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勇:美国的大学是“世界一流”吗?
2014-11-27
美国的大学是“世界一流”。这已经成了共识,或者说常识。根据伦敦的Times Higher Education的全球大学排名,美国大学占据了项尖的25所大学中的18所。中国当今的留学潮,也是以美国为首选目的地。
然而,美国有4000多所大学,质量参差不齐。另外,大学排名,往往是按照学校的设施、资源、教授、研究成果等等数据衡量的结果。如果拿学生质量进行比较,又会是怎样一番图景呢?
Kevin Carey在《纽约时报》发表一篇文章,引用的就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人能力评估”的测试数据。比如,24个发达和中等发达国家16-29岁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口的数字测试平均成绩,奥地利第一,326分,比利时第二,325分,芬兰第三,322分……各国平均为305分,美国仅296分,倒数第八。文字测试成绩,则是芬兰第一,日本第二,美国的成绩好于数字测试,但依然低于各国的平均线。所以,以大学生的平均质量而言,美国的大学,在世界24个发达和中等发达国家中,明显处于劣等地位。
那么,这是否证明美国的大学多是“菜校”呢?也不尽然。美国的大学生之所以素质这么低,是因为中小学的基础太差,靠大学四年追不回来。但这不能否认美国大学的教学相当有效、属于“世界一流”。
不过,即便是美国大学能够让学生有最大幅度的提高,但这并非衡量其效率的唯—尺度。芬兰的大学对本国学生是免费的,美国的私立大学则一年费用动辄五六万美元。当然,世上没有免费午餐,免费的大学教育最终要纳税人埋单,这是欧洲相当普遍的现象。不过,维持大学运营的成本,如果以生均费用计,欧洲国家比美国要低得多。在芬兰,高中毕业考试、大学入学考试等等,过程非常透明,没有各种加分,没有对少数民族或弱势的降分照顾。一个孩子只要功课好,在教育上几乎什么都不用愁。美国的大学生们,在大学里获得的进步不过是和芬兰学生并驾齐驱,但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美国的大学生起点比芬兰的同龄人低得多。起点越低,提高的空间越大、进步越快。二是美国大学生所获得的提高,成本特别大。
不妨举些具体的例子。美国的大学生中,许多人不要说阅读,就是连too和to、than和then的区别都不知道。这还怎么读书?程度低,学校无微不至地给补课,还有一帮咨询顾问、心理专家提供服务。最为极端的例子,就是有些学生有阅读困难症,即脑子有些缺陷,无法处理文字信息,有点类似残疾人。按照美国国会通过的法律,这些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学校要照顾。于是,这种学生上课,有专门的人陪着帮助记笔记。这么昂贵的教育,当然不可能没有效果了。更不用说,美国各大学争相建设豪华宿舍、豪华健身房等设施,最终的账还是会折入教育成本。总之,美国大学的业绩,建立在巨大的投资之上。这代美国大学毕业生为此背上的学贷总额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即将成为美国的下一个债务危机。
可见,美国大学毕业生在全球化竞争中,比起芬兰、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同龄人来有着致命的弱势。虽然美国大学的教育比较有效,但因为中小学基础没打好,无法四五年内补回来,绝对素质不如人。最要命的是,毕业往往背一屁股债,难以买房、创业,整天为了还债、付房租而奋斗。如果事业需要继续深造,则意味着更多的学贷,一点缓冲的余地也没有,难以为长远考虑。这也是美国社会流动性不如欧洲的原因之一。芬兰的孩子只要聪明勤奋,一路读完大学研究院,不用操心费用,事业起步时无债一身轻。即使父母没钱,大致也能和富家子弟在差不多的起跑线上竞争。美国的大学,则是钱堆出来的。光聪明未必管用。父母没钱,你即使能读完也要面对巨大的债务负担。
总而言之,美国的大学,对于支付得起学费的人来说,还是能够提供有效的教育的。但是,仅靠大学的优异,无法解决义务教育根深蒂固的问题,更无法解决贫富过度分化的社会痼疾。这也就造成了一大怪现象:美国充满了世界一流大学,但整体的国民素质,却在发达国家中处于下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