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变了?
2014-11-24任宇子
任宇子
中国有句古话,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在过去,每每提及“外资”,总让人有种高人一等的感觉。2004年,中国零售业刚全面开放之时,不少城市均以有外资品牌入驻而自豪。
正因如此,外资零售在中国度过了近十年舒坦的日子。
然而,当中国零售业全面开放走到2014年的时候,中国零售业的列车似乎突然加速变轨。
当初怀有壮志雄心前来“淘金”的国际零售巨头或许未曾想到,仿佛是在一夜之间,中国好象就变了。
沃尔玛、家乐福、卜蜂莲花、乐购、百思买等大量国际重量级零售企业相继在华遭遇发展困局,亏损、并购、关店时有发生。
外资零售究竟怎么啦?是中国变化太快了吗?
01
外资零售“中国劫”
由于外资企业体制僵化、尾大不掉,其面对风云变幻的中国零售市场很难做出灵活而快速的调整,这使得它们在未来的竞争上更加腾挪乏术。
“龙永图秘书长,您是否觉得,在中国加入WTO的条约中,有关服务贸易的让步太大了。”面对中国入世的重要谈判代表龙永图,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所长顾国建教授一吐为快。
“中国零售业在强大的外资军团的进攻下节节败退。中国零售业将全面败退。您如何看待?”一位零售企业老总也给龙永图提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这些提问得到了有1600人与会的会场上最热烈的掌声。
然而,面对众多质疑,领导中国加入WTO谈判的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说他自己觉得很委屈。他说:“地方政府在实施对外开放时不顾原则,随意突破国家制定的开放底线,外资企业明显享受着超国民待遇。”
这是发生在10年前的“2004年中国零售高峰论坛”上的一幕。
如今10年过去了,当我们再看中国零售业的时候,境况已完全出乎10年前的预料,外资零售巨头在华正处境艰难。
业绩表现不佳
同几年前外资零售在中国攻城掠地不同,外资品牌抢食中国市场“蛋糕”不再那么容易。
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2014年5月28日在昆山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实现销售额27718.2亿元,同比增长19.8%,增速较上年同期下滑0.4个百分点。外资零售企业占中国百强市场份额继续下降。
该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进入百强的外资零售企业共有20家,数量比上年减少两家,20家外资零售企业实现销售额4516.4亿元,占百强销售总额的比重为16.0%,较2012年下滑1.2个百分点。20家外资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0.4%,增速较2012年放缓1.1个百分点。
统计显示,20家外资零售企业单店平均销售规模为12455.7万元,与2012年百强企业中外资零售企业单店平均销售规模相比下滑3.1%。
外资零售企业所公布的年报数据也从另一个方面映证了外资零售业绩下滑的窘况。
日前,国内超市连锁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旗下拥有大润发和欧尚超市的高鑫零售公布了2013年业绩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其营业额 861.95亿元,净利润27.75亿元,同比分别上升10.7%和15.2%;相较2012年营业额和净利润14.3%和50.6%的高增幅,增速明显放缓。
另一外资超市巨头沃尔玛公布的财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31日的2014财年,公司营业收入564亿美元,下滑近6%,美国部门、国际部门、山姆会员店三块业务中,只有国际部门的净销售收入出现下滑;净利润为160亿美元,同比下滑5.7%。
根据百盛集团发布的2013年财报,2013年,百盛开设了6家门店。截至2013年末在中国37个主要城市共拥有58家门店。但伴随着新店开业的是大幅的亏损,2012年和2013年开设的6家新店经营亏损达1.93亿元。
