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地方党史研究
2014-11-25朱燕娜
朱燕娜
[摘 要]青海自古是民族聚居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问题,在政权建置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民族关系也极为复杂。解放初,青海省在“既无党组织,又无统战关系”的情况下开展工作,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根据本省实际坚持“慎重稳进”和“更加慎重稳进”的方针,在政权建设问题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关键词]解放初;青海;政权
政权的建设,是施政的基础,也是统治阶级的现实统治的表现形式。是国家机器存在的主要组成部分。列宁曾说:“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就是政权问题。”毛泽东1949年6月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政权。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对新中国政权建设是“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并针对我国各级地方政权的建立具体指出:解放初,各地在彻底摧毁旧政权的基础上首先建立临时的具有过渡性的政权——军事管制委员会,该会由上而下地委任人员组成地方人民政府,领导人民建立革命秩序,镇压反革命活动,并在条件许可时召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青海于1949年9月解放,青海政权建设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并根据本省的省情,落实方针政策。青海地处我国西北,属于青藏高原地区,由于地理和社会现实问题,造成了省内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都极为落后的状况。青海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个地方社会生活发展极不平衡,东部农业区已经在中央政权的行政体制下生活有千年,西部牧业区却还是原始的千百户、盟旗制度,在封建头人、部落首领的统领下过着相对原始的社会生活,形成了封建的政教合一制度。
中共青海省委、省政府,在1950年全省代表大会上就决定“在农业区生根,游牧区求得站稳”。1951年8月的青海省第二次党代会上指出:依据上级指示与本省实际情况建政方针是“慎重稳进”;步骤:先农业区,后农牧交错区。(1)在全省展开政权建设工作。各级政权的建设情况如下:
一、贯彻党中央的指示,建设临时性军事管制制度。
根据《共同纲领》“凡人民解放军初解放的地方,应一律实施军事管制”的指示,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9月8日,西宁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成立《布告》说明:“奉中央军委电令:西宁已获解放,为保障全体人民生命财产,维护社会安宁,确立革命秩序,决定在西宁实行军事管制,成立西宁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为该市军事管制时期的最高权力机关,统一全市军事、民政等管理事宜。”
1949年9月26日,青海省人民军政委员会即在西宁成立,成立布告称:“奉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令:青海已获解放,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维护社会安宁,确立革命秩序,建立各民族民主政权,兹决定成立青海省人民军政委员会,暂时行使青海省政府职权……。”
军政委员会采取以西宁市为中心推及各县,自上而下的进行接管工作。把国民党政府所属的机关、工厂、矿场、银行、公司、学校、牧场、邮电及马步芳的企业财产收为公有。对企业部门采取原封不动,不拆散原来机构,并在一定时期内不改变其原来制度,迅速恢复与发展生产;对学校实行严格保护,撤换查办个别反动及重要贪污的教职员,取消某些不合适的课程及制度,其他方面暂维持原状,留在以后复课后逐渐加以改善;对于政权机构及制度采取摧毁拆散,原供职人员除首恶者外,采取分别处理,尽量安置,并将愿为人民服务者量才录用。
根据《共同纲领》“取消国民党反动政权机关由中央人民政府或前线军政机关委任人员组织军事管制委员会和地方人民政府”的指示,西宁市军管会成立后,组建了警备司令部、民政、公安、军事、文教、财经、交通、民族等处及市人民政府等,依据中国共产党政策、约法八章、边府政策法令行使职权。各县则以新成立的县人民政府行使职权,对原有政府职员,则采取分别处理,尽量安置,量才录用,以西宁市为例原有旧人员2070人,报到者1742人,未报到者328人,其中留用者1304人,遣散者170人,受训者217人,经报到未到者51人。(2)
青海省人民军政委员会和西宁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都属于临时性机构,至到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成立,均于1950年1月15日宣布结束工作,存在三个多月。然而二者为全省及西宁市今后的政权建设工作打好了良好的基础。
二、根据本省省情,逐步展开各地政权建设。
(一)农业区
