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的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
2014-11-25孙丽琼
孙丽琼
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顺利举办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无不显示中国-东盟日益密切的合作关系。马来西亚作为中国-东盟的核心成员国之一,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目光。越来越多的人到马来西亚旅游、留学、经商等等。马来西亚是以三大种群为主体的多元种族国家。三大人群即是马来人、马来西亚华人和马来西亚印度人。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的欧洲人和欧亚混血人,共32个民族共同和睦地居住在马来半岛、沙巴州和沙捞越州。多民族的融合造就了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其中又以三大主要群体奠定了马来西亚的多元基调。
一、马来西亚概况
马来西亚是一个东南亚国家,地理总面积近33万平方千米,位于东南亚,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国土被南中国海分成东马来西亚和西马来西亚两部分。西马来西亚为马来亚地区,也称西马,位于马来半岛南部,北与泰国接壤,西濒马六甲海峡,东临南中国海,是马来西亚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通讯中心,首都吉隆坡就位于西马的中部。东马来西亚(东马)为沙捞越地区和沙巴地区的合称,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海岸线总长约4192公里。位于赤道附近的马来西亚属热带雨林气候,内地山区年均气温22℃—28℃,沿海平原为25℃—30℃。[1]
马来西亚人口2950万(2012),是一个以三大群体为主体的多元种族国家。三大群体即马来人、马来西亚华人以及马来西亚印度人。马来半岛因为辖有世界上主要的航线之一的马六甲海峡而成为亚洲各地区人们的汇集地。马来语为国语,通用英语,华语使用也较广泛。泰米尔语则基本在印度族人中使用。伊斯兰教为马来西亚的国教,其他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基督教、拜物教等。
马来西亚是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全国分为13个州和三个联邦直辖区,首都吉隆坡为其中之一。马来西亚经济原以农业为主,20世纪70年代后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行出口导向型经济,电子业、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马来西亚自然资源丰富,橡胶、棕油和胡椒的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盛产热带硬木,其棕油出口与橡胶工业并列成为国民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橡胶与棕油王国”的美誉由此而来。[2]旅游业是国家第三大经济支柱,第二大外汇收入来源。
二、马来西亚的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
马来西亚三大主要种群中马来人占68.7%(含其他原住民),华人占23.2%,印度人占6.9%。在马来西亚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里,有着丰富的语言:马来语、华语、泰米尔语、英语都是流行语言。这是一个语言的王国,这里的人民掌握多种语言的能力着实令人赞叹不已。马来西亚是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的国家,伊斯兰教是马来西亚的国教,除此之外,还有佛教、道教、印度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多种宗教信仰。同时,三大种群因历史原因,各自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独有的文化。