此外,卜蜂莲花2013年营业额108.82 亿元,仅微增1.9%,亏损达9680万元。
而据贝恩公司日前发布的《2014年中国购物者报告》显示,去年60%外资品牌市场份额遭遇挤占。
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消费品与零售行业主席布鲁诺兰纳说:“本土品牌经过多年发展,自身能力越来越强,做了很多正确的事情……中国消费品市场的变化对外资品牌和本土品牌的启示清晰且直接。”
关店此起彼伏
面对越来越难征服的中国市场,一向高傲的国际零售巨头也放缓了开店策略。
数据显示,去年65%的奢侈品牌停止和放缓了中国市场的扩张计划。大多外资百货、超市、国际奢侈品牌等不仅未完成开店计划,甚至开始关店止损。
2013年,外资零售超市业态在华频繁关店。沃尔玛关闭门店14家,乐购关闭3家,卜蜂莲花关闭2家,王府井洋华堂关闭1家,统一优玛特关闭1家,麦德龙宣布万得城电器退出中国,关闭上海7家门店,同时旗下餐饮通超市宣告试水失败,关闭上海2家门店,2013年主要外资零售关店总数达31家(不含家居、电器)。
被称为“外资第一店”的马来西亚百盛在两年时间内关闭了6家门店,即便高龄创始人钟延森复出,业绩还是在一路恶化。一季度,百盛同店销售下滑8%。进军中国时间5年不到,泰国五大零售集团之一的尚泰百货关闭了在中国市场3家门店中的一家。遇到发展瓶颈的英国百货巨头马莎百货也发出了将调整在华战略的信号。
外资零售关闭门店的做法,在2014年并没有出现减缓趋势。
近日,继望京店关闭之后,伊藤洋华堂又宣布将关闭位于北京北苑地区的一家华堂商场门店。而日前华堂商场北苑店已经在门店内张贴出闭店通知,表示将于9月1日正式关闭。
沃尔玛计划在中国陆续关闭15~30家门店,占店铺数量9%。
而日前发布的《2014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业关店统计》则显示,超市业态成为上半年关店最多的业态,共关闭了146家。而《中国连锁》记者了解到,在关店企业中,外资零售企业关店数达118家,占关店总数的75%。endprint
“在当前消费低迷,消费市场发生剧烈变化的阶段,百货业态受到冲击最大。”广东流通业商会执行会长黄文杰表示,过去5年,培育一家新店的周期是2~3年,但现在一家新店的培育期拉长到3~5年,甚至还要更长,在租金及管理费、水电费、人工支出等主要成本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关掉营利性差的门店是明智的选择。
逃离一线城市
外资零售在关店的同时,也会寻找新的商圈开店,但很明显,它们正有意逃离一二线城市,转而向三四线城市寻求发展空间。
仅仅在10年前,外资零售巨头凭借低廉租金在国内市场快速攻城略地。但如今,这个撒手锏却让他们夜不能寐。
高额租金无疑是这些大卖场退守在华业务的罪魁祸首。
来自第一太平戴维斯的报告显示,自2010年以来,北京商铺租金呈现持续上涨态势。截至2012年年底,北京优质零售物业市场(主要是指高端购物中心首层)平均租金已经达到了864.9元/平方米/月,即近29元/平方米/天,这一租金水平过去六年每年平均涨幅为7%。
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商超行业平均租金占总经营成本的比例已高达57%,人力成本也平均上涨15%。而且,消费市场增长乏力也加剧了成本压力。
“租金和人工成本上涨预示着低成本、低价格时代的终结。”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认为,房屋租金和人工成本是商贸零售企业最重要的成本,两者合计可占总成本的70%以上。其中,租金一般会占零售企业销售额的20%~40%,在连锁卖场、超市、便利店等业态中,租金成本占比高达30%~50%。
面对经营窘境,选择断臂求生的国际零售大佬们开始下沉渠道,由竞争激烈的一二线城市转向三四线城市。
在高鑫零售的2013年财报中提到,已确定160个地点开设综合性大卖场,其中99家在兴建中,确保了未来3年有足够土地储备推动营业额增长,而这160个已落实地点,其中44%位于三线城市,27%位于四线城市,8%位于五线城市。
沃尔玛也对外宣布,未来3年在国内新增110个新址,重点强调会加大在三四线城市的发展,80%的门店会位于三四线城市。
此外,家乐福、麦德龙、卜蜂莲花、华润万家等都在战略规划中提到向三四线城市延伸。
