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动机与创业能力关系:归因方式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
2014-11-28巫程成闫道武刘世超严建雯
巫程成 闫道武 刘世超 严建雯
麦克利兰对成就感需求的研究,使人们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认知创业动机,因为创业者比一般管理者具有更高的成就动机,这种成就动机往往会驱动创业的决策和创业的持续能力[1]。研究者认为,大学生创业是适宜的创业环境与做好创业准备的大学生相结合的产物,更多是因为生存、自我实现、就业,大部分大学生创业更看中成就感和工作自主性内在需要。创业动机是驱动创业的心理变量,间接影响创业的成功与否[2]。Shane和Venkataraman 提出,应用创业认知研究来探讨企业家如何思考和做出决策,并且个体认知性质是决定创业者把握创业机会的重要因素[3]。有学者指出成就动机、控制点可能是年轻创业者的独特心理认知变量,个体的认知变化特别是归因,对大学生在创业动机的引导下,不断在创业过程中发展创业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4]。归因指个体习惯于对不同的事件或行为以一种相似的方式做出原因推理的倾向性。本文采用韦纳的归因模式,把归因分为努力,能力,情境,运气4个维度。
个体的感知觉和解释风格、信息获得、决策对创业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处于青年时期各方面能力取向成熟的大学生,并且个体认知风格对机会识别、风险识别以及各创业阶段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应用创业认知研究来探讨企业家如何思考和做出决策具有重要意义[5]。创业能力主要指促使创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综合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公关能力、专业技能等)。大学生创业动机影响着大学生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胜任力,大学中具有创业倾向的大学生,在掌握行业和专业知识之后,遇到一定的时机,就会激发其创业动机,从而促使其不断提升并丰富自己的创业能力。然而行业和专业知识在真正的创业过程中并非是最重要的,而团队成员面对创业中存在的困难的解释,却能影响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动机。目前大学生创业动机对创业能力的影响机制和形成机制不清晰,而归因作为创业过程中的重要认知变量,可以缓冲或者增强大学生创业动机对创业能力的影响[6]。在国内外创业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大学生创业动机对创业能力的影响,以及归因方式对它们的影响机制,并根据归因方式的调节作用或者中介作用特点,为相关部门制定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意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了浙江省几所高校大学生作为被试,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62份(90.50%)。其中男生220名(60.8%),女生142名(39.2%);文科104名(28.7%),理科258名(71.3%);城镇148名(40.9%),农村213名(58.8%);非独生171名(47.2%),独生191名(52.8%)。
1.2 方法
1.2.1 多维度一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7]该量表提出了分属于4 类可能的归因,即:属于内控性的能力和努力,属于外控性的背景和运气。MMCS 量表Cronbachα 系数内控性为0.70~0.84,外控性为0.62~0.81。重测相关系数0.51~0.70。量表采用5 点记分,总分为外控性得分减去内控性得分,范围是-96~96,分数越高,外控性越高。
1.2.2 大学生创业者创业动机问卷 共13个项目,项目借鉴了Robichaud 的创业动机量表[8]。量表按5 点记分,分值为1、2、3、4、5个等级,均采用正向记分。本研究通过计算Cronbach's 内部一致性系数,发现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说明测量的一致性程度高,结构良好。分数越高表示创业动机越明确。
1.2.3 大学生创业能力问卷 共9个项目,项目采用朱学彦有关学术型企业家的人力资本的项目[9]。量表分1、2、3、4、5个等级,均采用正向记分。本研究通过计算Cronbach's 内部一致性系数,发现大学生创业能力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说明测量的结构良好,并且一致性程度较高。分数越高表示创业能力越强。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创业动机、创业能力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的4 类归因方式能力、努力、情境、运气、以及归因方式总分与创业能力、创业动机之间的关系,见表1。
表1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创业动机、创业能力之间的相关矩阵(r)
表1 显示,大学生的4 类归因方式能力、努力与创业能力和创业动机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情境、运气与创业能力之间,归因方式与能力、努力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
2.2 归因方式在创业动机和创业能力之间的调节作用 由于归因方式在创业相关变量之间的作用研究很少,且研究结果不太一致,因此有必要对归因方式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都进行检验。在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时,首先构建中介效应路径图,见图1。然后依据温忠麟、张雷、侯杰泰提出的中介作用的检验途径[10],分别对各个路径层次回归分析,见表2。采用Sobel 检验方法,对能力归因方式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Z=4.56,P<0.01),显示中介效应显著。但是并未发现归因方式的其它因子,在创业动机与创业能力之间的中介作用。
图1 归因方式对创业动机和创业能力之间关系中介模型路径
表2 大学生归因方式在创业动机和创业能力之间的中介作用检验
2.3 归因方式在创业动机和创业能力之间的调节作用 依据温忠麟、侯杰泰提出的检验调节作用的方法[11],我们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检验归因方式与创业动机的交互作用对创业能力的预测情况。结果发现,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后,创业动机×归因方式的ΔR2=0.001,ΔF=1.024,P=0.213>0.05。因此,归因方式不调节创业动机与创业能力之间的关系。但是综述发现,努力因素尤其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不可或缺,并且对创业动机和创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影响更为关键。所以作进一步的层次回归分析,努力对创业动机和创业能力之间关系调节效应模型构建,见图2。大学生归因方式中的努力在创业动机和创业能力之间的调节作用检验,见表3。努力对创业动机与创业能力之间关系起调节作用,即努力增强了创业动机与创业能力之间的相关程度。而能力对创业动机与创业能力之间关系并没有调节作用。
图2 努力对创业动机和创业能力之间关系调节效应模型路径
表3 大学生努力在创业动机和创业能力之间的调节作用检验
3 讨论