1军和2军分别从永靖渡黄河一路和从甘肃临夏西进循化两个路线进军解放青海,(3)在进军途中他们经过民和、乐都、循化、化隆等地。解放军所到之地,均相继获得解放,循化即成为青海省第一座被解放的县城,并成立了循化县临时人民政府,根据循化县撒拉族聚居地全民信教的情况,部队指定县长和副县长人选,令其抓好征粮,保障供给,动员群众支援大军北渡黄河。军事解放后,2军奉命进入新疆,1军奉命接管青海,驻军青海各地,首先开始做青海建政的工作。
为了协助和保护农业区的建政,1军派各师团驻入各地,负责接管、受降及追歼残余势力和安定社会秩序等工作。步兵1师2团进驻大通桥头;步兵第2师4团进驻湟源、哈拉库图;第5团进驻湟中、贵德;3师第7团担任西宁市城防守备并一部进驻互助;第8团进驻乐都、民和;第9团进驻化隆等地进行接管。(4)为了开展工作,建立人民政权,9月14日,1军从军师团各级领导机关抽出大批干部,采取分区负责制,大力协助地方迅速建设政权。
经过大量细致的工作,在军队的帮助下,农业区县级人民政权的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旧的政权被摧毁,人民政权逐步建立起来,青海农业区的县级政权进入新的时代。“解放军既是战队对,又是工作队”得到很好的证明。至1949年年底,省军政委员会共辖1个专区、1个市、18个县和1个设治局,及新建的50多个区,200多个乡级基层政权。(5)
1949年12月底,农业区1市8县召开了各级人民代表会议,部分地区由于发生武装暴乱,各代会议推迟举行。大部分牧业区还处于召开部落头人会、民族座谈会、联谊会中,部分牧区仍处于联系阶段。
(二)牧业区
青海省是在“既无党组织,又无统战关系”的情况下开展各项工作的。为了宣传党,宣传解放军,扩大宣传的党的各项政策,尤其是党的民族政策。解放军除了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外,1950年1月10日,在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指引下,全省召开了规模空前的各族人民联谊会,不仅巩固了已经建立的各级政权,还为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基础。但牧业区民族聚居的民族情况较为明显。省委省政府根据牧业区民族聚居的特点,本着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规定精神,充分照顾到民族特点、民族关系、地区特点和历史传统,坚持“慎重稳进”和“更加慎重稳进”的方针,牧业区的政权建设相继得以实现。
在民族关系复杂,封建基础深厚、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交通闭塞的牧业区,政权建设中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民族头人、宗教首领联系党,先建立临时政权
如同德、都兰、同仁等县。在西宁解放不久,原同德县参议长和原县长派代表组成同德县各族各界代表团到西宁向中共党政军致敬,受到省领导的接见,省机关派代表为同德县人民政府秘书,协助领导襄理政务。1950年11月21日正式成立青海省第一个县级民族区域自治政权——同德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门源是以农业为主,农牧交错的县,于1949年9月12日解放,16日即成立人民政府。11月下旬,海北州全境获得解放。之后海晏行政委员会、祁连工作委员会、刚察工作委员会等相继成立,海北州各县相继成立。
省委指出:进军柴达木是省委的重要决定,意义重大,任务光荣艰巨。解放初省机关派蒙古族上层人士为县长,并任用西宁市干部为县政府秘书,协助工作;吸收社会上一些有影响、有知识、愿意参加革命的工作者,初建了都兰县政府。1950年5月初,省委和省军区,根据彭德怀的指示精神,组建中共都兰县委,改组县政府,开辟都兰地区工作。
黄南地区,西宁解放前,同仁县各族各界组成代表团,由隆务寺宗教代表,热贡民族头人总千户派私人代表带队,携带良马、哈达等礼品,前往循化县欢迎人民解放军。西宁解放后,原同仁县长来西宁市军管会登记投诚,被委任为代理同仁县长,隆务寺宗教上层再次派代表来西宁致敬,1949年9月22日同仁县人民政府成立。后进行改造,1951年,同仁县工作委员会成立,后成立中共同仁县委,1952年3月15日,同仁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
2、利用旧政权官僚推行法令,委派特派员协理建政
西宁解放后,原国民党青海省玉树区行政督察专员,与解放军取得联系,于1949年9月23日发出起义电文,明确表示脱离国民党统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玉树和平解放,原专署、县政府的旧职人员均留用,军政委员会委派特派员,协助员玉树专员推行政府法令,同时开始逐步改造旧政府,为新政权的建立做准备。由于玉树地区旧政权势力影响较深,民族关系比较复杂,省委省政府首先对旧有政权进行逐步改造,不断推行党的政策、法令以影响和安抚地区人民。并召开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不断扩大党的影响。
1950年3月2日,在特派员主持下召开了玉树地区第一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4月20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玉树分区人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马峻任专员,久美任副专员。1950年7月,正式建立了玉树地委并设立了地委的办事机构。9月6日,在地委领导下,玉树地区召开了第三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会议选举产生了玉树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协商委员会。1951年1月,玉树专署奉命改为“青海省人民政府玉树专员公署”。并在地委组织的工作组的努力下,为玉树三县人民政权的建立打下基础。1951年7月20日至25日,中共玉树地委经过与各方充分协商,召开了第一次玉树藏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会议。
