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乔木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人民日报》

2014-11-26钱江

百年潮 2014年10期
关键词:机关报范长江邓拓

钱江

1949年8月1日,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北平正式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发挥引导全党全国舆论的旗帜作用。党的机关报每日出版,永续不断。承担如此重责,不但需要久经锻炼和考验、富有经验和较高新闻业务水平的办报群体,而且需要一个富有能力和威望的负责人,代表中共中央领导人民日报社的工作。

《人民日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之日,毛泽东选定的人民日报社领导人是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胡乔木,他从8月1日起兼任人民日报社社长至当年12月。在此期间,《人民日报》顺利实现了从地区党委机关报向中共中央机关报的重大转折,胡乔木起到了重要作用。

《人民日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前夕,胡乔木持续高密度撰写重要文稿,是毛泽东起草重要文件和文章的重要助手

毛泽东于1949年6月24日致信胡乔木,要他在一周之内写一篇纪念“七一”中共成立日的署名文章,在《人民日报》发表,另写出七七事变纪念日的宣传口号(两篇文章要在“6月最近两天拟好”,6月29日见报);并在7月2日前写出一篇“带总结性”的纪念七七事变12周年的文章,同时写一篇各党派纪念七七事变的联合声明。

毛泽东意识到这些工作量非同一般,为此写道:“以上工作很繁重,都堆在你的身上,请你排列时间,并注意偷空睡足觉。你起草后,我给你帮忙修改,你可节省若干精力。”

领受这四篇文稿的写作任务,胡乔木如期写出第一篇纪念党的生日的文章。这时毛泽东改变了主意,自己执笔完成《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于7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整版刊登。

胡乔木写的纪念七七事变12周年的口号,以“纪念抗日战争十二周年 中共中央发表口号”为题,刊登于7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胡乔木起草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各党派团体为纪念“七七”抗日战争十二周年宣言》,以毛泽东的名字领署,总共24人合署,刊登于7月7日的《人民日报》头条。

短短一周内,完成三篇篇幅较长的重要文稿,足见胡乔木文思之敏捷,写作效率之惊人。

在繁重的工作中,胡乔木于7月上旬受命兼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在8月1日正式履职。

具体指导《人民日报》正式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对办好报纸提出一系列设想

1949年夏,随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会期临近,成立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等各项建国事宜进入议事日程。中共中央于7月上旬决定,从1949年8月1日起,将华北《人民日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其隶属关系由中共中央华北局转至中共中央。

改为中央机关报,原人民日报社领导层人员有所变化。原社长兼总编辑张磐石担任新的人民日报社副社长,继续主持报社的全面管理。另一个重要变化是,原晋察冀日报社社长,进城后接替赵毅敏担任北平市委宣传部部长的邓拓,调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

邓拓是极具才华的新闻工作者。他先考入上海光华大学,后到开封进入河南大学经济系就读,全面抗战爆发后开始新闻生涯。邓拓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八年多,在中国当代新闻史上有重要地位。担任中央机关报总编辑半年多以前,邓拓已在胡乔木视野之中。

原来,早在1948年12月10日,胡乔木就代表中宣部起草并向中央书记处提交报告,提出占领北平、天津后组建报纸、通讯社、广播和国际新闻宣传这四个新闻领导机构的设想草案。当时胡乔木提出,未来的党中央机关报领导人可在章汉夫、张友渔、钱俊瑞三人中选其一,他们的主要助手,即“副总编辑一级”的“主要编辑人员”应包括邓拓,和(华北)人民日报社及东北日报社各一人。

后来情况变化,邓拓担任了北平市委宣传部部长,兼任市委机关报北平解放报社社长。1949年夏,第二野战军准备进军西南,要求北平市委支持新闻干部,《北平解放报》停刊,编辑部成员整建制随二野南下,创办《云南日报》。邓拓留在北平,他担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具备主客观条件,得到胡乔木的首肯,也由此顺理成章。

华北局7月11日向中央的报告中有“根据书记处前晚指示”之句,可见中央做出《人民日报》正式改为中央机关报的决定在7月9日左右。该报告明确,原属华北局的“人民日报社、华北新华书店、通讯社均交中宣部接收”。

7月16日,胡乔木正式通知张磐石,报纸改为中央机关报时间明确为8月1日。胡乔木同时明确,新政协将在8月开会,是报道重点,因此改为中央机关报之事一定要按期完成。

胡乔木对《人民日报》如何实现改为中央机关报的意见,张磐石和副总编辑安岗都及时获知了,他们于7月18日向人民日报社干部布置升格事宜,分别传达了胡乔木的意见。

张磐石宣布了新的人民日报社领导人选,通报说,胡乔木要求,要报社把工作计划、人事配备等各个方面的安排在7月22日交给他,然后交彭真、邓拓以及报社全体干部讨论。

张磐石转述胡乔木的意见:未来《人民日报》第1、2、3、4版仍然“是全国性的”,即主要刊登国内外要闻;第5、6版是“北平版”,可以单张卖。这个意见大家可以商量。

从事后的安排看,胡乔木关于第5、6版另出单张《北平新闻》,随《人民日报》夹带发行的意见得到通过,并予以落实了。但实践表明,中央机关报同时承办北平市的党委机关报,因工作层面不同,彼此不易协调。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北平市委难以通过组织系统指挥人民日报社的编辑、记者及时完成有关北平市的报道任务。因此《北平新闻》专版只出版了17天即告结束。