(一)马来西亚的马来人
伊斯兰教是马来西亚的国教,每一个马来人都信奉伊斯兰教,宗教气息充斥着他们生活,饮食、服饰、生活习惯、建筑、法律等各方各面。在热闹的都市里,不少极其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酒店都具有伊斯兰建筑的特色;无论在城市和乡村中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伊斯兰式建筑风格的清真寺。穆斯林们遵从伊斯兰教的教义,每天从清晨到夜晚要做5次礼拜。古老的《古兰经》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充满了人们的生活。马来西亚政府重视对青少年的宗教教育,规定:所有政府大学和受教育部管辖的私立高等学院都必须把伊斯兰教文明课程列为必修课,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灌输鉴定的伊斯兰宗教意识。[2]可以说,马来人的骨子里都被镌刻着宗教意识,伊斯兰教义对他们的一生有着绝对的影响。
语言方面,马来西亚的国语是马来语,也是其官方语,现在的马来西亚政府规定,作为马来西亚公民,必须会讲马来语,作为当地人的马来人是讲马来语的,而他们从学前幼儿园就开始接受马来语、英语的启蒙教育,上学后,马来语和英语又是学生们的必修课。马来人普遍会说马来语和英语,一些会说华语甚至一些地方方言。
绝大多数马来人的家庭遵循《古兰经》的训导,禁食猪肉,禁止饮酒,爱吃辛辣饭莱,尤其是咖喱牛肉,马来人的主食以米饭、糯米糕点、黄姜饭、榴莲饭为主,也爱吃用椰浆和糯米制成的“马来粽”、“竹筒饭”,羊肉串、烤鸡是著名的风味莱肴,当地称为“沙爹”,宴请宾客是必不可少的。马来西亚人习惯用手抓饭进食,每人面前放有两杯清水,一杯是饮用水,另一杯是用来清洁右手手指。主食每人一盘,菜肴放在中央,每盘菜上放一把汤匙,每人用汤匙将菜取一些放进主食盘里,用右手抓食,但是左手是不能接触食物的,他们认为左手不洁。马来西亚人平时很喜欢喝咖啡、红茶等饮料,也爱嚼槟榔,他们也喜欢用这些东西招待客人。客人来访,主人把客人引到楼上的客厅里,主宾席地坐下后,主人送上槟榔盘子,客人边谈话边自己切槟榔嚼食。马来西亚人的厅里没有桌椅,没有沙发,招待客人的主要设备是一只槟榔盘和饮料器皿。此外,手扒饭、马来煎饼、马来辣沙拉等食物都是极具马来特色的饮食,值得一试。
(二)马来西亚的华人
马来西亚华人的宗教是鸡尾酒,混合着他们最初接受的宗教、万物有神论、儒教、道教和源自印度但已中国化的印度教的只言片语。各组成部分配量不断变化,但大多数情况下,万物有神论和民间道教占统治地位。在马来西亚,万物有神论是逐渐形成的,涉及到许多神灵,他们互相更迭,有时甚至具有类似的品质和能力。马来西亚华人在这方面非常传统,他们认为神灵无处不在,支配一切并控制一切生命,每一天都是一个神灵的节日,人们必须向他致敬,否则将受到惩罚。[3]其他源自中国本土的宗教进入马来西亚后,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下,已经融合改变了许多,当然,在马来西亚,除了马来人必须信仰伊斯兰教外,其他人信仰并不被强制,人们可以信仰自由。
在马来西亚这个语言王国中,一般受过教育的马来西亚华人除了会讲汉语外,还能讲马来语、英语,还有人能讲泰米尔语,除此之外,广东话、海南话、客家话更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语言。[2]因马来西亚华人多祖籍广东、福建等沿海一带。所谓的华人讲华语中,华语不仅指普通话,同时也包括了其他各地方言,华人所讲的语言统称华语。
中国的美味佳肴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人们抵挡不住的诱惑。马来西亚的中餐大多是属于广东菜式,很适合中国南方人的口味,味道没有中国北方菜那么浓重,一般较为清淡,不油腻,鲜嫩润滑,与香港的饮食很接近。饮食品种丰富多彩,令人大饱口福。[2]
(三)马来西亚的印度人
所谓的马来西亚印度人从来都不是一个单一的种族概念。既有地区和语言之分,又有种族和宗教之分,还有种姓之区别。马来西亚印度人中,泰米尔人占主体,约为80%,马拉雅兰和泰卢固人约占14%,其余为北方的旁遮普人、孟加拉人和古吉拉特人。泰米尔人中又包括斯里兰卡的泰米尔人。按宗教来划分,80%为印度教徒,此外还有锡克教徒、穆斯林和基督教徒。[4]由于马来西亚印度人中泰米尔人占主体,印度人大多数使用泰米尔语、英语、马来语。
