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014-11-25廖书东
廖书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限制,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想象就成了创新阅读的基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品质。
在阅读教学中,我认为应当从下面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探究重点词语含义,大胆创造新形象
语文教材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进行创造阅读,那么出现在脑海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无法产生美丽无比的生动画面。这样的语文阅读是没有活力的。
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大胆想象,通过文字看到一幅幅画面,通过语言看到多彩的生活,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的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时,提出问题:“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写景物时有什么特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归纳出“乱”写出险奇,“穿”写出高峻。再写江面波涛,“惊”写出汹涌,“拍”突现水石相搏,“卷”写出浪花四溅,波澜壮阔的样子。通过想象,学生感受到了作者的大刀阔斧、横画纵抹,以及一幅奇险豪迈的精彩画面。
二、进行创造性的解读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阅读,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和思维习惯,支持他们大胆提出与教师、教材乃至专家、权威不同的想法,尽管这些想法很可能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应该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启发,但决不能预先设置种种框框,应尽可能让学生大胆说话,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理解。
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我抛出一个问题:“你认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有一个学生认为作者与周郎相比,周郎年少轻狂,又得伯乐相识,可以成就自己的一番伟业,而作者自己虽然空有一身才情,却报国无门,壮志未酬,已经早生华发。因此,作者油然而生悲凉凄怆的心情,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
而另一个学生认为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仕途失意,生活潦倒,又算得了什么呢?因此,他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本身就是他的生存智慧,正体现了他豁达乐观的态度。也有学生说,梦有美梦,也有噩梦,此时的苏轼到底做什么梦呢?也有学生说,做梦就是消极避世,不想面对黑暗的世界……
三、强化思维训练,提高想象力
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展示出来。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方法。在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改变问法、改变材料或改变因果关系,使之变为更多的有价值的有新意的问题,从而获得一题多解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随问题的不断变换而得以提高。
比如,学习戴望舒的《雨巷》一诗,诗中“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一句,平常人们都爱把心爱的人比作茉莉花、玫瑰花,作者却为何把她比作丁香花呢?学生自由发言,有的说丁香花纯洁朴素符合诗意,有的说当年这位姑娘送了一枝玫瑰给男主人公……学生纷纷说出各自的理由,在自主活动中敢于想象,勇于创新,充分发挥想象力。这样,通过恰当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四、多阅读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如果没有这“三千尺”夸张手法的具体运用,我们怎能想象出庐山之高,瀑流之急,气势之磅礴呢?又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把千尺深的桃花潭水与汪伦送“我”的一片真情相比,我们不难想象出二人之间的友谊是多么深厚。
多读古人的这类诗歌,我们就会被古人的奇思妙想所折服。这样的古诗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想象更加丰富。
实施新课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面临的挑战。作为语文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探究教育教学的方法,才能开辟一个全新的教学天地。
(责任编辑 陈剑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