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不同穴位对低张力胆囊动力学影响的时效规律初步观察*
2014-11-26魏凌波陈少宗
魏凌波,杜 帅,陈少宗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250355;2.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14)
慢性胆囊炎作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公众健康。针刺治疗慢性胆囊炎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但针刺治疗本病的取穴组方十分混乱[1],留针时间、针刺频次的确定也缺乏一定依据[2]。为了探索这方面问题,笔者选用了两个常用穴位:阳陵泉、胆囊穴[1],初步观察了分别电针阳陵泉、阳陵泉配胆囊穴这两组穴位对慢性炎性低张力胆囊动力学影响的时效规律。
1 一般资料
本组慢性胆囊炎低张力型胆囊(早上空腹胆囊体积≥80 ml)患者共16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48~84岁,平均年龄(60.3±12.8)岁;病程3~16年,平均病程(9.3±3.1)年。16例患者中单纯性慢性胆囊炎3例,同时伴有胆囊结石者13例。伴有胆囊结石属单发者5例,多发者8例(其中3例伴有胆汁淤积,1例为块状伴有泥沙样结石)。结石大小为(1.08 ±0.38)cm ×(0.59 ±0.39)cm。脂餐前胆囊基础体积(127.07±58.0)ml;脂餐后 50 min胆囊体积(91.92 ±65.18)ml,胆囊收缩率(32.68 ±21.55)%。
2 观察方法
对每位患者隔2~3天观察一组穴位的电针效应,两组穴位分别是阳陵泉、阳陵泉配胆囊穴,两组穴位的观察顺序按事先制订的随机方案进行,以避免顺序误差造成的影响。脂餐检查后1~5天内进行观察,观察时间为上午的7:30~10:30。患者休息10 min左右进行第1次B超检测,记录胆囊的基础体积(长×宽×高),然后常规消毒针刺,电针阳陵泉组取双侧穴位,电针阳陵泉配胆囊穴组取左侧阳陵泉、右侧胆囊穴,使用华佗牌30号2.0寸毫针,直刺1.2~1.6寸,得气后接通G6805治疗仪,连续波60 min,频率为60次/min左右,刺激强度以患者局部有明显跳动但又不过分强烈为度。留针期间于第 5 min、10 min、20 min、30 min、40 min、50 min、60 min各按同样的方法重复测量胆囊体积。所用设备为麦瑞DP-8800B超仪。描记各时点与针前比较胆囊收缩率变化的时效规律、相邻两时点胆囊收缩速率变化的时效规律。两组穴位调节作用时效规律及其变化趋势比较,运用重复测量资料的多元方差分析,所用统计软件为SPSS17.0。针刺操作、B超检测均由专人负责。
3 结果
如表1~表2、图1~图2所示。电针两组不同穴时,低张力胆囊收缩率变化的时效规律在总体趋势上基本一致(P>0.05)。两组在电针开始的前20 min内,低张力胆囊均呈扩张态势,在电针期内发生了2次明显的舒缩,第1次发生在最初的30 min内,第2次发生在30~50 min内,电针50 min后则逐步趋向稳定,时间效应比较明显(P<0.05)。两组的胆囊收缩速率或收缩力变化的时效规律与这一结果相吻合。在电针的前20 min内,电针阳陵泉配合胆囊穴组胆囊的扩张幅度小于电针阳陵泉组,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0.05)。
表1 电针阳陵泉期间低张力胆囊收缩率变化的时效规律(与针前比)
表2 电针阳陵泉期间低张力胆囊收缩速率变化的时效规律(相邻两时点比较)
图1 电针不同穴位对低张力胆囊收缩率影响的时效规律(各时点与针前比较)
图2 电针不同穴位对低张力胆囊收缩速率影响的时效规律(相邻各时点之间比较)
4 讨论
慢性胆囊炎是胆系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且多与胆结石并存。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近年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的发病率急剧升高,本病发病率与年龄大致成正比。针刺治疗本病的取穴组方十分混乱[1],涉及13条经脉的50多个穴位,60余个处方,每个处方的主要穴位有时高达8个以上。留针时间、针刺频次同样比较混乱[2]。现代针灸学强调,针刺治疗方案有五大关键共性因素或技术,其中取穴组方、留针时间、针刺频次均是其中的三大关键技术[3-5],但这几个关键技术在现代针灸学研究中被忽视了。笔者曾提出有效穴位的不同配伍会存在两种效应:协同作用、拮抗作用;而且这两种作用都存在着峰值极限。现代针灸学研究应当弄清什么样的穴位配伍会产生协同作用,什么样的穴位配伍会产生拮抗作用,取得协同作用的峰值极限需要几个穴位配伍便可实现[2-4]。笔者在以往的取穴组方研究中发现,配穴是必要的,但针刺效应与取穴数量并没有必然的正比关系[4-7]。从本项观察结果来看,两组穴位效应的时效规律并未显示出交互作用,单穴组与配穴组效应的时效规律,在总体趋势上基本一致,这两个穴位配伍在一起也未显示出协同效应,相反还出现了电针效应的弱化趋势。这一结果提示:相邻较近的穴位配伍可能存在着拮抗作用,至少未必一定是协同作用。
从针刺效应的时效规律变化趋势来看,两组在电针开始的前20 min内,低张力胆囊均呈扩张态势,在电针期内发生了2次明显的舒缩,第1次发生在最初的30 min里,第2次发生在30~50 min内,电针50 min后则逐步趋向稳定,时间效应比较明显(P<0.05),但电针1次对胆囊舒缩运动的影响持续时间并不长,两组的胆囊收缩速率或收缩力变化的时效规律与这一结果相吻合。这一结果提示:电针远端穴治疗低张力型慢性胆囊炎时,留针时间以40 min为宜,如果留针时间超过40 min,未必能够更好地促进胆囊的舒缩运动,而治疗频次以每天2次为宜。
[1]陈少宗,郭珊珊,郭振丽.针刺治疗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的取穴现状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1):6 -8
[2]王一先,陈少宗.针刺治疗胆系疾病时效规律的初步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12):49 -50
[3]陈少宗.现代针灸学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J].医学与哲学,2007,28(12):62 -63
[4]陈少宗.建立现代针灸学理论指导下的针灸治疗体系[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10):1 -3
[5]陈少宗,巩昌镇.现代针灸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1:1-207
[6]陈少宗,郭珊珊.针刺单穴、多穴对轻中度痛经患者止痛作用的比较——六论取穴组方规律研究的重要性[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8):1 -3
[7]陈少宗,刘鹏.不同穴位配伍对原发性痛经止痛作用时效规律的观察——七论取穴组方规律研究的重要意义[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5):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