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戚然: 为什么老师讲课听懂了,但题却不会做?
2014-11-27
网上有人吐槽说,老师的教学思路是:授人以鱼,考人以鱽鱾鲀鱿鲃鲂鲉鲌鲄鲆鲅鲇鲏鲊鲋鲐鲈鲍鲒鲚鲟鲔鲕鲑鲧鲬鲪鲫鲩鲣……
确实啊,为什么老师上课讲的时候我都能听懂,但是一回家做作业就做不出了呢?
欧永泳回答:
老师: 1+1=2,1+1+1=3,大家懂了吗?
学生A: 懂了!
学生B: 懂了!
考题: 2+1=?
学生A: 2+1=(1+1)+1=3!
学生B: 啊!老师没教过2+1啊!
不修电脑的谷强强回答:
老师:远期汇率是指在未来交易外币时用的汇率。明白?
学生: 哦!明白了!
上课基本上就是这个情况,听懂老师讲的话就像看得懂《现代汉语词典》的条目一样。但是“听懂”不表示“会”。如果“听懂”就表示“会”了,那把词典通读一遍你是不是就成了语言学家、国学大师了?
你能“听懂”只说明讲给你听的人“会”,并且他的表达能力还可以。要让自己“会”,就要独立、主动、深入地思考。不去思考,单纯指望别人把他的理解说一遍,自己听一下就能“会”点什么,是异想天开。
下面大概展示一下所谓独立、主动、深入的思考是什么。还是以“远期汇率”为例,一个真正认真听讲并真心想搞明白“远期汇率”是什么的人,听到老师讲的内容以后,会有以下N多问题:远期汇率什么时候用?未来有多久?为什么不现在就兑换人民币?“远期汇率”这个汇率与当前汇率不一样吧?为什么会不一样?有远期汇率,有没有近期汇率?……
一个不会思考的人,是不会有上面这些问题的,并且还会觉得自己已经明白什么是“远期汇率”了。
当然,我这只是展示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的方式有很多,重点是:你要的的确确自行思考过了才行。通过思考,建立新知识与你已知的事物的联系,分清适用的范围和使用的条件,用已知的知识去理解新知识,这样才能保证你的知识体系是连贯稳固的,即所谓的“融会贯通”。
课堂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是值得思考的,如果仅仅是单纯地听讲,是很难学会什么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这句话可以说是对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最精辟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