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本《青岛2014》
2014-11-27唐志军
唐志军
但凡像奥运、世园会这类重大赛事或项目,总少不了与之相伴的一份精美刊物。有人视它为一扇窗户,从这里既可让世人与当地人相互瞭望,也可能被吸引,由此踏上亲历之路。而与青岛世园会名字和内容高度吻合的《青岛2014》,堪称传递大绿、传递本届世园“让生活走进自然”主题的最佳窗口。
从2012年8月15日创刊,到今年底或改名或转嫁他人,其绿色宗旨和品质品位,不会随着盛会的落幕而温度减弱。说实话,从萌生办刊到为此起名,再到“孩子”降生,甚至规划它的成长,不长不短的经历,着实让我们这些创办者感慨万千,尤其当它年少成名,迅速在业内产生相当影响力,之前的一切不仅令人自豪,也特别值得回味。
将时间倒回2011年的深秋。此时距青岛成功获得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主办权,已过去两年时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与一些参与世园工作的熟人,在交流其它事情的过程中触及了世园会机遇的问题。或许是我们近些年不断尝试媒体转型的缘故,对于据说是“十二五”青岛和山东难得的世园机会,我们敏感地以为,这个机会不容错过,而最好的参与和结合应是办份刊物,建立起一个文化平台,这也恰好是《商周刊》的强项,况且刚刚过去不久的2008青岛奥帆赛,就是最好和最近的参照。
后又经过几番精心的研讨,最终决定与世园执委会深度合作,为青岛世园会量身定做一份“适合”的刊物。由此就有了2012年4月10日正式上报的关于“《商周刊》与青岛世园会组委会进行项目合作的基本思路”,主要涉及的是策划和组织与世园会相关的论坛、研讨会等;负责世园会各类文字、图片、海报及影像资料的编辑、印刷与汇总;参与重要节点的新闻策划与发布;负责编辑出版大型杂志。
回头看,这四项内容,最终落脚的是刊物,而它的命名,则由曾担任青岛奥帆执委会综合部部长,后担任青岛世园会副秘书长的朱悦涛提议的,毕竟他经历过奥运的洗礼,更懂得纪年式的意义,而且这种命名直抒胸臆,容易深入人心。
努力之下,当年的8月15日,凝聚着众人心血的《青岛2014》问世了。它犹如一个初生的婴儿,大家的喜悦自不必说,但更多的是期待,尤其是责任的期待。如以今年底为界限,将是总第26期(截止到9月为23期)。平心而论,从最早的栏目、内容等设置,到逐渐成型的结构与风格,尤其内文质量的愈加丰厚,无不体现了周刊人十几年来养成,或说是被市场“逼”出来的敬业精神和做事品格。
至今我们每个人都记得创刊号的那一幕,挑灯夜战不说,在奠基意义的封面和内容设置上,可以说着实动了一番脑筋。比如封面,采用了写实摄影画面,而这也是日后为数不多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随后的事实证明,这类风格缺少创意,不适于此类杂志的封面。而内文方面,以卷首语、独家话题、阅读齐鲁、国家地理、专栏、品味等栏目为阵地精心采集和征集的稿件,不仅质量上乘,而且篇篇都经过认真的挑选,像约稿城市决策者和具体负责世园执委会工作的副主任、秘书长李奉利,以及像冯骥才等一些著名文化大家,其中的过程和文稿的碰撞等,都可写成一篇篇故事予以传诵,尤其是李奉利执笔的《青出于蓝》的世园寄语,堪称具有指导意义的力作,一直作用着这份刊物走向成熟。而这期具有开创意义的“光影集”,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打破了传统办刊模式,传统摄影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寓意。这一模式也由此引发了刊物界的复制潮。
再次翻阅案头上积累的《青岛2014》,虽说距最后收尾还有几期,但截止到目前,我们已不免开始为其制作“精装本”做准备了,毕竟一些与世园进程具有重大牵扯和刻度的文章,一些通过这扇窗户所向世人传递的青岛绿色观念和行为变化的文章,不只在世园举办期间产生现实影响,也必将为这座城市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那山、那水、那风景》、《说园》、《齐鲁青未了》、《百果山的前世今生》、《市场上的舞蹈》、《世园,青岛时刻》、《世园会的“文化观”》、《当光影穿透黑夜》、《以雕塑的名义》、《凝定的坐标》、《山的胸怀》等一大批记者的原创作品,以及约访诸多文化大家的作品,甚至包括大量来自社会的征文,无不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和契合执委会的生态文化建设宗旨,以及“文化立园”的方略。