为什么这些外资大型超市在中国一二线城市受挫?10年前进入中国的首批门店的10年房租陆续到期,而如今租金已比当年翻了数倍,外资大卖场只好舍弃核心商圈而选择远离一线城市或者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发展。
显而易见,未来.3至5年,随着租约的陆续到期,以及低迷的消费和各种成本的上涨,离开核心商圈的企业将会越来越多。换句话说,高房租将成为打破固有区域零售业格局的导火索。
在华频频出事
外资零售企业面临的压力不仅是来自经营层面,监管方面的压力也日益明显。
近日,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通过“过期食品回锅重做”、“更改保质期标印”等手段,大量加工过期劣质肉类的事件持续发酵。
福喜是一家美国独资企业,隶属于世界上最大的肉类及蔬菜加工集团。福喜在中国已向麦当劳供货22年。
受此牵连,洋快餐巨头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再次遭受食品安全和信任双重危机。
据说,事件曝光后,监管部门已连夜查封了福喜公司,要求上海所有肯德基、麦当劳问题产品全部下架。
无独有偶,今年1月,济南市民王先生从当地沃尔玛超市买了包装好的、产地为山东的熟牛肉、驴肉,食用后发现味道和色泽不对,于是将这些肉送到了权威检测机构检测。其中,驴肉的检测结果显示,驴成分、鸭成分未检出,狐狸成分检出。狐狸皮虽然名贵,但是狐狸肉则是以骚臭“闻名”,并不值钱,有狐狸养殖户表示,狐狸肉经过处理,可脱去臭味,有人专门收购,最低1元1斤。
类似“挂牛头卖狐狸肉”事件并不是第一次发生。早在2011年,沃尔玛就曾因“绿色猪肉”事件,致其重庆10家分店停业整顿15天,被罚款约269万元。据重庆市工商局通报,2006年以来,因销售过期食品、不合格食品、虚假宣传等行为,沃尔玛在当地的门店被工商部门处罚过21次。
而家乐福超市也因“价格欺诈”多次被处罚。2012年6月17日,武汉市物价局对7家超市“标高商品的原价,再以诱人的折扣促销”的行为进行通报批评,并处以50万元的罚款。值得注意的是,在7家点名批评的企业中有6家为家乐福公司在武汉开的家乐福超市门店,涉及罚款金额45万元。
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外资企业的监管力度。5月29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尼康、博士伦、强生等洋品牌因操纵镜片销售价格违反反垄断法,共计被罚款1900多万元。去年,葛兰素史克、赛诺菲、诺华等一众外资药企因行业行贿也被曝光调查。
首都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赵忠秀认为,其实这只是对过去的纠偏,过去几十年中国一直对外资采取欢迎鼓励的超国民待遇,但对规范化方面的管理往往有所忽略。
内外资攻守易势
在外资零售遭遇困局,企业之间的并购行为开始活跃起来。
今年5月29日,中国最大的零售企业华润万家宣布,其母公司华润创业与英国TESCO签署的合资协议已获得中国相关政府机构的批准,TESCO乐购正式被华润创业收购。
这已不是近年来国内的首起商业并购案。2013年10月,土生土长的北京物美与泰国卜蜂莲花董事会联合宣布,由物美收购卜蜂莲花位于广东、湖南以外的全部业务,涉及资金18.47亿元,36家门店营业面积共计为31万平方米。
尽管最后此项协议由于担心降薪、裁员等问题导致无法交接而协议失效,但自2013年,泰国正大集团宣布卜蜂莲花亏损3.92亿元,国内网点相继关闭都成为该公司入华“水土不服”的佐证。
时间再往前推。2011年,在华经营坎坷的韩国易买得,将旗下华东地区7家门店出售给本土新华都及永辉超市。当年,易买得在华亏损近8400万美元,成为其调整经营的重要原因。endprint
资深零售行业专家丁利国认为,中国企业首次收购外资零售巨头将来会越来越多,而且会呈现出中资并购外资,区域零售商抱团并购、电商和传统零售互相并购等新特点。
不过,业内人士分析,导致外资零售在华遭遇滑铁卢的主因还是,外资零售企业的经营战略的失误。
近年来,中国零售业发生了三次比较重要的潮流,分别是加强卖场的生鲜经营,掀起购物中心和社区超市热潮以及多元化、多业态综合发展。上述三大潮流是本土零售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也是抵抗外资零售巨头的“法宝”。而外资零售商恰恰将其忽略。