3.1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创业动机对创业能力的预测作用创业动机对创业能力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创业动机越强,大学生越倾向将创业动机归因于能力与努力,从而提升创业能力。归因方式能预测创业能力,内部归因倾向越强,创业能力越高。尤其是,当大学生面对创业成功时,将其结果归因于个人能力的大学生,会更加坚信自己能力的重要性,并投入下一阶段的创业活动中。面对创业失败的时候,将其结果归因于个人努力的大学生,明白自己之所以创业未成功,是因为自己的努力不够,所以进行下一阶段的创业活动时,会更加努力的创业。从而锻炼并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12]。同时,创业成功或者失败的时候,将其结果归因于外部运气或者情境的大学生,会在以后的创业活动中,更多依靠外界环境的变化来预期创业的成功,而外部的环境在短时期内并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动。
3.2 大学生能力归因的中介作用 对行为的不同归因会导致个体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归因理论认为,内控型的人相信自己是其行为结果的最终原因,无论成败与否,能力起到一个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表明,创业成功与否与个体归因方式具有密切的关系[13]。创业成功的大学生认为正是由于当初坚定的创业动机帮助自身练就了创业本领,而在这其中,那些半途而废“接近”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可能将这种行为的结果归因于内部因素,认为自己本来就不具备创业能力,创业光有热情是不够的。事件后果的性质(积极或者消极)以及个体的归因方式共同决定了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这样势必导致个体没有内部动力继续在创业这条路上走下去[14]。创业归因作为一种具体领域的归因,个体倾向于将创业活动个体所具有的创业能力,归因于创业动机的结果,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动机促使个体不断增强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必将会影响到个体起初创业能力的增强。由此可见,创业动机可以通过归因方式的中介作用来影响创业能力。
3.3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创业动机对创业能力的预测作用努力归因的调节作用虽然能力和努力都是归因方式,但两者还具有一些差异。当大学生创业者将创业成功后显现的创业能力倾向于归因于自身能力,他们总认为成功是因为自己的头脑聪明、能力较强;失败时就认为是自己脑子笨,能力差,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归因方式对创业动机和创业能力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也就是说,在创业动机强的情况下,若大学生创业者越倾向于努力归因,那么个体创业能力增强的倾向就越明显;反之,在创业动机弱的情况下,若大学生创业者越倾向于外部归因,那么个体创业能力增强的倾向就越不明显。这一相互抵制的效应给我们的提示在于,有益的归因引导和归因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由创业动机所导致的创业能力带来的挫败感,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调整大学生创业者心理与行为,继续自信有效的创业[15]。
本研究发现了影响大学生创业动机和创业能力的中介和调节模型,同时,本研究还为以后的研究者从实证上研究大学生创业心理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变量,即归因方式,从而为以后的创业心理研究抛砖引玉。另外,在对结果的分析中发现,努力在创业动机与创业能力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更直接的联系变量可能是自我决策效能力[16],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把这些变量纳入进来,进一步探讨这些变量的作用机制。
[1]Barbato R,DeMartino R,Jacques P H.The entrepreneurial motivations of nonemployer entrepreneurs[J].New England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2009,12:33-42
[2]严建雯,叶贤.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现状调查[J].心理科学,2009,32(6):1471-1474
[3]Shane S,Venkataraman S.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5(1):217-226
[4]Wijbenga F H,van Witteloostuijn A.Entrepreneurial locus of control and competitive strategies-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dynamism[J].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2007,28(5):566-589
[5]Armstrong S J,Hird A.Cognitive style and entrepreneurial drive of new and mature business owner-managers[J].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2009,24(4):419-430
[6]严建雯.大学生创业心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0-63
[7]于淑丹,应贤慧,戴春林.学业中等生学业成就归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6):671-674
[8]Robichaud Y,McGraw E,Roger A.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a measuring instrument for entrepreneurial motivation[J].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ntrepreneurship,2001,6(2):189-201
[9]陈劲,朱学彦.学术型创业家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21(4):124-129
[10]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49(5):614-620
[11]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50(2):268-274
[12]Inyang B J,Enuoh R O.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The missing links to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hip in Nigeria[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2009,2(2):62-62
[13]Tang J,Tang Z,Lohrke F T.Developing an entrepreneurial typology:the roles of 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 and attributional style[J].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2008,4(3):273-294
[14]孔繁昌,周宗奎.青少年归因方式与人际信任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2):1371-1372
[15]俞金波,葛国宏.创业大学生与非创业大学生自我概念的比较[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6):909-911
[16]杨林,郭巍伟,梁执群,等.大学生成就动机、择业价值取向与择业效能感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3):328-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