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政治的明朝三大才子
2014-11-25刘永
刘永
明人解缙、杨慎、徐渭才华绝伦,被后人称为明朝三大才子。
解缙其貌不扬,身高不足五尺,但由其担当总编修的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的问世,足以让其名字彪炳千古。
杨慎用著作等身形容不为过,明史称其“明代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
徐渭在三大才子中,论学识最为广博,涉猎面极其广泛。其中,徐渭最为擅长的当属绘画,被称为青藤画派之鼻祖。
不过,这三大才子在政治舞台上,却有些外行,甚至是“白痴”了。见风使舵、趋炎附势或是厚黑之类的政治学问显然与他们绝缘。
解缙不懂,奴才只需做好分内事
解缙入朝为官时,正值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胡惟庸案、李善长案、蓝玉案等牵连了十几万人,朱元璋把自己身边的心腹大患们一个个送上了断头台。
眼见于此,不谙政事的解缙按耐不住了,兼济天下的使命感让他有了给朱元璋上书劝诫的念头。
一次,朱元璋对他说,你我从道义上讲是君臣,从感情上讲犹如父子,当知无不言。这给解缙提供了莫大的精神动力,于是解缙给朱元璋上了万言书,直言朱的种种过失。
朱元璋作为一国之君,竟被一毛头小子责难,心里很不舒服。或许是杀戮太多了,朱元璋为了展示其仁厚的一面,没有向解缙开刀,并赞解缙是旷世奇才。不过,紧接着朱元璋就命解缙的父亲把解缙领回家了。
明成祖上台后,再次启用解缙,让他担任《永乐大典》的编修。朱棣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不过紧接着,解缙就在立储的问题上栽了大跟头。
朱棣的次子朱高煦酷似朱棣,有文有武,长子朱高炽较为懦弱,显然朱高煦是皇储的最佳人选。不过朱棣显然不敢轻易做出这个决定,毕竟在皇位继承问题上,中国素来有“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幼”的传统。
于是朱棣召见解缙,试探地问他谁是最好的接班人,解缙不假思索地答道:“长子是最好的接班人,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如果弃之立次子,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
解缙的回答,于理来讲,显然无错,不过解缙违背了皇帝的心意。解缙不懂,奴才只需做好分内事就可以了,主子的事千万不要干涉,更不能违背。解缙的仕途就此走向了终点。
在朱棣与朱高煦的共同导演下,永乐八年,给解缙安了个私见太子“无人臣礼”的罪名,投入大狱。
永乐十三年,解缙被锦衣卫灌醉后活埋于雪中。
世宗要违规,杨慎号召一大批士人
在宫门前大声呼号,以死抗争
杨慎、徐渭与解缙相比,可能境遇略微好一些,起码没有把脑袋混丢,不过这二人也都在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惨淡的一页。
1521年,明代风流皇帝明武宗死去,由于其没有子嗣,于是按照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训》中所说的“兄终弟及”的原则,明武宗的堂弟朱厚熜成为皇帝,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
明世宗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登上皇帝宝座后,按照皇统继承规则,世宗要承认明武宗的父亲孝宗是“皇考”,享祀太庙;自己的生父兴献王只能称“本生父”或“皇叔父”。
这令明世宗很不爽,即位后第六天,世宗要求群臣议定他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并要按照皇帝的尊号和祀礼对待。这令那些明武宗的旧臣十分不满,其中最重要的代表就是当时的内阁大学士杨廷和,也就是杨慎的父亲,和礼部尚书毛澄等人。他们极力反对世宗的这一主张,要求世宗必须遵孝宗为“皇考”。
鉴于当时刚刚即位,权力不稳固,明世宗只得屈从于杨廷和等人。但随着世宗权力的巩固,嘉靖三年,世宗对先前反对立兴献王为“皇考”的大臣们贬官的贬官、罢黜的罢黜,杨廷和也被迫辞官。
杨慎作为翰林院的编修,号召一大批士人在宫门前大声呼号,以死抗争,要求世宗改变态度。明世宗大怒,命令锦衣卫逮捕这些士人,杨慎自不例外,最终被发配云南。
世宗对杨慎不放心,不时询问杨慎的情况,得知杨慎体弱多病时,方才放了心。杨慎靠装病躲过杀身大祸,最终老死南荒。
徐渭这个“中国的梵高”,更是遭遇了
飞来的政治横祸
有神童之称的徐渭,终生屡试不第,唯一一次步入仕途是做了福建总督胡宗宪的幕僚,却也因此进入政治斗争的漩涡。
胡宗宪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人物,一方面此人在抗倭斗争中,屡创倭寇,诱杀海上大盗徐海、王直;另一方面,与戚继光、俞大猷等人不同,在政治上,胡宗宪是严嵩一党,迫害正直人士。
嘉靖四十年,严嵩父子被弹劾,严嵩子严世蕃被杀,严嵩丢职罢官,家产被抄。严嵩手下的那些同僚自然是兔死狐悲。首当其冲的是胡宗宪。明嘉靖四十三年,胡宗宪以“党严嵩及奸欺贪淫十大罪”被捕,胡宗宪自知很难求生,在狱中自杀。胡宗宪被逮捕入狱,自然牵出徐渭,胡的大量书信都出自徐渭之笔,徐渭每天战战兢兢。
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徐渭精神几近失常,并误杀了自己的妻子,被判死刑。后遇明万历皇帝登基,大赦天下,徐渭这才捡了条命,在贫病中度过了自己的余生。
(摘自《文史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