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志愿服务校地对接合作模式的探索

2014-11-27肖芬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合作模式志愿服务

摘要:本论文探究大学生志愿服务“校地对接”模式的发展建设,通过对广州地区校地志愿服务合作对接现状进行分析,明确了校地双方的角色定位,通过八项措施,探索校地志愿服务对接新模式,促进校地志愿服务深入发展,提升高校育人和服务功能。

关键词:志愿服务 校地对接 合作模式

0 引言

广州是著名的“志愿之城”,长效的志愿服务合作模式是实现志愿服务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校地对接”合作模式的建立,对于建设与完善广州地区大学生开展社会志愿服务的联络机制和合作平台,全面统筹校地志愿服务项目资源,科学整合人力资源,开发新合作项目,促进校地志愿服务深入发展,实现高校育人和服务地方两不误,不断提高广州地区志愿服务水平,推动全市志愿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校地志愿服务工作合作对接现状

1.1 呈现临时性、暂时性的特点,短期行为较为明显。由于政府缺乏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期发展的支持与统筹,使得服务内容临时性、暂时性的特点较为突出[1]。例如: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志愿服务任务内容除了春运志愿服务、家电义务维修等活动与专业结合教紧密,技能性较强项目外,主要以一般临时活动为主,定点长期的合作项目非常少,如:白云区年度龙舟赛、白云区年度安全生产宣传、白云区“爱衣”行动、荔湾区环保植树等活动项目,往往是有空组织学生参加、无空则不参与。这样服务内容不稳定,不能长期规划和统一安排工作,不能满足大学生志愿者的长期服务需求。

1.2 计划缺乏周密安排,对志愿服务工作造成不畅。目前团区(市)委的志愿服务工作普遍缺乏周密的计划,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各级政府或部门的志愿服务需求工作很难提前上报备案,给团区(市)委工作造成被动;第二,自身缺乏对志愿服务工作有一个周全的安排和计划,造成工作很难实现系统性和有计划性。志愿服务工作没有提前做好计划,突击现象很严重。

1.3 费用有限,工作安排欠合理,高校积极性不高。尽管现在政府对志愿服务工作划拨了专项经费,但是经费非常有限,基本上仅够解决志愿者基本的交通与餐饮问题,很少给高校志愿者组织和管理经费。而学校除了要花大力气招募志愿者外,还得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派专人跟进和监督活动过程,志愿服务工作的老师往往牺牲休息日去组织开展工作。此外,很多志愿服务工作时间比较长,平均超过8小时/天,甚至很多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参与,连续奋战给学生志愿者造成身体上的疲劳,影响上课的情绪,学习质量下降,出现专业老师对志愿服务意见大。使得负责志愿服务工作的校团委两头为难,除了经费得不到保障,还得受到师生的质疑。所以,目前广州大多数高校对志愿服务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1.4 部分制度和条例不能体现作用,难以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广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很多关于保障志愿者权益的条例和办法,广州团市委也制定了很多激励措施,这在一定程度提高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很多制度和条例在真正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偏差。例如: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组织方应该给志愿者购买人身保险。但是,很多志愿服务时间都具有临时性,时间相当紧迫,根本没有时间或者忽略购买保险,只是给予志愿者一定的补贴了事;志愿时管理不够规范,高校对志愿时管理的办法还不太重视,很多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很多的志愿服务工作,但是志愿时管理系统登记的时间与实际相差很大。甚至有些志愿者根本不了解有志愿时管理系统的存在,有些志愿者知道有此系统,但是不知道志愿时的作用是什么。另外,广州现已实行了志愿者注册制度,但是高校在这方面工作的持续性较差,只要上级部门有文件通知要求,团委才会开展这项工作,使得很多大学生没有注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志愿者。

2 校地双方在志愿服务中的角色定位

2.1 政府方面。第一,是一个策划者。无论什么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团区(市)委都需要与相关部门进行详细的磋商和沟通,共同商讨确定志愿者的需求量。然后,根据有关要求制定志愿服务活动的工作方案,安排志愿者服务岗位,并将需求的岗位要求进行分类,根据类型对志愿者进行招募。第二,是一个监督者。志愿服务的质量高低决定着服务的效果,为了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团区(市)委都会实行项目负责制,安排专人负责与志愿者输出单位进行对接,并全程对志愿者实行过程监督,时刻提醒志愿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服务态度,争取达到志愿服务预期的效果,赢得各方的好评。第三,是一个保障者。志愿服务需要财力和物力上的保障,团区(市)委作为志愿服务的牵头单位,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解决志愿者的交通和餐饮等问题,确保志愿者的权益得到保障。第四,是一个考核者。团区(市)委针对每一个志愿服务项目都会有总结和考核。当志愿服务工作完成后,都会对志愿者进行一个系统的评价考核,考核结果是反映一个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根据考核结果,对优秀的典型代表进行宣传,对表现不好的进行批评教育。

2.2 高校方面。第一,是一个组织者。团区(市)委接到具体任务后,就会根据实际情况与高校沟通,把任务下达到高校,让高校具体操作招募志愿者,开展志愿者组织报名工作,并对志愿者进行相应的培训,实现招募和培训包办服务[2]。第二,是一个实施者。高校根据团区(市)委的任务和岗位要求,采取各种组织形式安排志愿者到岗,具体操作实施岗位人员的分配,实现志愿者的合理配置。第三,是一个管理者。高校组织志愿者到岗后,还得安排专人负责对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工作,工作内容包括对志愿者的调动和重新再分配等等,还要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确保志愿服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3 加强沟通合作,促进“校地对接”模式健康发展

