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外扩张的青岛势力

2014-11-27麦宇曼

商周刊 2014年22期
关键词:设厂海尔集团海尔

麦宇曼

一直屈居于廉价商品范畴的“中国制造”,自从2008年以来,正在迅速上位、抢占高地,它有望在接下来的10年里以崭新的形象屹立于世界市场之林。

中国家电一哥海尔,近来从印度市场传来利好:冰箱成为印度消费者最欢迎的十个品牌之一,本刊记者采访海尔主管海外市场总经理李攀,他说,鉴于印度消费者—直不太买中国商品的账,视之为低端产品,因此海尔冰箱此次获此殊荣,乃意义重大。

事实上,海尔集团近年在海外市场利好频传,继2011年对日本三洋成功并购,2012年又把澳洲当地家喻户晓的家电名牌斐雪派克收归旗下。

2008年是个节点。那一年,世界金融海啸爆发,席卷欧美,重挫发达经济体,以此为转机,中国企业开始频频出手,放手抄底、收购、海外设厂。这不仅令人联想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当时,经济繁荣的日本同样对陷入困顿的美国发起大规模抄底,甚至有过“买下美国”的豪言。

不仅是大型国企,连中小民营企业也表现不俗。青岛一家新崛起的生产锁具的企业——三链公司,此前寂寂无闻,近年却迅速崛起,成为国内锁业新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家新冒头的小明星已经在大手大脚收购土耳其、塞尔维亚等东欧著名锁业牌子,以此突入欧洲市场。在传统印象中,能够到欧洲抄底的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资金规模,但是中小民企的频繁出手,“四两拨千斤”,凸显出新外贸思维与新经营模式。

记者从青岛市商务局获悉,今年以来,青岛市核准对外投资项目96个,中方投资额占10.6%,同比增长10.2%,其中,民营企业成为青岛对外投资规模最大的主力军。海尔集团与三链公司都是来自青岛的企业。前者代表传统国企力量,后者反映新兴民营势力,它们都在为进军海外市场、扭转“中国制造”形象投下重注。

从近来海外媒体报道篇幅的变化,可以看出发达国家高度关注此轮中国资本在海外的扩展步伐。记者走访政府商务部门、海尔集团、三链集团和青建集团,被告知:此轮“走出去”步伐的加快,蕴含着两大显著特点。

第一,海外设厂加速度显著。由于劳工成本上升,在国内设厂变得无利可图,将工厂转移到海外成为大势所趋,例如,今年1-8月青岛市企业转移产能往越南、印度尼西亚、美国较多。海尔高层李攀也对记者说,目前,海尔在日本销售的家电,大部分是在印尼生产的。

其二,海外品牌收购频繁。过去二十年,中国外贸流行OEM,即“代工”,“血汗工厂”甚至被一些经济学家们视为跨国公司压榨中国廉价劳动力的残酷环节,在价值链中,跨国公司获取绝大部分利润,中国代工厂老板收获微利。但是,2008年后,情况似乎发生改变。海外市场极其欢迎来自中国的投资,并有强烈兴趣把品牌卖给中国人,以此摆脱困境。通过获得当地品牌,中国企业就有望改变备受指责的OEM模式,而向“微笑曲线”的两端进发。

虽然中国企业渗入全球几乎每个角落,但在不同的地区,它又呈现不同的特点,例如,中资企业在非洲市场进入“深耕”阶段,在亚洲市场进入“快速扩张”阶段,在欧美市场则处于“试探”阶段。本刊记者走访了青岛一家大型建筑企业——青建集团,该公司一位负责人说:有鉴于近两年非洲业务板块迎来剧烈竞争,他们正在谋划全面的非洲本土化战略。众所周知,中资企业在非洲许多国家从事着规模庞大的石油矿产开发、工程承包及基础设施援建,令不少欧美国家垂涎却又无可奈何。近年来,随着欧、美、日企业对非洲市场的进军,中资企业已经有强烈威胁感,如果青建集团不开始“深耕”市场、更小心地维护与当地居民的关系、不考虑“奉地化”战略从而带动非洲工人就业,那么,大订单随时会被夺去。

然而在东南亚,中资企业依然游刃有余,触角越伸越远,业务范围覆盖广泛,近年来尤其集中在越南、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可说已经进入快速扩张的阶段。相对的,在欧美市场,虽然中国企业动作多多,但毕竟要从成熟经济市场里捞到好处还需付出一些学费,因此仍处于“试探”阶段。

总体而言,中国资本、中国公司、中国制造正令全球瞩目。“士别三人,刮目相看”,至少,就中国制造而言,2008年后逆袭,似乎令国人看到了翻身的希望。endprint

猜你喜欢

设厂海尔集团海尔
海尔卡奥斯:时代面前,当仁不让
企业并购前后经营业绩对比分析
提升家电业财务管理水平手段探讨
——以海尔集团为例
海尔集团股利分配政策问题的探讨
海尔变革
中外橡胶工业创新三部曲(十二):经验集成,全面创新:外资轮胎企业来华设厂发展引发的思考
海尔:世界新标
本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