3、民族历史问题遗留比较严重的地区,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果洛在民国时期,被马氏军阀进行过7次的武装镇压,以至于果洛地区民族仇恨极其严重,现代政权组织没有在果洛地区真正建立起来过。青海解放,其他地区政权建设不断取得成果,尤其是西藏的和平解放,也使果洛地区的宗教人士和各大部落的头人看到共产党与之前统治者的本质区别。
经过青海省委、省政府对果洛地区宗教人士和各大部落头人的联系,1951年冬,果洛各大部落响应政府邀请,委派代表到西宁向中共青海省委、省人民政府致敬请求解放果洛。果洛代表后到北京,受到朱德、邓小平、李维汉的亲切接见。中央领导征求并听取各果洛代表解放果洛的意见。1951年12月间,党中央、政务院电召西北局、西南局和青海、四川两省的有关负责同志进京会商解放果洛及其隶属等问题。中央决定:(一)果洛隶属青海省;(二)由西北局组建果洛工委和果洛工作团;(三)对果洛实行特殊政策。
1952年8月4日工作团到达果洛腹地查郎寺,果洛宣告解放。8月24日召开了果洛首届民族联谊会。会议着重阐明了党的民族平等、团结、宗教信仰自由和保护现有经济制度与生活方式的政策。果洛因无政权机构,果洛工作团仍以部落为基础单位开展工作。1953年5月,果洛地区第二次民族联谊会议。同年12月25日,召开了果洛藏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1954年1月1日,正式宣告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区成立。
三、实事求是,政权建设的特点
(一)把党的政策贯彻在建政工作中
西宁解放后,在党的政策的指导下,《共同纲领》的规定中和对老解放区经验的总结中,先实行了军事管制制度,为以后政权建设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各级政权建设后,根据《共同纲领》中:“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各级人民政府。”的规定。解放三个月内,一边巩固政权,平定暴乱,一边在已建立的条件允许的1市8县中召开了各级人民代表会议。
全省的政权建设工作都实行了“即暂时承认,又逐步改造”的方针。在民族关系复杂的牧业区,严格贯彻“慎重稳进”,“长期合作”的原则和“由上而下地发动群众,由下而上地进行改革”的具体方针,在牧业区站住了脚,并逐步扎下了根。
(二)结合本省实际,注意牧业区和农业区的区别
农业区各地随着在军事上的解放,利用军队,在党的政策的指导下,派驻军队协助并保护各地政权的建设。边剿匪,边建政,通过改造旧政权,新政权在党的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军队战士良好的行动表现下,不断得到巩固,并在条件允许的县市,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实现选举产生政府,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落实,并得到人民的认可。
对于根深蒂固的盟旗和千百户封建制度,为照顾藏族、蒙古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安定社会秩序,暂时维持现状,在发动蒙古族、藏族群众的基础上,在具备召开各族各界代表会议条件的地区,应召开各族各界代表会议,并准备逐步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实行民主选举,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三)统一战线工作,逐步进行改造
在牧业区党组织首先把宣传政策、联系头人及千百户、争取群众作为工作的第一步。党政领导带哈达、茶叶等物品带头慰问蒙古族各旗和藏族部落王公、千百户、宗教界人士和其他有影响的各界人士,联络友情,了解情况,向他们广泛宣传党的民族平等、团结和宗教信仰自由等政策,帮助建政,初步稳定地方秩序。并在盟旗长、千百户管辖的地区,建立5至9人的头人会,并吸收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参加管理。
委派民族头人、宗教首领在当地维持社会秩序,委派从旧政权中分化出来的官吏负责推行党的法令,然后逐步充实改造,建立新政权。并让具有声望,并拥护共产党的各界人士参加到政府工作中。
注释:
(1)中共青海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青海省历次党代表大会重要文献汇编第一至第五次(1959年8月—1983年3月)上》,中共青海省委党史研究室,2006.12,第32页。
(2)廖汉生:《青海省人民军政委员会工作报告》,《青海日报》,1950年1月7日
(3)廖汉生:《青海解放的历史回顾》,《解放青海》,第29页
(4)乔正孝:《青海少数民族革命与建设史论》,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第80-81页。
(5)政协青海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二辑)》1984年6月,第13页。
基金项目:本文系青海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研究项目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