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怡:把评书带进北戏

2014-11-27韩旭

北京纪事 2014年7期
关键词:书馆评书影视

韩旭

张怡,女,毕业于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1999~2012年在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工作。2012年进入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工作。曾担任电视栏目“花仙姐姐漫游仙境”“快乐影像总动员”的撰稿与导演。担任《西部少年奏鸣曲》《爸老师》《使命》《寻觅夜郎》等影视剧的编剧导演。担任“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贵阳避暑季大型活动开幕式”“天韵屯堡”大型傩面历史剧以及“万人唱山祭水活动”“ 贵州农运会开幕式实景演出”的策划导演工作。参与《济南战役》《北纬38度线》等多部电影、电视剧的演出。2013年6月,拜师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连丽如先生。成为连派评书第三代传人中唯一的女弟子。目前在宣南书馆、东城书馆、北戏书馆登台演出连派评书。代表作有:《东汉演义》《三国演义》《和氏璧》《赠绨袍》《康熙私访》等。参加了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主办的多场大型演出活动。

毫不夸张地说,张怡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评书女演员。高挑的个头,大大的眼睛,眉清目秀,这一切特质都述说着她作为一位影视演员的过去。我甚至觉得,书场上的张怡老成了些,没有台下漂亮。当然,这和评书艺术的特点不无关系。评书讲的是故事,要把观众带进故事里去,因此外表太出众反而成了表演的拖累。采访时张怡告诉我,她为了评书艺术付出很多,仅就外表而言,一头青丝长发剪掉了。同时,在女同胞们天天喊减肥的年代,原本身材苗条的张怡不断增肥。她说为的就是胖一点,在说评书时气场能压得住台面。

演员,没有想要的安全感

父亲在部队文工团工作,张怡可以说从小在剧场里长大,深受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8岁时作为童星,演了人生第一部电视剧。小时候,张怡便有了成为演员的愿望。带着这个愿望,1995年张怡考进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愿望一步一步实现,大学期间的张怡,梦想不断发酵。1999年毕业,张怡成了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一名演员。她演了几部戏,也意识到演员的工作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压力很大。

“忙的时候忙死,闲的时候闲死。”张怡说道。有戏演的时候,她全身心投入,可一旦下了摄制组,内心变得无比惶恐。“没戏演的时候内心特别紧张,我的心气很高,觉得八一电影制片厂这么好的平台,自己的成绩总是没有希望中好。”张怡深有感触地说,“陆陆续续看到我和我身边的女演员,刚毕业时演年轻的女孩子,没多久就只能演孩子的妈妈了。演员的更新换代速度太快,给人的压力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张怡尝试职业方向的转变。在没戏拍的时候,她去电视台做电视栏目的前期和后期:做过撰稿、编剪,也做过主持人。除此以外,她还做过话剧的导演、电视剧的导演、编剧……虽然和北漂艺人相比,身在八一制片厂的张怡条件好很多,毕竟有一道保障在那儿。但她的惶恐来自演员艺术生命之短暂。就像她所说的,虽然名不见经传的女演员也有大器晚成的,但大多数一结婚、有了孩子,就被后浪淹没下去了。

所以张怡一闲下来就找活儿干,整个人运转起来心里才踏实。不过尝试了这么多行当后,心底深处的迷茫仍然没有挥之而去。

评书,心灵的依归之处

张怡有了小孩后休假在家,照看孩子。为了不影响孩子,张怡电视都不看了,无聊的时候就听听收音机,听听评书。久而久之,张怡就被评书的故事吸引住了,渐渐爱上了评书艺术。朋友见她这么喜欢听评书,就说听评书到现场去更好听,有个宣南书馆特别有名,你不妨去听听。张怡听说有现场听评书的地方,马上就去了。到了宣南书馆,一听评书,张怡发现现场听评书果然不同凡响,评书演员现场的表现力更令她心驰神往。她没经过任何人的介绍,毛遂自荐直接到后台找书馆的连丽如先生,开口就要拜师学艺,言语中信心满满。当时,张怡对评书的认识简单又片面——只要有个好脑子,把书背熟了,到台上和演员说台词一样,连说带演一通不就完了。

对面的连先生听了说,你学评书的条件是有的,但你还没怎么来现场听过,你还是来现场先听听评书吧。由此,张怡开始了疯狂的听书生活。当时连先生在北京的三个书馆,一周每个书馆说一场。加起来一周三场,张怡场场不落。如此这般听了半年之后,张怡总想早点登台,连先生给了她一次登台的机会。

张怡说了《三国演义》和《东汉演义》各一小段。虽然她8岁就登过台,12岁就获得了央视主办的“故事大王”第一名,但这回登台说书她还是有点紧张。“虽然都说下来了,但感觉自己在背。”张怡回忆第一次登台说评书的感觉,“从那以后我改变了对评书的认识,并不是会背词、会表演就能把评书说好的。”