沃尔玛在2013年年初就公布了从采购体系到供应链模式的战略升级计划,但与本土企业“颠覆式”的改革相比,沃尔玛更多是在原有的体系上小修小补;家乐福强调继续深耕中国市场,但明确提出不会涉及电商,其战略上的步伐调整相对保守……
经过数年发展,本土超市与外资竞争过程中逐步壮大了实力,形成了在某一区域的强势地位。TESCO青岛四方店被当地的利群集团所打败,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再比如,物美在北京、华润万家在深圳、苏果超市在南京、永辉超市在福建、步步高超市在湖南、家家悦超市在山东,上述本土企业在当地的市场占有率和经营能力超过了沃尔玛、家乐福、TESCO等外资超市。
可以说,由于外资企业体制僵化、尾大不掉,其面对风云变幻的中国零售市场很难做出灵活而快速的调整,这使得它们在未来的竞争上更加腾挪乏术。
“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外资零售巨头的压力迫使本土企业不断学习、提高以及创新,迅速缩小了与外资零售商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可以看到,外资零售巨头有其固定的管理模式和行事作风,它们对国外成功经验的固守和坚持给中国零售商带来了机会。这几年本土零售企业成长很快,也许在体量上与外资还有差距,但我相信在未来的十年,两者的差距会越来越小,本土企业甚至反超外资。”湖南步步高商业集团董事长王填表示。
02
TESCO “体面”撤退
没有品牌,就没有一切,对于TESCO来说,在中国已经一无所有。
华润万家5月29日正式对外宣布,其母公司华润创业与TESCO签署的合资协议已获得中国政府的批准。TESCO将其中国业务及现金注入合资公司,基于此,华润创业持有合资公司80%的股份,TESCO持有20%。 “乐购”品牌在中国将不复存在,其135家门店全部改为“华润万家”。华润方面表示,乐购中国的2.5万名员工不会因公司合并受到裁员。
与大多数合资案例不同的是,这未必是一场传统意义上的皆大欢喜。
在不少人看来,所谓的合资,其实只是一种美其名曰。毕竟,将中国业务及现金全部注入合资公司的乐购,除了20%股权的象征性权利之外,几乎一无所有。
总结起来,TESCO在华10年的轨迹:10年前,TESCO以收购乐购为起点进入中国;10年后,TESCO又以乐购的变相被收购淡出。
错失先机
相比沃尔玛和家乐福,全球第三大零售企业TESCO进入中国的时期较晚,可以说错过了快速发展的先机。
与沃尔玛、家乐福均先自开门店洞悉和打开中国市场,后续在中国运营成熟后补以收购门店的扩张路径不同,2004年TESCO是采取了30~40倍的高溢价收购台资顶新国际集团旗下乐购超市门店的方式敲开了中国市场大门。
上海尚益咨询总经理胡春才认为,TESCO并未经过自身模式在中国零售市场的点滴积累和“摸爬滚打”,就直接“跨一步”并购,虽简单快速,但缺乏对中国市场的了解,缺乏核心管理团队的培育和准备,使发展缺失了根基,为后期运营整合的冲突和失败埋下了隐患。
作为英国第一大零售商,TESCO曾经制定雄心勃勃的计划,打算在中国增加店面、大力发展商业地产和网上业务。
但事与愿违,TESCO在中国的日子一直不瘟不火,难以看到盈利的“曙光”。乐购创始人沈建国曾向媒体表示,TESCO中国2012年销售额为180亿元,门店数为121家。两者相除,其单店销售额不到1.5亿元。而根据行业平均水平,一座两万平方米的大卖场年销售额达到2.5亿元才能达到盈亏平衡。
TESCO于2009年成立了单独的商业地产部门,在大卖场业务之外开辟以“乐都汇”为品牌的购物广场,希望借助商业地产来帮助提升零售业绩,然而这十几家位于三四线城市的购物广场都是经营惨淡。
于是到2011年至2012年,在接连撤换两任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后,TESCO砍掉了地产部门,将商业地产业务并入零售业务,并缩减了之前提出的数十亿英镑的投资计划。
而曾在TESCO地产部和Express便利店都任职过的WOWO董事长汤耀华更透露,保守的英国文化使TESCO对中国零售市场的理解产生错误。“TESCO进入中国没有扎实的经验与团队根基,但试图用复杂的发展审批流程来管控风险,反复静态化的项目论证,无视中国零售市场发展特性,耗费了发展动能与势能,将大量优质项目拱手相让。”
