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孩子送进精英学校
2014-11-26江意
江意
导语:美国常春藤教育体系迫使学生们变得优秀,只不过是优秀的绵羊。
约翰·福布斯·克里,美国政治家,国务卿,1966年毕业于耶鲁大学政治系。乔治·沃克·布什,美国第43任总统,18岁在耶鲁大学主修历史学并获学士学位,1978年获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可以说这两位是美国精英教育的杰出代表,然而一位美国耶鲁大学的教师却对此有不同意见。日前他撰文称,正是这培育出众多精英人士,为美国社会津津乐道的精英教育,正把我们的孩子教成僵尸,使他们失去富有意义的人生。
鼓吹虚假的自我价值
这篇引起广泛讨论的文章最早发表于《新共和》,节选自威廉·德雷谢维奇的新书:《优秀的绵羊:失当的美国精英教育以及如何拥有富于意义的人生》,一度成为该刊创刊以来的最热门文章。最近《纽约时报》中文版转载了该文章,再度点燃了人们的热议。
威廉·德莱塞维茨是美国《国家》杂志和《新共和》杂志的编辑,曾在耶鲁大学教授英文。在他的新书中,他通过大量的事例试图证明美国现行的精英教育正走向错误的道路。
他认为现在精英教育对学生造成的第一个不利影响是疏远人性并鼓吹虚假的自我价值。“你无法和与你不同的人进行交流,”他写道,“受过精英教育的人能够用娴熟的外语和外国人交谈,却没办法跟家里的水管工进行交流。”他的一位朋友将之称为“常春藤错位”。名牌大学喜欢宣扬,我们是“最好的、最聪明的人”,其他任何地方的人都与我们不同,没我们好,没我们聪明,而没有进入常春藤大学或者其他名牌大学的人是不值得交谈的,不管他出身于什么阶级。“我得到的教育清清楚楚显示这些人低我一等。”威廉说。
然而实际上,这些名牌大学的天之娇子们也几乎接触不到其他阶级的人们,在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是白人商贾名流和专业人士的子女和黑人、亚裔、拉丁裔商贾名流和专业人士的子女一起学习和玩耍的温馨场景,这就是精英大学常常夸耀的自己的多元化,但是这种多元化仅仅是限于种族和民族的范畴,而非阶级,他们的录取考核标准和制度无形中限制了其他阶层的进入。
2006年,只有15%的学生来自低收入家庭。学费只是原因之一,培养符合常青藤入学要求的“超能”学生的高昂成本才是问题的关键。富裕的家庭从孩子出生的时候就开始用金钱为他们的未来铺路:音乐课、运动器材、国外旅行,私利学校的学费。
与此同时,因为这些学校培养自由态度,所以让这些学生陷入矛盾的困境,他们愿意为工农阶层代言,却无法与来自这些阶层的人进行简单交流。正如艾伯特·戈尔和约翰·克里在民主党总统候选时的表现一样,他们一个来自哈佛,一个来自耶鲁,两人都是真诚、体面和富有智慧的人,但他们都根本无法和选民沟通交流。
提供平庸和安全的诱惑
威廉·德莱塞维茨认为精英教育的劣势之二是它提供平庸的诱惑,也提供安全的诱惑。他认为精英大学在提供了很多机会的同时,也剥夺了学生的很多机会。他采访过很多的学生家长,为什么如此卖力地要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时,他们毫无例外地说因为它提供了众多的机会。然而精英教育在给予了很多机会的同时,也剥夺了很多机会。他的一位同事曾坦承其实他真正喜欢的工作是社区组织者,但这就意味着他要忍受很多异样的看法和眼光,“那不是浪费了我昂贵的教育吗?难道不是挥霍掉了父母花费这么大代价为我提供的好教育了么?我的朋友们该怎么看待我呢?二十年后同学再相聚,我怎么有脸见那些成为大律师或者纽约名流的同学呢?所有这些问题背后的问题是:这不是委屈了我么?”所以可能性的整个世界都关闭了,精英学生错过了你可能真正喜欢的职业。
而与此同时,精英大学的学生在面对风险大或利润小的工作时,会很容易选择放弃。威廉认为乔治·布什就是这个代表的典型,有资格的平庸实际上是其政府的运行原则。他还举了任教期间,几个学生出版撰写诗歌的刊物的例子,两个来自耶鲁和哈佛的学生稍遇挫折很快就洗手不干了,而来自普通大学的学生仍然还在坚持。因为名牌大学学生期待成功,期待立刻就成功。从定义上看,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别的东西,他们的自我意识就是建立在成功的能力基础上的。不成功的想法让他们感到恐惧、让他们无所适从、让他们一蹶不振。他们的整个人生一直被失败的恐惧所驱动,往往最开始起因于父母对失败的恐惧。挫折往往培养人的韧性和耐力。因为害怕失败,也就害怕冒险,这就解释了精英教育的最终的最具破坏性的劣势:
过度商业化
在他的书中,德雷谢维奇提出了一个有关如何从青春期步入成年的观点。他写道,每个人生来都有一副头脑,但只有通过内省、观察,把理智与情感结合起来,从经验中探寻意义,找到一个总体性的目标,才能形成独特和个性化的自我。
他说,这个过程通常开始于大学时期,这是人生中的一段自由时光,既没有家庭负担,也没有事业上的牵绊。在这段时间,年轻人可以不顾后果、无拘无束地接触他人,并向他们学习这些人包括写下伟大作品的作家;教人严谨治学的教授;还有能够分享有益成果的同学。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马克·里尔拉的话说,通过这个过程,一名学生能够发现,“什么才是值得追求的”。
德雷谢维奇称,在如今的精英学府,多数学生并没有过这种经历。他说,大学已经被商业精神同化。它非但没有成为人生的自由时段,却变成了加速阶段。学生们忙着跨过履历竞赛的一个个障碍,没时间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他们是如此疯狂地尝试着一切,却错过了能改变人生的际遇。他们唯恐失去任何选项。他们被反复灌输的,是对名望的渴望,以及对从事可能让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的事情的恐惧。这个体系迫使他们变得优秀,只不过是优秀的绵羊。
这些似乎恰恰是学校希望的东西。精英大学说他们要培养领袖,而不是思想家,要培养权力的拥有者而不是权力的批评家,这是有理由的。有独立思想的人与任何联盟无缘,精英大学的大部分预算来自校友捐助,所以花费大量精力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忠诚。正如三代耶鲁人的一个朋友说的,耶鲁大学的目的就是生产耶鲁校友。当然,
耶鲁当局学校高层长期以来对学生从人文学科和基础科学专业转向比如计算机和经济学之类实用性学科的倾向一直冷漠地怂恿,大学就业办公室很少鼓励对法律、医药、商业不感兴趣的学生,也不做任何事情去减弱毕业生大量涌进华尔街的热情。实际上,他们在向学生指明这条道路。文科大学正在变成公司大学,它的重心已经转向技术领域,学术专长能够成功地变成利润丰厚的商业机会。而他们都忘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塑造灵魂,而不是培养就业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