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筷子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2014-11-28王珍

世纪桥 2014年7期
关键词:筷子启示传统文化

王珍

摘要:筷子当中蕴含着明礼、关爱、睦邻、守望等丰富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当前形势下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本文试图以“筷子”的传承为例,以筷子当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为媒介,分析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意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我们加强并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由之路;以筷子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媒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关键词:筷子;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马年春晚上公益广告《筷子篇》一经播出便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心,成为了春晚最大的亮点。广告以一双筷子为题材,通过几个故事场景描述了我们生活中的文化传承、血脉亲情。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因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之一,有着特殊的作用。特别是当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对于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筷子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之意

广告以筷子为纽带,以小见大,演绎出“启迪-传承-明礼-关爱-思念-守望-睦邻-感恩”等中国数千年的特有的传统美德。影片在结束时所说:“一双筷子,承载中国数千年的情感。有滋,有味,幸福中国味。”广告正是通过筷子这一无数中国人民都熟悉的吃饭工具来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一)筷子中蕴含的“明礼”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短片中父亲拍拍儿子的小手,“让爷爷先吃”,一句轻轻的话语告诉儿子要尊重长辈,这是中国人明礼的表现。孩子从筷子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在中国的传统风俗中,吃饭时一定是选最好的位置给老人坐,在老人动筷子之前动筷子是不礼貌的表现,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的传统美德。这一风俗至今为人们所沿用。小小的筷子传承了中国人“尊老”、“明礼”的情感。

(二)筷子中蕴含的“睦邻”

筷子传递出中国人以“和为贵”的为人处事方式。“一曰要直。二曰要齐。三曰要和。”[1]“和”即和谐之意,筷子的成双成对蕴含了中华民族对和谐的追求。筷子传递出来的感情是和谐的、温柔的。“睦邻”则是人们关系和谐的表现。短片中主人拉着邻居去自家吃饭,“不就是多双筷子嘛”,简短的一句话打动了无数国人。这种睦邻友好的传统美德一直在中华儿女心中流传。通过筷子的传承,传达出中国人团结友爱的情感。

(三)筷子中蕴含的“关爱”

一双小小的筷子传达出父母深深的爱子之情。短片中儿子用筷子美美的夹上一块母亲做的红烧肉,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后汉书·杨彪传》)这些诗句都表达了父母对子女深深的爱。这种血脉亲情紧紧地将中国人联系在一起,血脉亲情一直是中国人最割舍不掉的情感,儿子吃的不仅仅是喜欢的红烧肉,更多的是享受到母亲暖暖的爱。筷子将这种亲情传达的淋漓尽致。

(四)“筷子”中蕴含的“守望”

短片中即将做爸爸的丈夫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一份礼物筷子送给挺着大肚子的妻子,“再过两个月我就要做爸爸了。”小小的筷子让夫妻俩找到了彼此心灵的依靠。妻子腹中的孩子成了夫妻俩最大的希望。多一个人就多一双筷子,中国人总是喜欢家族枝繁叶茂,“因为‘筷和‘快同音,‘筷子就有了‘快生贵子的好彩头,再加上人们赋予它‘同眠同起、‘成双捉对之意,筷子成为中国传统婚礼和祈儿催生时不可缺少的物品。无论是黄土高原拜堂筷俗,江浙洞房筷俗,还是湘鄂豫的婚礼偷筷习俗,都反映了中国人多子多福,向往婚姻和谐、长久的观念。”[2]

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非常悠久,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发明了筷子,使用筷子的习俗一直沿用至今。虽然也有西餐的引进,但筷子依旧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食工具。伴随着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发展,筷子当中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因此,筷子不仅仅是两根细棍组成的简单餐具,更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符号。中国人对筷子的使用也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的,吃饭时不能用筷子敲碗,不能嘬筷子等等,这些餐桌上的禁忌都体现了中国饮食的庄重性,更说明了中国是一个注重礼仪的国家。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传统文化乃是维护国民情感的重要因素,传统文化中的有利的教育资源对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筷子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意义

“筷子”中蕴含的文化因素,激发了国民情感上的共鸣。如何将思想政治工作像筷子一样,将中华民族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是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筷子”能够轻而易举的做到将国民的情感恰当的融合在一起,是因为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的作用。如何传递思想政治教育情感,使人们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像筷子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一样使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传承,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一双小小的筷子来诠释、表达,给人以启迪,教育。筷子的传承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一)以“筷子”为鉴,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必须同时满足下列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必须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第二,必须是联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一种形式,主客体可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3]“筷子”作为简单的饮食工具是每个中国人进食时必不可少的,但是筷子又不是单纯的工具。它是蕴含了中国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筷子中蕴含的“睦邻”、“关爱”、“明礼”等传统美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观内容是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求人们拥有良好的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这两者内在上有着极大的共同性。因此,可以将筷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通过筷子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因素。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蕴含于其中,凡是一切蕴含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一切资源都可以为我们所用,传达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从而达到良好教育的效果,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开放的视野、善于思考问题的意识,要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从而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二)以筷子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媒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们所倡导的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睦邻友好”等观念是一致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通过文化的传递与传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从而构建人们的信仰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可以通过“筷子”传承,更重要的是通过筷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我们日常的具有教育意义的载体之上,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以一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坚持渗透原则,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使人们喜闻乐见,而不是被动的学习、接受。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在家庭当中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的传统家庭美德,在学校中教导团结友爱、诚信公平的理念,在社会中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教育,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三)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未来我国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抓住时代发展的潮流,将时代内容蕴含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善于把握机遇,利用党和国家对文化的重视,加强文化建设为重点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充分利用文化载体,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形成崇尚文化的良好风气。充分利用文化市场的调节作用,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市场份额,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简单的说教,是形象生动的,是具体的。在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充分利用“筷子”的传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媒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构建社会主义的信仰体系,加强文化建设,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葛泉滋.学学筷子的直、齐、和[J].人民论坛,2006,(2).

[2]周婧.筷子里的中国文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1,(10).

[3]陈万柏.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和特征[J].江汉 论坛,2003,(7).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责任编辑:褚永慧]

猜你喜欢

筷子启示传统文化
Chopp ed!
筷子礼仪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筷子的神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