3.1 属地管理,就近就便,实现无缝对接。在团市委近期的一项调查中显示,超过九成大学生热衷参与志愿服务,他们大多把参与志愿服务当成提前接触社会的平台。广州高校如何依据自身专业特点,打造适合各专业学生的志愿服务品牌活动,努力做到塑造精品,让大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对本专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做到志愿服务、专业学习两不误。目前,面对日益庞大的高校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应该根据“属地管理”原则,让各区(市)直接与所在本区(市)高校实现无缝对接。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如果出现某些区(市)没有高校,就根据“就近就便”原则,与邻区的就近的高校进行合作对接。这样,能够节省志愿服务过程中的成本,也能提高志愿服务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便于区校双方对志愿者进行管理和监督。

3.2 制定志愿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工作常态化。团区(市)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志愿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联席会议领导小组,成员应该包括团区(市)委主要负责人、高校团委负责人、街道或社区团组织负责人和高校志愿者代表等。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对前一阶段志愿服务工作进行总结,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布置。同时,对志愿工作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对好的经验和做法进行宣传,确保志愿服务工作顺利和高效运转。通过联席会议制度,要形成统一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为有效推动志愿者工作深入开展打下基础。

3.3 以高校为阵地,抓实志愿者培训工作。广州高校有很多教学资源,包括场地、师资等等,这正好能够解决志愿者的培训场地缺乏和培训效果不佳等问题。团区(市)委可以以挂牌形式在高校成立培训基地,并为高校提供相应的保障,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可以对大学生志愿者实现就地培训。同时,也可以按照就近原则把社会志愿者集中到离他们居住地比较近的高校培训,提高社会志愿者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有了扎实和系统的培训,志愿者的水平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此外,志愿服务培训工作的开展,也能在高校中起到广泛宣扬志愿服务精神的效果,使更多的大学生自愿参与志愿服务,为社会做贡献。

3.4 联合企事业单位,深化志愿服务内涵。根据中央关于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落实,团区(市)委在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志愿服务队伍,创建志愿服务工作示范点,围绕关爱职工(农民工)及其子女、安全生产心理辅导等企业内部志愿服务内容,创造出自己的工作亮点和特色品牌,开展富有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可以通过团区(市)委的牵线搭桥,高校可用结合自身专业或品牌服务项目,深入参与企事业单位内部志愿服务活动中,例如派学生干部队伍利用假期到事业单位、社区挂职锻炼,将专业知识与品牌项目带入事业单位,助力事业单位创服务特色与品牌,深化高校志愿服务内涵。

3.5 建立社区服务基地,发挥长效机制。广州高校可以通过团区(市)委联系,建立社区志愿服务基地,例如申请进入街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承接服务中心一些公益服务项目,不仅充分有效利用政府部门提供的平台与建设经费,更能通过“医疗保健”、“法律援助”、“劳动就业”、“家电维修”等专业类服务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够学以致用的同时真正实现服务社区的功能。由于工作场地、服务对象的稳定性、项目经费的保障性,更有助于实现项目的特色品牌化、服务的长期常态化。

3.6 人员互派互聘,加强交流与合作。团区(市)委和高校应该在人才交流方面进一步加强,增强双方的认识和感情,促进区校合作更有效和高效运作。高校可以选派年轻共青团干部到团区(市)委进行跟班学习或者挂职,这样既可以增长团干部的见识,也能更清晰认识到区校合作的方向和内容。例如: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选派团总支书记到白云区石井街团工委挂职副书记,将街镇(区)与学校紧密连接,加强了工作交流合作与共建,利于各项党、团合作共建项目顺利对接与完成。

此外,团区(市)委可以选派优秀志愿工作者到高校进行专题讲座,或者担任志愿培训讲师等,既能很好地宣扬志愿服务精神,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到志愿服务工作中,更能清楚了解到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共同研讨、协助解决实际困难,促进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健康发展。例如:团区(市)委选派全国道德模范赵广军同志到各高校进行专题巡讲,给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弘扬志愿精神的同时给大学生上思政教育课。同时,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聘请赵广军同志为学院的思政课兼职老师,长期合作,提高思政育人的质量。

3.7 项目化运作,提升志愿服务质量。目前,志愿服务任务都是由团区(市)委分配到高校,让高校协助实施,高校对此项工作缺乏主动性与创造性。实施项目化管理,能更好地提高高校的工作积极性。项目化管理的特点是在立项、资金筹措、执行、管理、评估等每个环节、每个步骤上都可以制定具体的标准,进行量化评估,并明晰项目分工和责任。从开展各类服务活动到开展活动与实施重点项目并举,是志愿者行动向可持续发展的事业转变的重要标志。

3.8 转化工作成果,提升志愿服务水平。高校所具有的科研优势和职业技能培养机制能够为志愿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科研工作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根据自身优势学科和强项研究领域,有所侧重地将自身科研与志愿服务相结合,能够帮助社会多角度、多层次和持续性的开展富有成效志愿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奇.高校青年志愿者开展“校地互联共建”活动小议[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0(4).

[2]李向.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场校对接”组织管理模式探讨[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8(3).

[3]王观宇.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 2013.

作者简介:肖芬(1985-),女,广东梅州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合作模式志愿服务
军队采购中电子商务企业应用模式探析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