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发展需要返本开新

2014-11-25冯永刚

中国德育 2014年18期
关键词:学堂道德教育国学

冯永刚

据报道,“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是广东某国学馆“女德学堂”倡导的“女德”四项基本原则。目前这类学堂日趋升温,从北京、山东、河北到陕西、广东、海南,遍地“开花”。

面对风靡全国的“女德学堂”,我们究竟是欣慰,还是忧虑,抑或无助?对此问题的回答,我们既不能一厢情愿地凭借自己的主观偏好给出定论,亦不能一味迎合大众的口味而人云亦云。我们需要沉下心来深入思考。

“女德学堂”以培养女子的德性与复兴国学为己任。从其办学初衷来看,似乎无可厚非。但是,从“女德”四项基本原则——“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以及被誉为女德教育的精髓——“如果要做女强人,就得切掉子宫、切除乳房,放弃所有女性特点”来看,“女德学堂”颠覆了道德教育以及国学“使人成人”的本真,秉持的是一种保守的、僵化的、反动的、非人的道德立场,标榜的是传统道德中含垢忍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陈旧思想与理念,号召女性固守一种被动的、依附的、畸形的道德操守。在以平等、民主、博爱为显著特征的现代社会,男女平等、女性自由及性别解放已是大势所趋,“女德学堂”反其道而行之,与现代女性自我修养的提高、女德教育的健康运转及国学的弘扬大相径庭,其结果带来的必然是更大的不道德。一方面,它不仅无以培养现代女子良好的品性,反而会牵累与压抑现代女性,将女德教育引向罪恶的深渊,助长不道德以及反道德行为的蔓延与泛滥;另一方面,它助推了封建道德思想的死灰复燃及不断蔓延,增设了国学改革与发展道路上的障碍,非但无以弘扬优秀传统道德与复兴国学,反使国学的前行步伐受阻,其流弊不言而喻。

道德是人为的,又是为人的,人们创设与使用道德是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而非为自己套上道德枷锁。“目中无人”的“女德学堂”无疑背离了这一常识,其所培养的是奴隶式道德人格而非主体性道德人格。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并非誓不两立、水火不容。现代道德起源或根植于传统道德,现代道德是传统道德的延伸与拓展。“女德学堂”的倒行逆施,尽管窒息了妇女追求自由与平等的热情,给国学的脸上抹了黑,但我们不能以此来全盘否定传统道德及道德教育。这是因为,传统道德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积淀的相对稳定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精神气质以及生活方式的综合。传统道德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生命力与创造力的根本所在,它哺育、激励与推动着一代又一代人生生不息,在追求道德自由与幸福生活的过程中勇敢地走出低谷,迈向未来。倘若我们舍弃了传统道德,就等于放弃了支撑中华民族奋斗不止的共同精神家园,既葬送了丰厚的美德遗产,又导致了个体精神世界日趋空虚和寂寥,这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放逐。因此,企图人为地割断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的逻辑关联不仅在理论上站不住脚,而且在实践中也行不通。

传统道德在现代社会中拥有双重属性:桎梏性与发展性。一方面,在传统道德文化中,有着与特定历史时期相适应的某些过时的、惰性的、保守的因素,如在我国长达2 000多年的高压专制与封闭保守的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由此形成了“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奴颜婢膝”等权衡妇女道德水平的尺度与准绳。今天如果我们抱着这些因素不放,无疑会羁绊社会道德的长足发展。另一方面,在传统道德文化中,有着凝结民族精神的优秀道德文化与思想资源,它们为洞悉当前道德教育发展航向提供指针,是促进道德教育持续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所以,我们要立足传统,革除传统道德中的垃圾思想和封建余毒,坚守并精心呵护民族的精神家园,返本开新。这里所言及的返本开新,是返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之本,开赋予时代新意的道德范式,为我国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注入生机与活力。

返本开新的道德是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道德,是与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道德,是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道德。揭示传统道德的现代特征,实现道德的返本开新,正确把脉学校德育及中国道德的发展走向,一方面,要确立去粗取精、与时俱进的自觉意识。当前,封建社会已经远去,但封建思想及其道德传统还没有从人们的头脑中彻底根除,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增强道德发展的历史责任感,紧扣时代脉搏,对传统道德的正负价值恰当取舍,对教条的、扼杀人的本性的道德规范必须毫无保留地抛弃。对于传统道德中蕴含的民族认同心理和厚重的道德智慧,如勤劳勇敢、自立自强、厚德载物等予以发扬光大,适时地开拓国学发展的新局面,铸牢中华民族现代道德发展的精神基石,充盈与滋润现代道德体系。正如毛泽东同志的真知灼见:“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另一方面,要确立开放的视野,力戒狭隘的民族文化主义,加强跨文化的道德交流与合作,为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开辟广阔的道德空间。在对话与合作中,以海纳百川的气魄汲取世界各国先进的道德经验,接受多元文化的洗礼,赋予传统道德“和而不同”的时代精神与发展内涵,培植与创建共生、互赢的道德格局,加速我国传统道德及道德教育的现代转型及国际化进程,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体系建设一路高歌猛进。

责任编辑/刘 烨

猜你喜欢

学堂道德教育国学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垂”改成“掉”,好不好?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