原本认为很简单的事情一下变得深不可测,张怡心里瞬间变得十分惶恐。说书并不是把书背熟了,再一字一句地说出来,而是把书的内容消化了,再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讲给大家听。说书是活的,张怡意识到要把书说活了,实在是太难的一件事。

看了张怡第一次登台说书后,连先生告诉她,你还是听书太少、熏陶不够,接着多听听吧。就这样张怡继续疯狂地听书。去书馆听现场的,回家继续听广播的。“学评书和当初想学评书完全是两回事。”张怡说道。在这个过程中她曾多次有放弃的想法。张怡说:“原本你觉得这件事很简单,我是这块料,但说了一次后,你发现自己离这个事越来越远,就产生了自我怀疑。”

在严重的自我否定之后,张怡对去书馆有了排斥心理。这时候张怡的家人成了她坚实的后盾。丈夫承担了很多家里的责任,照看孩子、收拾家务。学书后,张怡就没参加过周末的家庭聚会,张怡的父母、公婆也都理解、支持她。“评书是包罗万象的,学评书占的时间非常多,原来做演员可以取巧,有机会一夜成名,但说评书不行,真是一点一滴积累来的,你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要没有家人在背后支持你,你是不可能坚持下来的。”张怡话语里充满了感激之情。

在见不到曙光的黑夜,连先生告诉张怡,你要努力、要坚持,只要你努力了,明天就一定比今天强。在家人的支持下、老师的教导下,张怡不懈地追寻评书艺术。三年后,她终于得到了连先生的认可,于2013年在国家大剧院正式拜连先生为师,成为连先生唯一的女弟子。

在拜师连丽如之后,张怡登台的机会更多了,她也体会到工作和爱好结合到一起的快乐。对于自己在评书上的短板张怡毫不讳言:“我曲艺文化的底子有点薄,毕竟原来学的、做的是影视行业。”为此,张怡曾作了一个决定,而这个决定也让她随后的艺术道路有了一个全新的开始。

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在影视与评书之间

眼见张怡的说书造诣节节攀升,她感觉到自己的评书事业和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的身份已不大相称。2012年,她申请了转业。恰巧北京市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希望招收一名军转干部,在得知张怡身兼说书与影视表演两项才能之后,学院表示了热忱的欢迎。张怡也希望在一所历史悠久、曲艺底蕴深厚的学校工作。这样两边一拍即合,张怡成了北戏影视系的一名老师。

从演员到老师,张怡过渡得十分顺利。她说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就想留在“军艺”当老师,结果没留下来。这回终于可以进学校当老师了,感觉非常好。在做老师的同时,张怡仍然跟着连先生学评书。由此,张怡说起了她一种很好玩的状态——周一至周五在课堂教课;周五至周日到书馆演出;周三下午和晚上到连先生家学评书——在一周内,张怡老师和学生两个身份在不停地变换。也因此在这两年,张怡几乎没有休息日,不断地充电,又不断地发挥能量。2013年在指导影视系于中华美德综艺场第一场演出时,张怡的嗓子突然哑了。即便如此,张怡也没有休息,嗓子经过一个多月才彻底康复。

在北戏的课堂上,张怡面对的是她的学生;在书馆里,她面对的是她的观众和老师。张怡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变换角色,也体会着那份原本无从体会的快乐。在一次评书表演中,张怡不知不觉间把书说活了,艺术表演由机械的“是然”过渡到了自然而然。台下的连先生特别高兴,她和其他弟子、张怡的爱人给张怡“点赞”,夸张怡这回表演得好。张怡作为学生当时还没法体会她师父的那种喜悦。后来张怡在北京戏校给学生说《雷雨》,其中饰演繁漪的学生戏处理得不好。张怡就把饰演繁漪和周萍的那两个学生留下,详细给他们说这两个角色,如何演、如何配合等。后来在合演时,那个饰演繁漪的小演员在舞台上一下释放出来。那一瞬间,身为老师的张怡无比开心,她也体会到了恩师连先生的那份快乐。

如今,张怡已经在北戏开设了“评书课”,并且在2014年“六·一”前后,还将在北戏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于“少儿戏剧场”成立“北戏书馆”。这是让全城书迷欢欣鼓舞的重大举措,也是让评书艺术后继有人的重要举措。一位评书艺术的传承人,一位影视系的优秀教师——张怡,把评书带进北戏。

猜你喜欢

书馆评书影视
影视展
清晰偷摄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紧急避火(三)
浅谈评书的艺术特色
第一次去图书馆
纸间美书馆
蒙养山房评书法
微博评书:沈从文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