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十四孝》与日本《本朝二十不孝》的对比研究
2014-11-26黄丹
摘 要:二十四孝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日本南北朝时期的永德元年(1381)传入日本。日本的很多文学作品都受到了《二十四孝》的影响。井原西鹤的《本朝二十不孝》就是其中之一。本论文以“郭巨埋儿”和“尝粪忧心”为例,对《二十四孝》和《本朝二十不孝》进行对比研究。
关键词:《二十四孝》 ;《本朝二十不孝》; 对比
江户时期德川幕府提倡儒学,“孝”是儒学的基础伦理之一。当时,幕府褒奖孝行,甚至把为父报仇的行为都作为孝行来鼓励和奖赏。因此,《二十四孝》在日本大受欢迎。那个时期,在德川幕府奖励孝行的背景下,《二十四孝》俨然已经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二十四孝》传入日本之后,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例如:
《二十四孝》“郭巨埋儿”
郭巨,晋代隆虑人,一说河内温县人,家里原本富足。父亲死后他把两千万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他对母亲十分孝顺,但家境逐渐贫寒起来。后来妻子生了一个男孩,郭巨想:“如果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便和妻子商议说:“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怎么能够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妻子勉强答应了。郭巨让妻子抱着孩子,要挖坑把孩子埋掉,挖地二尺,忽见一坛黄金,上有铁制的证书,写着:“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父母,并得以兼养孩子。
《本朝二十不孝》卷二(1)
五川石太夫拥有良田骏马,过着富足的生活,有个儿子叫五右卫门。五右卫门不耕作,爱好武艺,每天只是练习柔术和捕手。终于走上了歧途,变成了强盗头。整日和一帮强盗厮混,骚扰当地的居民。父亲怎样劝说都不听,儿子反倒记恨起父母,把父母用绳子捆起来,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抢走了,之后带着手下去了京城。恨透了强盗头子的人们找不到他本人,把怨气发泄在了他的父母身上。父亲五川石太夫走投无路当起了船夫。
而五右卫门在京城办了间偷盗学校,专门教人偷盗的技巧。集合了三百多名手下,在京城为非作歹,不久,五右卫门就被逮捕了,被判处煮刑。五右卫门在油锅里怕热,竟然把七岁的儿子垫在底下。
《二十不孝》卷二(1)开头写道:“挖出黄金的坛子这种事现世已经没有了”,明显可以看出作者是有意识的提到《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儿”的故事,强调像郭巨一样的“孝子”现在已经找不到了。《二十四孝》中的母亲是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而《二十不孝》中的父母是仍有劳动能力的,而且有家产,不需要儿子牺牲自己来尽孝。父亲有钱,所以儿子即使不工作,也能过上富足的生活。渐渐地儿子就开始不务正业,不听父母的话,最终走上歧途。这样的纨绔子弟、富二代在当今社会上也是经常能见到的。西鹤对于孝行的理解是与其在父母生病或上了年纪之后尽孝,还不如趁着父母康健之时尽孝,只要听父母的话,好好继承家业就算是尽孝道了。郭巨尽孝的方式明显是不合常理的,西鹤所提倡的尽孝方式才是更贴近现实的,世上的子女都能做到的孝。
《二十四孝》 “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到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到家中有事,当即弃官返乡。回到家中,知道父亲已重病两日,经医诊治,疗效甚微。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如果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担忧,夜里跪拜北斗星,祈求以身代父亲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本朝二十不孝》卷一(1)
京中有个叫篠六的人,非常迷恋女色,把钱都花在了饮酒作乐上。篠六的父亲是京中赫赫有名的商人,有很多钱,但是篠六不能随便花。长崎屋传九郎专门给京中的纨绔子弟放高利贷。于是,篠六向长崎屋传九郎借了一千兩,约定在父亲死后,归还两千两。因预先扣除利息、中间人抽成等,实际到篠六手里的只有四百六十五两。帮闲、街上的混混儿等闻讯前来恭贺讨赏,茶馆、旅馆老板闻讯忙来讨债,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朋友闻讯都来借钱,最后只剩下一两三分钱,无奈只好投入了寺院的捐款箱。稀里糊涂地一千两就没了。
父亲身体很康健,这让篠六很无奈。于是,篠六向神明祈求,希望父亲的寿命变短一些。但是,父亲的身体却越来越硬朗。篠六又向神明祈求,希望父亲七日之内归西。这次,篠六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父亲突然晕倒了。家人都很着急,篠六却很得意,取出了事先准备好的毒药,拿来热水,想嚼碎了让父亲吃下去,不小心自己却咽下去了,就这样把自己毒死了。
《二十四孝》中儿子因为担心父亲的病情,所以尝父亲的粪便。而《二十不孝》卷一(1)中,不孝子为了父亲的财产让父亲吃毒药。西鹤在创作中只是利用了《二十四孝》的这一部分。《二十四孝》中的父亲是病中的老人,儿子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来尽孝。而《二十不孝》中的父亲是赫赫有名的商人,是有劳动能力的,而且有很多家产,儿子不用牺牲自己,只要好好的继承家业就可以了。但是儿子却违背父母的意愿,沉迷于饮酒作乐。《二十四孝》中的“孝”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个“孝”是理想的孝,非日常性的孝。而《二十不孝》中的“不孝”却是当时日常生活中经常能见到了,像篠六这样,沉迷于酒色、美色的儿子,在现实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
参考文献:
[1]岩崎允胤.日本近世思想史序説[M].东京:新日本出版社,1997
[2]喻岳衡.孝经·二十四孝图[M].湖南:岳麓书社,2006
[3]冨士昭雄.新日本古典文学大系76好色二代男·本朝二十不孝·西鶴諸国ばなし[M].东京:岩波書店,1991
作者简介:黄丹(1987—),女,吉林长春人,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日语专业助教,研究方向:日本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