从2011年开始,中国商业环境开始出现大变化。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 2011年连锁零售企业人工费用上涨26%,租金成本上升10%,但同时销售增幅却减缓。在此背景下,TESCO中国的处境更加艰难。一位不愿具名的TESCO中国区高管透露,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TESCO中国进入最为艰难的时期,亏损面持续扩大。TESCO中国被迫开启关店裁员模式。
据了解,TESCO中国2012年下半年曾连续关闭4家门店,裁员近千人,而其2012年亏损额曾高达24亿元。
变相退出
进入2013年上半年,亏损之势没有得到缓解,TESCO不得不继续关闭在华多家门店。进而在2013年5月,市场传出TESCO将出售中国区业务的消息。
由于行业的整体不景气,TESCO谋划整体出售并不容易,因此与华润万家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可以说比较折中。endprint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的合资公司中,虽然TESCO注入了中国业务及现金,但其在新公司的股份却仅持有20%。 “说是合资,但20%股权不具有任何话语权,可以说这是乐购体面退出中国市场的一个借口。也能看成TESCO在中国这么多年对其全球投资者有了一个交代:我们对中国市场仍然很重视,不想从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上撤退。”有专家分析。
与此同时,华润万家CEO洪杰作出表态,未来TESCO在内地的135家门店会全部更名为华润万家,以实现品牌扩张。这意味着,从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来看都不亚于华润万家的TESCO,将在华隐退。其在华苦苦经营了10年的乐购品牌,将彻底从消费者的视野中消失。目前,华润诸多的零售并购案中,仍对苏果超市和太平洋咖啡仍保留了品牌名。
“至于未来,乐购是会逐渐缩减投资比例,并最终退出中国?还是会加大投资比例,借助华润获得一定的收益?我比较倾向于前者。”凌雁管理咨询首席咨询师林岳坦言,没有品牌,就没有一切,“对于乐购来说,其在中国已经一无所有。”
03
百思买一败再败
股东们希望百思买撤回美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百思买在中国始终难以斩获一席之地。
遭受多年“水土不服”之苦的百思买,或许终于对中国市场失去了耐心。
最近,有消息称,百思买正考虑以3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中国业务,或为其引入合作伙伴,以使自己更加专注于美国市场。
“百思买就算真的做出这个决定也不会让人惊讶。”世邦魏理仕董事吴奕奕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一直在纠结
百思买在中国的发展一直处于纠结之中。
2003年,百思买仅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2006年,百思买通过收购五星电器75%的股份进入中国,到了2009年,百思买全资收购了五星电器。
然而,这个国际电子零售巨头在美国开展得顺风顺水的商业模式,到了中国却遭遇了水土不服。
2011年2月,百思买宣布全面关闭在中国的9家自主品牌门店,其在华业务全部交予五星电器——这一度被视为百思买的“断臂求生”。
事实上,百思买这家全球最大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零售集团,自2006年在中国开展零售业务以来,就一路磕磕碰碰。
或将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曝光后,百思买股价连日上涨,这一信息显示股民们支持百思买收缩战线。
据了解,百思买仅在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国三个海外市场拥有门店,欧洲门店已于去年4月关闭。
早在3年前,百思买就曾因为大规模关闭在华门店并遣散员工被指水土不服退出中国市场。但实际上,在过去八年里,将大陆地区视为快速增长市场的百思买,一直不愿放弃在中国市场扎根的想法。
