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让地方高校更“接地气”
2014-11-25杨彦荣
杨彦荣
石世强仍然清晰地记着6年前他和父母的那场争吵。当年高考成绩优异的他并没有如父母所愿填报重庆高校的医学专业,而是选择了名不见经传的贵州毕节学院(现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专业更是让父母头疼——采矿工程。
“我就是喜欢这个专业!”如今作为贵州鲁中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的骨干员工,石世强很庆幸自己选择了坚持。
“矿业工程学院,是毕节学院的‘元老级分院。”石世强喜欢称母校的原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的称呼,他还不习惯。
2014年5月23日,经教育部批准,毕节学院正式更名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侧重于应用技术类发展。
毕节学院是不是从二本转为高职了?家长和学生发出这样的疑问。
“更名后的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依然是一所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只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办学质量而更名‘转型。”院长陶文亮介绍。从最初的师范类专科学校发展到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再到如今侧重应用技术类发展,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提升,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也在逐步增强。
“‘转型发展,我们一直‘在路上,在慢慢探索和实践中边走边转。”只有经历“转型”,学校才会更“接地气”——早在2004年,煤矿开采技术专科专业就已开设。“当时学校经过研讨分析,认为黔西北有丰富的煤矿资源,学生就业不成问题。”因为看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因地制宜率先开设了采矿专业,但第一届招生工作非常艰难。“家长大多认为这个专业就是培养挖煤的工人,都不愿意让孩子来读。”党委书记陈永祥回忆说,由于生源欠缺,第一年才勉强招到60多个学生。
由于专业设置切合当地社会发展需求,虽起步艰难但发展势头喜人。目前矿业工程学院有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地质工程和测绘工程四个专业,供学生实践的矿井瓦斯防治、矿山机电、采矿数字化及仿真模拟等实验室一应俱全。学院还与省内十多家煤矿企业(集团)公司签订了实习基地及科研基地协议,确保拥有专业技术的学生百分之百就业。
“转型”为应用技术类发展让大家对学院抱有更高的期待。“应用大学意味着高投入、明晰的办学思路、行业产业的无缝对接以及高就业率、高收入。”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汤宇华非常认同国外的“双元”教育理念。“所谓‘双元就是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是学校与企业密切配合来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在校学生同时是企业员工,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形成契约关系,课堂教学与生产活动全面融合。“可以理解为企业花钱让自己的员工进学校学习,学成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
“转型”发展需要借鉴经验,更需要符合实际的创新——学院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双师”,即培养服务基础教育需要的一线教师和服务工业化、城镇化需要的一线工程师。在师资队伍中,有企业优秀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担任“双师型”教师或兼职教师。学生参与校内外试验实训实习的课时比例达到30%以上。
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学院形成了教师教育类、矿业类、土建类以及信息类四大学科专业群。“我们的学生将是连接研发型人才和普通技术操作人员之间的桥梁。”汤宇华认为,发展应用技术教育不应该“羞羞答答”,而要“理直气壮”。
作为今年新开设的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移动3G、4G方向)专业正在迎来第一届学子。这是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与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开始。“在合作期间,大唐会有15位专业技术人员上课讲学,让学生在课堂里与就业市场零距离接触。”大唐驻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培训总监杨秀秀说。(责任编辑/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