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2014-11-27李爱东杨凯张勇庞进赵晓毅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就业心理心理问题对策

李爱东 杨凯 张勇 庞进 赵晓毅

摘要:本文主要从焦虑心理、自卑心理、自负心理、依赖心理四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心理 心理问题 焦虑心理 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大学毕业生数量持续上升,社会岗位需求量与实际毕业生人数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毕业生就业难度不断加大。在此背景下,一些大学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心理压力不断增大,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其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认真研究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并制定有效解决措施,对于大学生实现就业意义重大。本文就当前大学毕业生存在的主要就业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合理的解决策略。

1 当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直以来,就业就是大学毕业生面临的主要选择之一。推动大学生顺利就业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稳定社会秩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很多大学生因无法承担就业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压力,产生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这不仅影响了其顺利就业,还对其身心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总体来看,当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

1.1 焦虑心理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及某些生理反应。大学生就业中焦虑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就是急躁。在职业未最终确定以前,毕业生普遍都有急躁情绪。有的学生因自己的毕业院校知名度不高、学历水平层次较低而导致其就业信心不足,在就业过程中尤其是就业受挫后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严重者甚至一蹶不振,放弃就业;有的因学业成绩不突出或综合能力一般而感到焦虑,无法承担就业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压力;有的因用人单位门槛较高而出现恐惧心理,担心无法顺利就业;有的抱有过于乐观的就业期望,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他们一味追求高工资、高福利、高待遇,不愿意到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更不愿意下基层,回农村。然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许多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往往事与愿违,不能实现他们上大学最初的愿望。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在求职过程中常常表现出情绪紧张、意志消沉、忧心忡忡、烦躁不安、对前途没有信心的心理状态。

1.2 自卑心理

自卑属于性格的一种缺陷,是指自我评价偏低、自愧无能而丧失自信,并伴有自怨自艾、悲观失望等情绪体验的消极心理倾向。主要表现为,不能正确对待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过失,不能认真地思考别人对自己的期望,也不能客观地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以致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失去自信心,对那些稍加努力完全能够完成的任务也轻易放弃。一些毕业生存在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害怕就业竞争和压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法正确认识自己,没有一个较为清晰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此外,还有的大学毕业生因不善言辞,就业信心不足,在实际应聘过程中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或因过于谦虚,将自己的能力说得平平,无法取得面试官的信任,最终丧失原本属于自己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害怕失败,导致其在择业中丧失就业良机。

1.3 自负心理

从心理学上说,自负就是与自卑相对的、心理不健康的一种重要表现。自负心理就是盲目自大,过高地不切实际地评估自己的能力,以致失去自知之明。主要表现是,自我感觉良好,自视清高,自我评价较高,存在个人主观化、理想化倾向,在求职择业时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在进行就业选择时,一些大学生往往更倾向于到大城市工作,同时过分重视物质利益,这种就业观念对其就业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影响,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另外,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对自身能力认识不清,对工资待遇期望过高,所提要求不切合实际,往往失去了很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1.4 依赖心理

依赖的表现主要表现为缺乏信心,总认为个人难以独立,时常祈求他人的帮助,处事优柔寡断,遇事希望别人为自己作决定。时时处处被动、依赖、消极、等待,难于以一个独立的人立足于社会。需要独立时,对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感到很吃力,内心缺乏安全感,时常感到恐惧、焦虑、担心,时间一长或稍遇挫折,易出现焦虑症、恐怖症等情绪障碍或身心疾患。随着大学毕业生中独生子女比例的逐年上升,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越来越大。独生子女大多家庭环境优越,与同伴交流娱乐时间较少,这就容易导致其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依赖性较强。面对当前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们不知如何适应就业环境,赢得就业机会。同时,在就业时,他们往往抱着消极等待心理,将就业寄希望于家庭或社会关系,缺乏就业积极性与主动性。一旦就业遭遇瓶颈,他们就会丧失信心,甚至愤世嫉俗,心灰意冷,一蹶不振。

2 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2.1 大学生应实事求是,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择业观

近年来,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毕业生要想赢得就业就会,实现顺利高效就业,就必须积极提升其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不断增加其就业优势,提高其就业能力。在大学学习阶段,学生要把握好学习机会,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进一步强化其学习意识和竞争意识,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各方面都不太成熟,必须实事求是,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有机统一。

此外,各高校应加强就业教育与宣传力度,使学生充分地了解和掌握就业知识与政策,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基层,感受就业形势,培养他们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教育他们到艰苦的地方去,立足基层,踏踏实实工作,克勤克俭生活。

2.2 加强大学毕业生的心理指导工作,建立健全心理健康长效工作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之一,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推动素质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高校必须逐步加强大学毕业生的心理指导工作,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调适能力,有效消除由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心理障碍或心理危机。此外,学校还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长效工作机制,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以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一是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平台,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辩论、讲座等。

二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队伍,做好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

三是建立健全心理救助及时与保障机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追踪调查工作,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2.3 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与指导工作,引导树立科学的就业发展理念

大学毕业生涉世未深,心智不成熟,缺乏就业经验。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与指导工作,引导其逐步树立科学的就业发展理念,正确认识自我,制定科学合理的就业发展目标。此外,学校还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就业指导服务,积极打造就业信息平台,使学生将眼光放长远,逐步树立动态的终身择业观。

3 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就业难度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今后的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刘琼.心理健康:大学毕业生就业不容忽视的问题[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2]杨明慧,江华林.大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

[3]刘桂华.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与教育对策[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3).

[4]黄群瑛.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初探[J].改革与开放,2011(12).

基金项目:本文来源于2010年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XS100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爱东(1960-),男,河北南皮人,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纪委书记、正高级政工师;杨凯(1979-),男,河北泊头人,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团委书记、讲师;张勇(1980-),男,河北沧州人,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交通系团总支书记、讲师;庞进(1981-),男,河北沧州人,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系团总支书记、讲师;赵晓毅(1982-),男,河南洛阳人,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经贸系老师、讲师。

猜你喜欢

就业心理心理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其特点分析
浅析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