目前,百思买在中国市场的资产,除了五星电器之外,还包括2012年以五星电器店中店形式出现的“百思买移动”。
据记者了解,2012财年,中国业务为百思买平均仅贡献了3.5%的营收,在这之前的2011年,也只贡献了4.1%的营收。
分析人士指出,撤出中国对于百思买有利有弊。一方面,百思买有可能失去中国这一快速增长的市场,另一方面,百思买可以集中资源,全力固守美国市场。
受巨头挤压
实际上,百思买的一些股东,之前一直在施压,要求百思买战略撤回美国。股东们希望百思买撤回美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百思买在中国始终难以斩获一席之地。
百思买目前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消费电子零售连锁巨头。不过,在中国线下有苏宁、国美两大巨头,线上有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品牌的围攻,百思买线上线下均备感压力。
据了解,目前,全球电器零售市场主要有两种商业模式,一种将销售区域租给不同家电厂商,从销售额中提取利润,即所谓的进场费;另一种则通过规模采购低价买入产品,赚取买卖差价。而百思买所代表的第二种商业模式在中国似乎行不通,在经受了连年的低迷业绩后,退出似乎也成为其不可避免的下场。
零售行业研究员杜岩宏告诉记者,百思买进入中国市场之后选择借助本土连锁品牌进行发展,策略是明智的,因为本土企业具有品牌和渠道优势,但是百思买购买的五星电器部分业务被剥离,对百思买贡献有限。
后续百思买虽然关闭自身门店、发力个人移动产品领域等调整策略,但因为市场竞争已然十分激烈而没有发挥作用。
目前,国内城市电器零售市场增速放缓已成定局,电器销售市场份额还要面临着来自天猫、京东等线上渠道不断蚕食,作为定位于区域、城市、线下的五星电器,想在线上和全国市场大展拳脚的空间可想而知。
把自己耽误了
百思买进入中国可谓“生不逢时”。
家电评论人士刘步尘分析认为,中国家电市场兴起时间是1998年到2002年,这期间家电连锁企业大面积扩张,百思买五六年前进入中国的时候便遭遇国美、苏宁两个强劲对手。
即使这样,也不能说百思买全无机会。
早期进入中国传统卖场时,百思买始终坚持美国模式,完全忽略了家电销售的区域性特点,放话说要“改变中国家电零售模式”,比如现款现结、用自有人员开店、拒绝厂商派促销员等等。同样5000平米的店面,百思买至少要比中国竞争对手们多投6倍的钱,这就导致单店迟迟无法盈利——百思买因此无法复制商业模式快速开店,遭遇了国美、苏宁本地化经营者的狙击。
进入互联网时代,电商的区域性和价格竞争都更加明显,以京东、天猫为代表的电商企业迅速发展,连苏宁国美都备受冲击。而百思买在互联网业务上政策上一直摇摆不定,失去了先发优势——由于百思买的作法和同行相比缺乏差异化,因此一直被动落后。
商派网络副总裁计三勇认为,京东、天猫做的是“货架式”销售,卖的仍旧是“基本款”的产品,如果五星的电商网站能做到品类区隔,“比如谷歌眼镜的预售”,那么它仍然有发展的空间。
但是,百思买大多在“体验方式”上做文章,出售的产品与国美、苏宁等渠道并无二致。“如果五星电器今后能定位在中高端,瞄准极客群体,再配以良好的用户体验,那么就能与大众类渠道进行区隔。”计三勇称。
他同时指出,合理状态下,五星电器的创新概念应该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铺开。但事实上,五星的渠道目前主要分布在二三线城市,“这些城市的消费群是否与极客群体相匹配,目前很难定论”。
门店布局的尴尬,是五星跨不过去的坎,这也是百思买不易成功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百思买虽然经营业绩堪称世界第一,但归根结底,它取胜的基础是北美市场的垄断优势。也就是说,其实百思买并非一个国际型公司,而是不折不扣的“美国公司”。
但是,彻底退出拥有广阔市场的中国,对任何一家跨国公司来说都是极其艰难的决定。也正因为如此,百思买对于中国市场的态度至今还有所保留。
业内人士认为,要想在这种惨淡的格局中杀出一条血路,无论在服务还是运营上,百思买都得重新寻找到类似1989年前后让它脱颖而出的新核心竞争力,否则就算卖掉中国部分,也无法挽救其惨淡下跌的业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