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考语文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策略
2014-11-26刘晓丹
刘晓丹
摘 要:中考历来被认为是中学生学习的指挥棒,这根指挥棒是初中阶段教学工作的灯塔,本文就从中学语文和课堂教学的结合入手,从基础知识、阅读、作文及教材课后练习分析一下教材与中考试题的关联性,以求更好的将中考语文和课堂教学融合。
关键词:中考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有效教学
有人曾经把语文教师划分为三种人:第一种人把语文教学当作生命价值的追求,孜孜不倦地探索语文的真谛;第二种人把语文教学当作职业,以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为奋斗目标;第三种人把语文教学当作谋生的工具,以考试不垫底为基准。在这三种人中,第一种当然是作为师者力求达到的最好的状态,怀着对学生爱的态度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发挥语文在锻造人的性灵上的作用,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考试又必不可少,师者能做的就是让学生热爱考试,在考试中领略语文的魅力,巧妙的将课堂教学和中考结合起来。
(一)在基础知识上将中考语文与课堂教学融合
在语文教学方面,语言文字的学习是一个重要部分,那么怎样在日常的学习中就牢固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呢?有句话叫“有问题,查字典”,也就是在课堂文本教学中,遇到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使学生高效学习,从而在中考的相似题型中拿到高分。[1]例如,2009年中考有道试题要求解释“听雨危楼”中的“危”字的含义,如果在日常的文本教学中提到这个字,并在当时查字典弄清楚它的各个义项,得出这里的“危”不是危险,而是高的、陡的意思,这道题就能很容易答出来了。
当然,除了“有问题、查字典”这种教学方法外,还可以在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举行汉字听写小赛、成语小英雄以及中考词义大比拼等有特色的活动,将日常教学与中考语文有趣接轨,使学生不再谈“考”色变,热爱语文、热爱考试。
(二)在阅读上将中考语文与课堂教学融合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2]中考语文的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课内语段阅读所占分值减少;其次,课外语段阅读冲开地域、时代界限。
面对这两大变化,一方面,要肯定教材,精细解读教材。例如《马说》《济南的冬天》《海燕》等都是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对这些文章的仔细分析有利于解读相同主题或文体的文章,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文本。”由此可见,在课堂上对文章进行用心剖析、锱铢必较也是学习语文之必须。另一方面,课外的阅读也必不可少。在有些初中语文教学中,禁止学生看与课本无关的书籍的做法固然是认真探究了文本,但是没有延伸的语文仿佛就是一滩死水,没有流动,没有生命力,自然也压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做的是合理引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延伸,并指导写读书笔记。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因此需要不断地积累方可有所提高,为人师者要做好引导者,要教授的不是成品,不是答案,而是思考的方法,剩下的就放开手,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是这个道理。
(三)在作文上将中考语文与课堂教学融合
在中学生的圈子里,流行着这样的说法:中学生有三怕,怕作文、怕文言文、怕周树人。而作文便位于三怕之首,可见寻求学生感兴趣又有效的作文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在日常和考前课堂作文教学中,需要教师努力探究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第一,要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本质上来说,作文的实质就是情感的表达,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视觉、嗅觉、听觉的感官上细致的观察生活,写出真实感受。例如写《我们的校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自己的校园,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出发,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第二,在大写作之下可以配合一些写作片段的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优美词汇或者句子的记忆与应用。最后,教师要不断地变换形式进行作文教学,可以在某一节作文课上组织学生在校外实践,从中指导写作,别致形式下的教学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运用到中考也将如鱼得水。
(四)教材课后练习与中考试题的关联
从题型看,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主要包括整体感知题、语言揣摩题、多元开放题和熟读背诵题。在此就以語言揣摩题为例谈谈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与中考语文命题的关联。
舒婷说:“魅力汉语对我们的征服,有时是五脏具焚的痛,有时是透心彻骨的寒,更多的是酣畅淋漓的洗涤和‘我欲乘风归去的快感。”所以对语言的揣摩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更是一种文学和语言美的享受。例如,《安恩和奶牛》(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探究·练习”第二题和南京2012年中考第16题都是通过重点词语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这便是中考试题借鉴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实例,将文本的教学和中考试题相结合,既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又能使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总之,[3]中考命题与教学具有共性:都是为培养人服务的;两者也有联系:教学为中考命题提供数据和素材,中考命题对教学进行检测和指导。正所谓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了某种活动,而在于在学生的行为范型中引起某种重要的变化。所以,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中考试题,只要一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都是值得深究的。
参考文献:
[1]张英石.中考语文应试 巧用新华字典.科教文汇,2011.8:84-85.
[2]荆立辉.对新课标下的苏州市语文中考阅读命题的研究及对阅读教学的反思.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33-34.
[3]殷俊生,徐东坡.中考语文命题与教学的调适.课程与教学,2013.5: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