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起承转合”话课堂

2014-11-25刘艳

教师·中 2014年11期
关键词:吸引起承转合激趣

刘艳

摘要:现在的初中历史课愈来愈不好上,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师不能因为诸多原因而忽略了我们的课堂。教师可以在备课和上课上多花点功夫,相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结合《甲午中日战争》一课,谈一谈在历史课中利用“起承转合”四部曲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起承转合;激趣;吸引

近来听到很多同行感慨,“历史课越来越难教了,学校不重视,不许我们布置课外作业,那会争夺语数外等大科的时间;学生与家长更不重视,很多学生利用上历史课的功夫抄英语、做数学题。”我们是否该反思一下课堂上有没有吸引住学生?笔者就最近的一堂课来谈谈如何利用“起承转合”四部曲。

首先说说“起”。一首诗歌的起句很重要,它往往起到破题、引领全篇的作用。一堂课的“起”也同样重要,实际上它就是如何带领学生快速地走进你的课堂,融入课堂的情境。这不是我们走进课堂来这么一句“这节课我们来上……,请大家翻开课本到XX页”就能解决的了,这需要花费点功夫。比如上“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我们完全可以借用多媒体给学生投影“甲午战争”的一些图片,更好的还可以投影有关视频,口才好的教师可以根据中日两国的钓鱼岛争端来一段煽情的语言……这样的开场如何不让学生快速地跟着你走进课堂呢?

再来谈谈“承”。“承”在一首诗歌里是对“起”的延深,在历史课上就是指对课堂内容的重难点的学习与突破的过程。这是一堂课的重中之重。例如“甲午中日战争”一课笔者让学生针对四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并加以交流展示:①日本发起甲午海战的目的是什么?②简述一下中日甲午海战的经过。③甲午海战后签订的条约是什么、签约的时间以及签约的代表人物。④比较《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内容、分析及影响,看看《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程度如何。前三个题目比较简单,学生在文中就可以找到关键语句,稍加概括就可以得出具体答案,对于学生来说,第四题是个难点,教师需要在学生讨论前加以点拨,然后再让学生重点加以讨论,收到的效果很好。

对于“承”的部分,自主合作小组讨论是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主要起到“导”的作用。这个讨论过程要让学生自己靠团队的力量去解决,如果教师图省事,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势必又回到以前的状态。

接着谈谈“转”。“转”在诗歌里非常重要,读懂它也就了解了诗歌的主旨。一堂课的“转”同样重要,这个过程就等同于我们平常所做的“拓展质疑”。能否做好它关系着一堂课讲得成功与否。如“甲午中日战争”这课我们可以这样加以拓展:①台湾人民怎样谴责政府的,简述他们抵抗日本侵略者的经过。②表演甲午战争中邓世昌战斗的经过,并分析“甲午海战”战败的原因。③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针对这场战争,你觉得新时代的初中生应该做些什么使我国在今后避免这样的失败?这个拓展既让学生感受《马关条约》给台湾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感受到台湾人民的不屈不挠精神,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感受到邓世昌这个民族英雄的风采,并让学生通过讨论质疑,大胆突破“参考答案”,懂得清末时期一场场的战败命运不是偶然发生的,它不是仅仅是几个人(如李鸿章、慈禧太后等)昏聩所造成的,科技、军事、国民素质上的落后是造成清朝战败的重要原因。这是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给学生带头质疑,做好“抛砖引玉”的工作,果然学生的激情很快就被激发出来,结合自身和国家的前途做出了激动人心的展望,很多同学表现了从未有过的爱国情怀,大家最后一致认为,只有国家强盛了,国家才不会再受别人欺负,国民生活才能幸福。我们应该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从而就顺理成章地解决了最后一题。

有人说,“转”是一堂课的高潮部分,如何能吸引住他们就看“转”得好不好。结合学生的认知特性,在课堂的最后一段时间来一个小高潮,就可以把学生的激情和潜能都激发出来,让学生继续保持高昂的情绪。

最后说说“合”。“合”在一首古诗上来说就是阐述它的主旨所在。对于一堂课来说,“和”就是这堂课的小结,是这堂课的精华所在。一般来说可以进行“时空式小结”“线索式小结”“列表式小结”“悬念式小结”“激励性小结”等,如“中日甲午战争”一课可以结合板书来个“线索式小结”和“激励性小结”。

最后的小结可以不拘一格,粉笔字好的教师可以借黑板挥洒一番,好好做一番巩固;口才好的教师可以慷慨激昂,激发学生的情感;幽默的教师可以用诙谐的语言让学生走进文本……

都说教无定法,只要你能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多在备课和上课上下一番功夫,相信“起承转合”的课堂可以让学生“不知转入此中来”。endprint

猜你喜欢

吸引起承转合激趣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