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治疗急性脑梗死后下肢瘫痪的临床研究

2014-11-26杜文秀陈英华苏晓庆张琳琳

针灸临床杂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涌泉穴中风针刺

杜文秀,陈英华,苏晓庆,张琳琳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脑梗死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文献报道其致残率高达80%以上[1]。中枢性瘫痪是脑梗死后最常见的运动障碍,其中以偏瘫者居多[2],不但给患者本人带来痛苦,也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因此积极改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意义重大。笔者采用传统针刺加刺涌泉穴的方法治疗本病30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急性脑梗死后下肢瘫痪的患者均为2011年12月~2012年11月本院针灸科住院患者。将患者按国际通用随机字母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6±7)岁。对照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0~74岁,平均年龄(56±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诊断标准[3]。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的患者;②发病时间在急性期2周内;③下肢运动功能障碍;④首次中风患者,或既往有脑卒中病史,经治疗无肢体功能障碍残留者;⑤年龄在40~75岁之间;⑥经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⑦能够坚持接受针灸治疗,知情同意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腔隙性脑梗死患者;②经检査证实神经功能缺损由脑肿瘤、脑外伤、风湿性心脏病、脑寄生虫病、代谢障碍、冠心病以及其他心脏病合并房颤引起脑栓塞者;③复发性脑卒中,遗留肢体肌张力异常或功能障碍,本次为同侧复发;④生命体征不平稳且存在意识障碍者;⑤合并有心、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一般治疗

全部病例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控制脑水肿及实施脑保护治疗,有并发症者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传统针刺治疗基础上加刺涌泉穴治疗,传统针刺参照由石学敏主编的第2版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中“中风”证取穴[4],即水沟、三阴交、委中、环跳、阳陵泉、悬钟、太冲穴基础上加刺涌泉穴,行平补平泻手法,每次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6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治疗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2.3 对照组

给予传统针刺治疗,即水沟、三阴交、委中、环跳、阳陵泉、悬钟、太冲,行平补平泻手法,每次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6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治疗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3.1.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采用尼莫地平法。中医证候改善率:(治疗前积分 -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100%,以百分数表示。临床治愈:≥95%;显效:70% ~95%;有效:30% ~70%;无效:<30%。

3.1.2 下肢运动功能评定 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釆用简式 Fugl-Meyer运动量表(FMA)[5]中有关下肢运动功能部分进行评定,FMA总分34分。在治疗开始前和3个疗程结束后,各评定1次。

3.2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确定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中医证侯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传统针刺加刺涌泉穴的治疗方法比传统针刺治疗有效,可以提高针灸治疗急性脑梗死后下肢瘫痪疗效。详见表1。

表1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例

3.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经治疗后FMA评分均明显提高,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传统针刺加刺涌泉穴治疗组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等方面优于传统针刺组。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FMA值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FMA值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1)P <0.05;与对照组比较,2)P <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0 9.30 ±2.28 25.30 ±5.801)2)对照组 30 9.20 ±2.17 20.83 ±5.651)

4 讨论

急性脑梗死后下肢瘫痪主要表现为下肢痿废不用,在中医方面并无完全对应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风”的范畴。《黄帝内经》中虽未提及“中风”病名,但有类似的记载“偏枯”、“偏风”、“仆击”等。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首创“中风”病名,《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载:“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中风使然。”中风病早期治疗十分重要,积极和正确的治疗可为今后长期康复奠定良好的基础。针刺治疗是促进中风病患者尽早恢复的重要手段[6-8]。本研究是在中医学理论同现代医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导师多年的临床经验,运用传统针刺加刺涌泉穴治疗急性脑梗死后下肢瘫痪。

涌泉穴,别名“地冲”、“蹶心穴”、“地衢”,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始见于《灵枢·本输》:“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涌泉穴位于足底,尤为敏感,反应很强,临床上应用广泛,具有开窍醒神、滋阴益肾、平肝熄风、疏通经络之功[9]。中风病位在脑,且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其病机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风、火、痰、虚、气、瘀六端,其中以肝肾阴虚为本。此六端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突然发病,以痰瘀为标。其病机特点多为本虚标实。在脑梗塞的发病早期即采用针刺往往能收到良好疗效。足少阴经虽不入脑,但肾与膀胱有经脉络属。《灵枢·经脉》曰:“足少阴之别……别走太阳”,《灵枢·经别》中又曰:“足少阳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说明足少阴肾经有络脉和别脉通于足太阳膀胱经。《灵枢·经脉》中记载:“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表明足太阳经与脑有经脉相通关系。且足三阴经在三阴交处,分而复合,合而复分,故针刺涌泉可疏通三阴经脉,且足三阴经脉之中,足厥阴肝经从“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这段经脉主要走行于颅内。水沟、三阴交、委中、环跳、阳陵泉、悬钟、太冲、涌泉穴共奏醒脑开窍、滋阴益肾、平肝熄风、疏通经络之功效。

临床观察表明,传统针刺加刺涌泉穴的治疗方法和传统针刺的治疗方法对于急性脑梗死后下肢瘫痪均有效,但传统针刺加刺涌泉穴治疗的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的治疗,具有起效迅速、疗效明显、安全可靠的特点,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塞后下肢瘫痪的理想方法。脑梗死后患者肢体功能障碍难以完全恢复,因此需要临床治疗和患者日常生活中各方面配合方可获得良效[10]。

[1]Tackling the global burden of stroke[J].Lancet Neurol,2005,4(11):689

[2]华云辉,陈协辉,张燕,等.醒脑开窍法联合靳三针对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体会[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0):17

[3]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4]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15-217

[5]周维金,孙启良.瘫痪康复评定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6-50

[6]金泽,刘承薇.针刺结合刺络疗法治疗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7):25 -26

[7]倪欢欢,崔晓,胡永善,等.针刺结合功能训练对社区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09,6(1):72

[8]石云琼,陈雯,郑午林.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6,21(2):113

[9]谢西梅,安军明,黄琳娜,等.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12):17

[10]何可,张泓,吴清明,等.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治疗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障碍[J].中国针灸,2012,32(10):890

猜你喜欢

涌泉穴中风针刺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常按涌泉穴等于补肾
蒜末敷脚心去虚火
治病毒性感冒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
中风防治灵Ⅰ号、Ⅱ号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152例
按摩涌泉穴有助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