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速度”也是新常态

2014-11-25岳振

当代贵州 2014年28期
关键词:常态贵州改革

岳振

7月底,贵州省统计局发布《上半年全省经济运行情况综合分析报告》认为,在国内经济增长回落背景下,贵州经济发展与全国和大部分省份发展趋势基本相同,呈回落态势。尽管如此,贵州经济仍释放出较强增长潜力,延续了2010年第四季度以来的较快增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及各大区域水平。

“回落态势”与“较快增势”,是“贵州速度”在此时显现出的两个重要特征,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这两种趋势都将是研判贵州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就全国近期的重要经济数据看,在注重改革推动与质量提升的宏观决策环境中,7.5%左右的中高速增长,依然能够保持乐观就业形势。贵州的特别之处在于,经济总量偏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偏低,市场活力相当欠缺,“贫困落后是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主要任务”,所以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支撑不低于10%的经济增速,是当务之急。

中国经济呈现出的新常态,是转型升级所要面临的客观态势。持续高增长30多年,诸多矛盾待解,老龄化问题凸显,资源、环境不堪重负,“吃了太多子孙饭”,腐败问题严重,侵蚀经济肌体,旧常态已不可延续。新常态的核心,是需要换挡为速度减负,需要承受阵痛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需要应对和消化震荡时期刺激政策所留下的负担和风险。此时,长期发展滞后、而今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爬坡阶段”的贵州,适应新常态,确实又是迎面而来的思想解放和重大战略问题。

经济蛋糕还很小

贵州需要“两位数增速”

“科学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前提。”省委书记赵克志说,要在经济增速、生产总值、生态建设和防范风险四个方面统一思想,这是在新的发展阶段推进后发赶超、全面小康的一大“关键”。

从经济增速和生产总值上讲,在较长一个时期保持“两位数增速”,是贵州的底线。贵州人均GDP相对还比较低,工业化、城镇化以及百姓收入等离全国平均水平以及发达地区水平还有不小差距,这些都需要相当规模的投资和政策投入,为做大“蛋糕”提供支撑。生态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环境改善是新常态下的品质要求。风险防范的内容较多,经济、金融风险以及社会风险等都可能影响发展大局,需要警醒。

贵州近几年经济增长的投资促进特征很突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扩大。进入2014年,宏观经济形势趋紧,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了一定的回落态势,但仍保持较快增速。上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统计口径)3163.9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6%,制造业、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大项目建设、资金到位情况都持续向好。消费板块情况比较平稳,汽车及相关产品对消费增长贡献较大。最值得关注的是外贸形势,上半年,贵州全省进出口总额37.9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2%,进出口总额扭转了一季度负增长的局面。

由“三驾马车”支撑的经济增长,或许并不能体现发展的全部意义和价值,但是对贵州而言,经济数据多年持续积极向好,其中至少包含着两个值得关注的重要信号,一是危机意识没有沦为空谈。历史上,贵州的封闭落后是事实,由“穷山恶水”到“青山秀水”的外界印象转变,是贵州历届省委省政府及广大群众不断奋斗的结果。现在,更多的人愿意把资金放到贵州、来贵州投资,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注重与贵州的经贸往来,这对贵州打破贫困桎梏、走出穷的历史阴影至关重要;二是贵州的资源价值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同。交通条件改善、商业气息渐浓,资源开发的步伐很快,“后发优势”的集中释放,让贵州逐渐成为投资创业的“一块宝地”,诚如马云所说:“如果错过了三十年前广东、浙江的投资机遇,今天一定不能错过贵州”。

值得关注的是,贵州保持两位数的增速,符合中国经济平衡发展的阶段性趋势。

目前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凸显出东部增速低于西部增速的特点,按照许多专家的观点,西部地区大都处于工业化初期,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推进,特别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承接产业转移的愿望强烈、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国家政策支持力度逐年加大,投资吸引力增强,西部省区所蕴藏的增长潜力正在集中释放。这种“东低西高”增长格局,也是中国经济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是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的客观体现。