需要说明一点,由于《青岛2014》隶属《商周刊》,所谓的编辑部,也只有一位绰号“百果山上花木兰”的女将负责,固定人员也只有一位,日常的工作量可想而知。但针对一些重大主题,我们主要靠集体攻坚克难,比较集中的两次集体作战成果是《世园,青岛时刻》和《回得去的故乡——毕家上流的故事》。前一篇记录了世园会圆举办的梦时刻,而后一篇则运用了杂志媒体特殊的“别册”手法,讲述了一个曾经贫穷村庄,依靠世园走向绿色、走向富裕的真实故事。而这个真实故事能够被揭示,很大程度缘于李旭老师对这个村庄和百果山变迁的感受。而除了协助总编辑李奉利把握办刊导向,期间他亲自撰写的稿件不计其数,许多诸如在山上有感而发的随笔如《天凉好个秋》等,在广大读者中产生非常强烈的共鸣效果,不少读者纷纷来信来电索要杂志并寻求与李旭老师的交流。
上述看似碎片化的记忆,其实是在串联和传递一个宏大主题,那就是借助世园机遇,开启或引领新的绿色时代和生态城市理念。
就在2014的春天,就在青岛世园会盛大开幕之际,笔者曾在《又现山花烂漫》一文中特别预言:“从随意、单纯的山花烂漫,到群体性有秩序地呵护自然与环境,从试验场、风向标的百果山,到产业调整深处到呈加速的城镇化布局,愈加自觉的绿色思维、绿色使命、绿色行为,正与这座城市的底色交相辉映,或在不久产生震撼,如同公认的品牌之城的力量,世园引领的青岛,或再度成为城市中国的一个范例与缩影。”
不难想象,很多年后,一定有人还会询问曾经的那本《青岛2014》……
相关链接
184天里的数字 李菲
在世园人依依不舍的脚步后,在游客们留恋往返的回眸间,各个场馆的大门次第关上,青岛世园会精美绝伦的景色在10月25日最终“定格”。在过去的184天里,自然在这里浓缩,科技与艺术融合,历史与未来辉映,梦想在山海飞翔。endprint
世界大师碰撞世园,创造“天女散花”
由总规划师吴志强教授领衔,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前主席法博先生等知名专家进行指导,聘请荷兰UN Studio、美国HKS等国内外36个优秀设计单位及其大师参与规划设计,构建起包括周边区域控规、25项专项规划等在内的多层次的规划成果体系,并在国内同类活动中首次开展规划实施总体技术评价。
多元荟萃。实现“五洲聚会、中华团圆”
园区共设中华园、国际园、绿业园三个招展片区100个展园。建立“一对一、一条龙”的招展服务模式,吸引了5大洲的37个国家、1个国际组织和国内包括港澳台在内的所有省级行政区、山东省17个城市规划建设参展,体现出精湛的技艺水平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实现了“五洲聚会、中华团圆”的目标。
绿色建设,显现一流水准
作为2014年中国唯一获颁“全国生态文化示范基地”的单位,青岛世园会形成具有青岛特色的绿色建设模式;园区建筑获“山东省优质结构工程奖和泰山杯奖”,并被评为“省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整个园区获得世界生态城市协会授予的“世界规划设计金奖”和“世界设计建造金奖”。
保持自然本底。展现多样生态
科学进行植物配置,在原有的168种植物基础上,丰富、补充和完善园区植物群落系统,新配置各类植物1700余种(常见植物800多种,特色植物约900种),新栽植乔木、亚乔木5.6万株、灌木5.3万株,苗木成活率达98%以上,建设绿地系统172.3公顷,绿地覆盖率从52%提高到71%。
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主题馆、梦幻科技馆、滨水餐厅等均进行了屋顶绿化设计,屋顶绿化率达到48%,部分展园应用了建筑墙面绿植系统,使建筑物掩映在绿色之中,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采取了植被种植、植被混凝土、喷混植生、生态袋等多种新型边坡生态恢复技术,修复破碎山体,生态复绿面积达3.9万平方米,保持自然韵味。
创新技术。助力世园建设
在国内大型展会首次系统化地编制、实施《绿色建设导则》,提出了可借鉴使用的110项低碳环保措施(49项新技术、11项新工艺、32项新材料、8项新设备),并应用在园区建设中,使青岛世园会成为科技应用的集大成者和示范引领者。
“智慧”引领,创建数字化智能园区
内含RFID芯片的“彩钥”门票,为游人开启“智慧”之旅;首次在世园会使用自助移动智慧导游系统,让游客仅持一部移动终端即可轻松游览世园会;高效智能综合指挥平台,缩短问题响应时间,实现及时有效的指挥与服务。
多元文化,争奇斗艳
开园以来,共组织各类形式的文化表演2100余场,22个专业团队、12个参展方、18个群众团体参与演出,5000余名演职员献艺世园会,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中华艺术的独特魅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