在7月18日的会议上,安岗传达了胡乔木的意见:党中央机关报对读者不应该是迁就,而应该是领导,这应该成为标准。不够水平的宁肯放在新闻版,不应放在专刊上。评论、社论的题目比较窄,应多想些方式,如星期论文、好的通讯等。对编辑工作,过去我们是次要的、主要的区分不开,现在应从政治上加强。

改为中央机关报后的人民日报社组织机构初步形成了具有现代化报业特点的组织结构。张磐石任副社长,邓拓任总编辑,安岗任副总编辑,王友唐任秘书长,郭渭任副秘书长。报社设总编室(下设十个编辑组、两个科)、秘书处、经理部、发行部和印刷厂,总编制550人,其中编辑记者共205人。当时每天发行约8万份。

华北《人民日报》创刊之初,中共中央委托刘少奇审定社论和重要文章。刘少奇每天审定《人民日报》主要版面,大约持续了两个月。此后的版面,除有特定要求外,主要由华北局常务副书记薄一波审定。改为中央机关报后,《人民日报》刊登的社论和重要文章,都由中央主要领导人审定或由分管新闻工作的胡乔木审定。重要文章的主要审定人是毛泽东、刘少奇和周恩来等。专题性的重要文章,可由部委领导人审阅后定稿。

从那时起,《人民日报》的中央机关报地位和重要言论的审稿制度延续到今天。

1949年8月1日,《人民日报》如期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胡乔木的人民日报社社长任职同时开始。报社负责人原打算请胡乔木每晚来报社审查大样,因胡乔木在毛泽东身边处理诸多事务未能分身,报社每晚向胡乔木报送报纸清样。

8月1日,人民日报社总编室向胡乔木呈报请示件:“乔木同志:送上四版大样与北平新闻二、三版大样各一张,有何指示,请在晚9点以前示知。今后每日照送。”

胡乔木当日复函:“磐石、邓拓、安岗三同志:清样送来可以,但不能保证看,亦不一定有意见。编辑方面问题仍请你们三位负责。我如有意见,或者事前,或在事后转告。”胡乔木还对当天一版的一条新闻编排“不很妥当”提出了意见。

《人民日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之初,胡乔木继续承担繁重的中央文件和文章起草工作

兼任人民日报社社长之时,胡乔木继续作为毛泽东的秘书,起草和处理各类文件、文稿。

7月31日,新华社播发胡乔木撰写的关于解放军渡长江南下时与英国军舰“紫石英”号交火事件的新闻稿《袁仲贤将军为英舰紫石英号逃跑事发表谈话》,文稿刊登于8月3日的《人民日报》。

在新中国成立前两个月的工作中,胡乔木承担了两个至为重要的文章撰写和文件起草任务。

首先是将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批判美国国务院对华关系白皮书的一系列领袖文稿的编辑和签发,其中也包括他本人写出的文章。

在国民党旧政权即将覆灭,新中国就要诞生的时候,1949年8月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以上千页的篇幅,分八章回顾了从1844年美中两国签订《望厦条约》以来,直至1949年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时止的两国关系,特别详细地叙述了中国抗日战争后期至国民党政府溃败这五年间的美中关系,为美国的对华政策进行辩护。

中共中央通过《人民日报》向世人公布对美国白皮书的态度——反对美国政府的“扶蒋反共”政策。胡乔木执笔撰写批驳白皮书的第一篇文章《无可奈何的供状——评美国关于中国问题的白皮书》,新华社8月12日播发,8月13日刊登于《人民日报》。

由此到9月17日,一个多月时间里,《人民日报》刊登了六篇批驳白皮书的新华社评论。从二评到六评白皮书,均由毛泽东撰写,篇名分别为:《丢掉幻想,准备斗争》(8月15日刊登于《人民日报》,下同)、《别了,司徒雷登》(8月19日见报)、《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8月29日见报,原题《四评白皮书》)、《“友谊”,还是侵略?》(8月31日见报,原题为《五评白皮书》)、《唯心历史观的破产》(9月17日见报,原题为《六评白皮书》)。这些文章,由毛泽东写出后,均由胡乔木完成编辑后签发,在《人民日报》 发表,使《人民日报》迅速产生了世界影响。

随后,胡乔木作为主要起草人之一,参加新政协《共同纲领》的起草。

9月21日,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胡乔木第一次撰写了《人民日报》社论《旧中国灭亡了,新中国诞生了》,于次日刊登。