30多年的高增长,重心都偏向东部,在新常态时期,西部地区需要以新的姿态实现转型升级、快速增长。

缩小发展差距

新常态注重改革与开放

回首改革开放的前30年,与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贵州老百姓日子艰难,除了思想束缚和在当时生产条件下无法绕开的地理环境限制,更多的还是体制之弊使然。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不少地方基层群众为了吃饱饭,冒着极高政治风险“分田单干”。在贵州有著名的顶云“定产到组”,池必卿“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的勇气和魄力,成就了一段声名远扬的农村改革佳话。30多年的奋战后,又面临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任务,贵州的压力很大。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国不断创造着改革开放新的景象,经济增长迅猛,贵州亦然。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贵州地区经济总量只有55亿多元。从2003年开始,每年都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十二五”开局的2011年,贵州取得了15%的高增长。2013年,贵州经济规模超过8000亿元,是1979年的145多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2922元,是1979年的112多倍。

但是人们的生活幸福感并未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而同步提升,收入增长远落后于物价上涨。出于收入分配失衡格局的现实考量,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者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与全国整体形势一致,贵州不少地方居民有“收入低消费高”的深切感受,医疗、教育、住房、环保带来的民生压力都很大,市场化程度低、缺乏竞争以及分配失衡等,导致收入增长与物价上涨步调不协调,老百姓没能合理分享经济高增长福利。

横向比较,贵州的差距也十分明显。以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这个标志性节点为例,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广东等发达省市从2008年以来纷纷奔向“一万美元俱乐部”,按照贵州的全面小康“进度表”,到2015年人均GDP方达到5000美元,2020年才能达到1万美元,贵州落后了10余年。所以,在新常态趋势下,增速放缓、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等要求,给发展滞后地区带来新一轮的增长考验。

必须清醒的是,总量的高速膨胀不是新常态的目标,质量的有效提升才符合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此情形下,发展的关键任务,就是改革与开放。贵州的改革开放依然滞后。而今,“我省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改革动力的支撑。”2013年12月初贵州省委第十一届四次全会如此强调。

当前,贵州各项改革正有序加紧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领域都有突破性进展。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要求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推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都是新常态条件下经济社会进步的关键推动力量。

改革是实现自我更新的艰难过程,需要智慧和勇气。对贵州而言,培养和涌现一批学习型改革人才和干部队伍,十分必要和紧迫。当前,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方向还不明确”、“在法律法规上难以实现突破”等情绪应该克服,大胆探索。要减小粗放发展的历史惯性,进入质量与效率提升的新常态轨道,就需要勇于向旧的体制机制开刀,顺着“问题导向”和“利益导向”的改革思路,探索出符合贵州发展实际的新道路。

站在开放的角度,贵州的思路应该更加明确。“对内开放”着重于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限,改革行业准入、资源利用的不公正、不平等、不透明机制,释放更大市场空间,激发民间创业、创造活力。“对外开放”着力打通连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区域的交通要道,增进与各省区的交流合作,输出“贵州元素”,展示“贵州价值”,把先进的理念、经验引进来,把人才、技术、资金吸引进来;把握住“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延伸“贵州元素”的价值通道,提高贵州发展的国际化程度。

贵州的改革与开放新坐标,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方向和品质。

新中国成立经历了“两个30年”的建设历程,接下来的道路,改革再出发和新常态成为重要基调。作为趋势性和阶段性变化,新常态下应秉持平常心,更加尊重以市场为核心的经济规律、以包容性发展为特征的社会规律和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的自然规律。同时,作为一种新的期待,人们会从一些细节上体验新常态带来的生活变化,比如因为货币政策回归常态,物价更加稳定,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大,环境质量得到提升等等。

超高速的粗放增长是一条“回不去的道路”,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各领域、各层面决策者需要接受增速放缓的客观事实,适应变化了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主动把握新常态下的增长机遇,把改革与发展推向一个全新境地。(责任编辑/喻 丹)

猜你喜欢

常态贵州改革
智珠二则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习近平不要滥用“新常态”
贵州教育出版社
“改革”就是涨价吗?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