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脂肪肝的临床观察

2014-11-27万松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4年6期
关键词:酒精性脂肪肝肝病

万松

(江苏省扬州东方医院 扬州2250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脂肪肝发病率逐年增加,该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在肝脏内过度沉积导致的临床病理综合征,临床上分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和酒精性脂肪肝。其中非酒精性脂肪肝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本文所述脂肪肝为非酒精性脂肪肝。选取2011年2月~2012年12月东方医院诊治的60例脂肪肝患者,其中30例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2年12月东方医院诊治的非酒精性脂肪肝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32~71岁,平均年龄45.3岁;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1~72岁,平均年龄45.7岁。两组均存在肝细胞脂肪变的影像学或组织学依据,并除外过量饮酒、药物或遗传性疾病等可导致肝脂肪变的其他病因[1]。符合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脂肪肝病学组推荐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诊断标准[2]。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60例患者均给予健康的生活方式指导,合理饮食,戒烟戒酒,加强体育锻炼,控制体重,减小腰围;分别综合评估代谢综合征各组分、血清酶谱和肝脏影像学的变化并监测不良反应,合理启动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水飞蓟宾葡甲胺片4片,3次/d;甘草酸二铵针剂0.15 g加入5%葡萄糖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根据临床辨证施治:(1)肝郁脾虚用逍遥散加减,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若胸胁胀痛甚,加青皮、丹参以理气化瘀止痛;眩晕者,加代赭石、菊花等清泻肝火、镇肝潜阳之品;如有气短、乏力,加黄芪、太子参以健脾益气。(2)脾虚不运用参苓白术散合防己黄芪汤加减,以健脾益气、利水渗湿;肢肿湿盛者,先以实脾散温阳健脾、行气利水,再以参苓白术散加减调养脾胃。(3)气滞血瘀用膈下逐瘀汤加减,以活血祛瘀、行气疏肝;如心烦易怒,口苦便秘,为痰热互结者,加茵陈、大黄、黄芩、栀子以泻热通腑。(4)肝肾阴虚用杞菊地黄汤加减,以滋养肝肾;如眩晕重者,加代赭石、桑寄生补益肝肾、镇肝潜阳;阴虚内热,失眠盗汗者,加知母、黄柏以滋阴降火。(5)脾肾阳虚用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以温补脾肾、利水化饮;以肾阳虚为主者,用济生肾气丸以补肾阳利水湿。1剂/d,水煎分2次温服。两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停用其他治疗本病的药物,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肝功能血清酶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及血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并进行肝脏超声检查。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TC下降≥20%、TG下降≥40%,B型超声检查基本恢复正常,脂肪肝特征消失;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TC下降10%~20%,TG下降20%~40%,B型超声检查肝脏声像图明显好转;无效:未达上述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软件包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标准: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血清酶及血脂变化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2个疗程后肝功能血清酶指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比较均具有 统 计 学 意 义(ALT:t=6.2824,P <0.05;AST:t=2.8010,P<0.05;GGT:t=3.3358,P<0.05;TG:t=2.7011,P<0.05;TC:t=2.7657,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血清酶及血脂变化比较 (±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血清酶及血脂变化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2,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中医学文献中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一般将其归属于“胁痛、积聚、痰浊、癞瘕、肥气、臌胀”等范畴。中医学认为其发病病因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劳逸过度,或情志不调,或久病体虚导致气、血、痰相互搏结,滞瘀为积形成本病。病位在肝,与脾、胃、肾脏腑功能失调关系密切[3]。病机为本虚标实,肝脾肾虚为本,脾虚失运,生湿化痰;肾气不足,津液停聚而为痰为湿;肝失疏泄,木不疏土,脾失健运,亦致痰湿内生。湿热、痰浊、瘀血为标,痰湿蕴结肝脉,导致肝失疏泄,气血运行不畅,而瘀血内生,痰瘀互结发为本病。由于津血同源,痰湿、瘀血分别是津液和血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可相互转化,由痰致瘀或由瘀致痰,痰瘀互结,又成为新的病因,导致病情演变和缠绵。

现代研究认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非酒精性脂肪肝早期可没有临床症状,西医对于本病的治疗缺乏特效药物,也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防治其进展。由于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综合征是其高危因素,故西医治疗以控制以上易患因素,给予饮食调理、加强运动以及降脂、改善胰岛素抵抗、保肝等药物为主;但短期疗效不理想,长期服用此类药物又易有肝肾毒性等不良反应。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临床疗效及在消除症状、保护肝功能、降血脂及改善肝脏超声影像图等多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对脂肪肝的治疗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对于本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

[1]沈峰,丁小东,范建高.2012美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简介[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2,4(7):11-13

[2]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脂肪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18(3):163-166

[3]迟营,刘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病因病机辨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3):111-112

猜你喜欢

酒精性脂肪肝肝病
瘦人也会得脂肪肝
脂肪肝 不简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王迎春:非肥胖脂肪肝
脂肪肝治疗误区须谨防
你还在把“肝病” 当“胃病”在治吗?
清肝二十七味丸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大黄蛰虫丸对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一种基于LBP 特征提取和稀疏表示的肝病识别算法
肝病很复杂,久患肝病未必成良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