马来西亚印度人在饮食上与马来人有相似之处,他们也喜爱咖喱和椰子,把它们当成必不可少的调味品,所以印度餐也偏于辛辣。不少印度餐馆都在招牌上标明“香蕉叶饭店”,在这些参观中,都以清洁的香蕉叶盛装食物供给顾客,这成为他们的经营特色。印度糕、印度煎饼、印度拉茶都是他们平时喜爱的食物和饮品。其中,印度拉茶作为一种甜品饮料,特别是深受印度人和马来人的喜爱。[2]
当然,得益于马来西亚的地理环境,马来西亚的渔产资源丰富,海鲜极有特色。海鲜餐馆到处都是,而且价格便宜,常年都可以吃到新鲜味美的海鲜。东马海域盛产大龙虾,也是非常有名的。马来西亚还是个生产热带水果的国家,一年到头瓜果飘香,琳琅满目。马来西亚最为出名的水果是“万果之王”的榴莲和被称为“果后”的山竹。
三、三大种群一些风俗习惯及注意事项
对于马来人来说,他们是马来西亚本地人,有着种群上的优越感,但是同时生长于赤道附近的马来人又是热情好客的。马来人是热情、谦恭、大方,讲究礼节的民族。在马来人家中作客应注意举止,尊重长者。如果双方都是穆斯林,宾主要用伊斯兰教特定的问候语打招呼。进门时,除非得到主人的许可,客人必须把鞋脱在门口或楼梯口,方可进屋。进屋后,宾主双方要互相问候和握手,握手时双手仅仅触摸一下,然后把手放到额前,以表示诚心。
马来人的习俗与中国相异处甚多,所以必须加以留意,以免无意中犯了禁忌,造成失礼,或引起误会与无谓的纷争。比如说,马来人视左手为不洁,因此见面握手时,一定要用右手,平时接、递东西时,也必须用右手,用左手便是失礼,在不得不用左手时,一定要说声:“对不起”;而且以食指指人是对人的一种污辱,所以切勿以食指指人;而对女士不可伸出手主动要求握手;在亲近儿童时,不可触摸他的头部,因为头被认为是神圣的部位;和伊斯兰教徒共餐时,不要劝酒,不要点猪肉做的菜肴,猪肉是不洁的。交谈中,不要问及马来人的年龄,因为那是不礼貌的,也不要随便闲谈他人的家务事,而对长者不能直呼“你”,而要称“先生”、“夫人”或“女士”。[6]
马来西亚印度人同马来人一样,对自己的民族信仰有着坚定的执着,所以不要再有宗教信仰的人们面前谈论宗教,尤其是在马来西亚的多元宗教文化影响下,千万不要主动跟一个马来西亚人谈论宗教,他们总会认为自己的宗教是最好的,同时他们也希望你承认这一点。对于信仰印度教的马来西亚印度人,牛是神圣的,所以他们不吃牛肉,因此与其共餐时应避免牛肉类菜肴。
需要提醒女性朋友们注意,在马来西亚,大部分马来人还遵守传统的伊斯兰教规定和习惯:在公共场合,马来妇女衣着不能露出胳膊和脚部,所以在大街小巷及其他公共场所见到的马来妇女大多穿着传统马来服装。当然,多元文化下的马来西亚其他民族的女性着装也是各式各样的。但是,马来人对于穿着单薄的外国女子表示不喜、甚至厌烦,这些也是可以理解的。不同种族的民族服装各有不同,因此,在马来西亚人们可以通过服装来大致判断一个人的种族并避免冒犯。
四、结束语
马来西亚是一个美丽而又热情的国度,马来西亚的人民是热情而又好客的。但是,近年来马来西亚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不断调整也使得马来西亚的种群结构发生着悄然变化,比如说马来西亚华人数量的减少等。对于一个国家的了解只停留在饮食等方面是不够的,国与国之间的往来推动着两国国民的往来,中国-东盟为增强各国彼此之间的了解提供了平台,为了使其更友好长久,我们需要更多的努力。而去了解则是努力的第一步,我们当更多的了解并尊重别国文化,唯此,我们才能共同进步。
参考书目:
[1]耿欣等.《世界通览.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卷》.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173-175
[2]李家禄,严琪玉.《马来西亚》.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30-140
[3]奥亚斯等.《百地福旅游指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北京:当地阿世界出版.2001:29-39
[4]中国侨网.马来西亚华人和印度人认同的比较分析.[2001-12-28](2012-01-15).http://www.chinaqw.com/node2/node
116/node119/node162/node470/userobject6ai29659.html
[5]罗圣荣.《马来西亚印度人的由来及其困境研究》东南亚研究.2008:(4).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