在会议期间,胡乔木为10月1日的开国盛典撰写了《人民日报》社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毛泽东审阅时一字不易,刊登于10月1日《人民日报》第2版。

在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中,胡乔木担任国家新闻总署署长、中央人民政府发言人。这标志着胡乔木对新中国新闻事业的领导,从幕后走到了前台。他继续兼任人民日报社社长,但卸去新华社社长一职,表明他的工作侧重点有所转移。

新中国成立后,世界上第一个承认中国的国家苏联于10月2日发来承认照会。10月5日,中苏友好协会总会成立,胡乔木为此写出《人民日报》社论《中苏友好万岁!》。全文在毛泽东审阅时,仍是一字不改照发。

这时,人民解放军主力已进入中国南方,追歼国民党的败退军队,局部地区仍有较大规模战争,因此战时的新华社社论体制延续了一段时间, 1949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胡乔木撰写的新华社时评《庆祝解放广州》,毛泽东对此稿作了四处小修改。另配有《人民日报》社论《庆祝解放广州》。

仅一天之后,胡乔木为新华社写的一篇短社论《学习松江的榜样,普遍召集市县人民代表会议》,刊登于《人民日报》10月17日第2版。社论很短小,却反映出胡乔木社论内容的重要变化,国内战争题材从此走出了胡乔木的笔锋世界。11月5日,胡乔木又写出新华社社论《解决劳资争议的正确途径》。这是胡乔木撰写的最后一篇新华社社论,但未见《人民日报》刊登。

胡乔木协调配备《人民日报》主要负责人范长江和邓拓,由此产生《人民日报》“双星闪耀”新局面

由于胡乔木担负的工作繁重,他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只能是短期的。1949年底,胡乔木积极参与和协调,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为人民日报社选定新任社长范长江。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社论的写作量势必激增,再靠胡乔木一个人是不行的。为此,中央领导人决定邓拓归队,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

中央对张磐石另有任用,让他担任华北局宣传部部长。然而此时的人民日报社编辑记者,大部分来自原晋冀鲁豫《人民日报》,邓拓对他们不太熟悉。这些干部党内资历也很长,而且不熟悉邓拓。这给邓拓的组织协调带来一定压力。

1949年12月初,邓拓致信毛泽东,要求为人民日报社配备领导力量。他在信中叙述了在办《人民日报》时遇到的困难,希望调配得力干部,和他一起工作。

12月4日,毛泽东批示:“乔木,此事应早日解决,不应拖得太久。邓拓意见似乎是好的。”

范长江是很早就已进入毛泽东视野的人。早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毛泽东就曾当着兼任解放日报社社长的秦邦宪和记者莫艾说,党的新闻工作将来还是需要范长江办的。

范长江早年是《大公报》记者,因进入红军长征经过的西北地域连续报道,并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而成为著名记者,后来到延安采访了毛泽东,受他的影响加入中共。抗日战争前期在大后方,后到新四军根据地办报。国共谈判时,范长江是驻南京的中共代表团新闻发言人,随后到延安,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又到西柏坡,是毛泽东熟悉的新华社重要领导者。

平津战役发起后,范长江是接收北平新闻业的“联合编辑部”负责人,进入北平后是《人民日报·北平版》总编辑。张磐石带领华北《人民日报》的队伍进入北平后,范长江南下参加上海战役,解放上海后任解放日报社社长,是党内国内新闻界享有较高声誉的知名记者,而且具有较强组织领导能力,还有广泛的党内外联系。从这些方面说来,选定范长江主持人民日报社的工作,非常合适。

毛泽东的批示很快有了结果。12月中下旬,胡乔木在新闻总署的副手—副署长范长江受命接任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为副社长兼总编辑。胡乔木不再兼任人民日报社社长,仍受中央委托,继续领导人民日报社的工作。范长江、邓拓“双星闪耀”的局面由此形成。

1950年2月,胡乔木参加了由范长江主持的讨论《人民日报》“大转变”座谈会。胡乔木在会议上首先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报皆可以为《真理》”。他说,有些同志认为《人民日报》不像《真理报》那样,没有一个中央委员在报社任领导工作,或者说,缺少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帮助,所以办不好,这种观点是不对的。要自己提高自己。胡乔木这番话,是对新任社长范长江的积极支持。

胡乔木不再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了,但他仍以毛泽东秘书和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之职,对人民日报社的工作进行具体和直接的领导,延续了很长时期。(编辑 潘 鹏)

(作者是《人民日报》高级编辑)

猜你喜欢

机关报范长江邓拓
《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报全文数据库》正式上线
平生赢得豪情在
机关报社会新闻的价值取向
范长江生平纪念展在渝启幕
内江市东兴区:挖掘“范长江家风”故事
西柏坡时期新闻史研究
邓拓挨批后想当颐和园园长
邓拓不惜血本换苏东坡名画
范长江“范儿”
机关报评论创新问题研究——《首都建设报》评论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