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钱成为衡尺
2014-11-27陈四益
今日文摘 2014年16期
陈四益
電视里,到处都在“鉴宝”。“宝”怎样衡量?
“鉴赏家”给出的,是几万,几十万,几百万的市场价。进出之间,赚了多少钱,似乎就是标尺。人,怎么衡量?身价百万,身价千万,身价过亿。钱,也是标尺。爱情如何衡量?“高富帅”、“白富美”——富,无处不在;钱,无处不在。画家怎么衡量?他的画卖到几万、几十万元一幅?艺术自然可以无价、天价,但也有自吹价、哄抬价、串炒价。明星怎样衡量?学者怎么衡量?看出场费,看片约费,看演讲费,看出席研讨会的价码。标尺,还是钱。
推而广之,官员们也按级别高低、权力大小,分出了不同价码。标尺,依旧是钱。所有美好的事物:品德、学识、爱情、艺术,乃至良心,都被金钱吞噬,剩下的只有一堆无情、无味、无趣、无聊的数字——金钱的数目。那还会有像张伯驹那样倾其家财为国家保存文物的呆子吗?还会有粗茶淡饭,甘于守穷,以学问为生命的书痴吗?还会有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生前卖不出一幅画,死后却闪耀天穹的画家吗?还会有摒弃富贵,追求爱情的痴男怨女吗?
(左涛荐自《广州日报》)
责编:我不是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