闪红了她嫣红的脸庞,我们从她红红的脸就可窥见她的愉悦的内心世界。第二幅“农夫收工”图。农夫主外,承担着家里的重体力劳动,下地归来,怡然自得,安闲从容。第三幅是“小儿观月”图。孩子们在院坝里望月亮,数星星,唱民谣。由此可见,这古今两个农家之人都具有率真淳朴的特征。
三、清新无华的优美语言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是一首澹语清新,充满诗情画意的小令,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人,语言都很质朴,无生僻字眼,无雕琢之痕 。词的上阕无论是写景还是写老夫妇的和睦,语言都明白晓畅,口语化。例如“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这两句平淡的语言点明了题目中“村居”的地点、状况,勾画出了一幅清新秀丽的“村居”图。“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对白发夫妇亲热地坐在一起相互敬酒聊天,堪称奇妙之笔,平淡的语言之中充满着生活乐趣。
刘半农的《一个小农家的暮》语言质朴无华,口语化,且富有变化。在写女主人公时运用色彩变化来映衬她的勤劳、贤淑和美丽。“灶门里嫣红的火光,闪着她嫣红的脸,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这里诗人运用“红”、“青”这些极为普通的形容词进行颜色上的对比,来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可谓平中见奇。诗人在写男主人公时则主要写他的动作“衔着”烟斗从田里“回来”,“挂去”了锄头,“坐”在稻床上,“调弄着”狗,“踱”到栏里看牛,这些平淡的词语却写出了农村生活的悠闲,与自然生命的贴近。可见这两首诗词的语言都明白晓畅、朴实无华,但所写景都清新优美,所写人都个性鲜明。
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与刘半农的《一个小农家的暮》都采取白描的手法写景状物,写人叙事,诗词中都“农”味十足,田园风光真真切切,人物形象怡然自得,语言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它们一首是要求严格的词,一首是现代自由白话诗,但却收到了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效。教学时如能相互引用、印证,可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重庆市朝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