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松栽培技术与应用于行道树种可行性及长势调查
2014-11-24凌洋
凌洋
摘 要:湿地松是一种良好的广谱性园林绿化树种。该文对湿地松的生长习性,主要栽培技术及抚育管理措施进行了系统阐述,并通过对东至县龙泉镇的湿地松行道树进行专项调查论证在东至县推广湿地松作为行道树的可行性,以期为湿地松的推广作参考。
关键词:湿地松栽培;行道树种;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1-106-02
湿地松是一种良好的广谱性园林绿化树种,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经济树种,其松脂和木材的收益较高。此外该树种适应性强,造林成活率高,有较强的抗旱、耐涝、耐瘠和良好的适应性及抗逆力,因此在世界上的分布极其广泛。资料显示该树种栽植后10a就可达到平均年收益30000元/hm2左右,因此很受世界各地植物学家的推崇。本文旨在对其栽培技术进行总结,同时对其作为行道树的可行性及树木长势进行调查,以期为湿地松作为行道树造林提供参考。
1 湿地松特点
1.1 形态特征 湿地松是一种常绿大型乔木,每年枝条生长3~4轮,其树皮常出现纵裂形成鳞状的大片剥落。湿地松冬芽呈圆柱状,长势粗壮,红褐色。针叶长18~30㎝,2针一束或3针一束,粗硬,深绿色,有光泽。球果呈圆锥形,有梗,磷盾肥厚,鳞脐呈瘤状,卵圆形种子,略具3棱常2~4个聚生。一般在3月中旬开花,第2a9月果实成熟。
1.2 生长习性 湿地松的原产地在美国南部的海拔低于600m,气候温暖,湿度较大的地区。在亚热带气候区,夏季多雨冬季干旱尤其适合湿地松的生长。该树种适应性极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该树种对温度要求较低,在40℃的高温地区和-20℃的低温地区都能正常的生长。二是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广,中性至强酸性土壤都能满足该树的生长需要。三是对干旱有较强的耐受力,在干旱贫瘠的低山丘陵地带旺盛生长。四是有较强的抗风能力,能抵抗11、12级台风。此外该树还具有根系耐盐,喜光不耐阴等生长习性。
1.3 主要用途 该树种主要有两大用途:一是园林用途,湿地松生长迅速,适应性强,在我国已进行10a多的引种驯化,目前已广泛用于长江以南的诸多自然景区,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二是发展林业经济的良好树种,该树种材质较好,成林速度快,且有较高的松脂产量,经济效益较好,可提高林农的经济收入。
2 栽培技术
2.1 选择造林地 湿地松不耐阴,因此在选择造林地时要尽量避免选择山地、丘陵的阴面,以免造成湿地松枯死。一般可以选择低山,丘陵,低于25o的山坡的阳面栽植湿地松。对于个别条件不符合的造林地可通过细致的整地达到要求。
2.2 整地 (1)林地清理。为了给栽植苗木创造有利条件,保证整地、栽植和幼苗抚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这之前需对选择好的造林地进行清理。清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造林地原有的杂草、灌丛及石块等可能干扰造林的物体全部移出造林地以免对造林工作造成不利影响。(2)整地。整地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造林地的立地条件,满足幼林成活的需要。其主要方式是通过翻土、松土以及冬天冻垄。在时间上要求在造林开始前的3个月完成整地,一般是在造林前1a的12月份进行。常见的整地方式有3种,一种是全面整地,即对造林地进行翻耕,深度约25㎝,这种整地方法适用于坡度较小的造林地,对于坡度较陡的造林地为防水土流失不提倡采取全面整地。二是块状整地,这种整地方法即在造林地挖规格约为60cm×60cm×40㎝的植树坑;三是带状整地,这种整地方式的优点是能够防止水土流失,在造林地中间保留有生草带,实际操作时一般要求沿等高线进行吊槽,规格约为70cm×40㎝。
2.3 栽植 (1)苗木准备与保护。苗木栽植后的成活率与其水分的供需平衡相关性很强,对于根、茎部遭到破坏的苗木由于不能够正常吸收或运输水分会导致苗木成活率降低,因此,从起苗到栽植的过程都要特别注意保护好苗木,尤其注意起苗和苗木运输工作,这两个环节极容易造成苗木的损伤,起苗时尤其注意保护苗木的根部、茎部及梢部,根部受损的苗木栽植后不能获得足够养分导致苗木枯死,梢部受损的苗木会影响以后的成材。此外,造林时的苗木应一边起苗,一边运输,一边栽植,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同时运输过程中要保证幼苗根部的湿润,对于当天不能栽植的幼苗要及时进行假植。(2)栽植技术。湿地松的栽植技术,一是幼苗栽植主要采取穴植法,对于裸根苗的栽植一般挖一垂直的半明穴,再将苗木与半明穴垂直壁贴紧放置,然后开始回填土壤,大约回填1/3土量时轻轻提下苗木,之后再进行填土并分层踏实即可。如果采用的是容器苗造林,只需注意在栽植前将容器袋底部抠通并在整个过程中保证容器袋内土球的完整性即可。二是栽植密度,根据造林目的的不同,湿地松栽植密度也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培育的用材林,一般要求株行距为1.33cm×1.67m,约合24 500株/hm2;对于大径材用材林,株行距2cm×2.5m,即21 995株/hm2,对于行道树的造林密度要求为株距3m,道路两旁栽植2~3行,约合600~
1 300株/km。三是造林时间的选择,一般在冬季或春季的阴天进行栽植,以防太阳蒸腾作用过强过度消耗苗木水分。
2.4 抚育管理 为提高造林成活率,湿地松造林后应及时进行幼林抚育,主要工作有,一是松土除草,以增加土壤透气性并防止杂草与苗木争夺养分。一般栽植当年松土除草3次,第2a2次,第3a1次,随着苗木逐渐长大减少除草次数。松土除草时要注意保护苗木的根、皮和梢,将杂草和石块清除干净。同时把锄松的土壤培到苗木根部并覆盖杂草,以减少表面水分蒸发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二是要对林地的杂草、灌木进行砍伐以保证湿地松幼苗获得足够的阳光。三是做好抚育间伐工作,首次抚育间伐一般在栽植后8a左右,间伐株数为保存株数的25%左右,主要清除林木分化后的林下被压木。之后根据生长情况再进行1~2次间伐,强度约25%;三是做好修剪工作,在冬季植株进入休眠或半休眠期时,把瘦弱、病虫、枯死、过密等枝条剪掉,适度修枝有利于保持行道树优美造型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治病虫害。endprint
2.5 科学施肥 土壤的肥力是决定苗木成活率和幼林郁闭时间的关键因素。首先要在造林时结合整地回土施足基肥,一般每穴施复合肥0.15kg,有机肥10kg。其次可在每年的春夏2季结合干旱灌溉合理追施2~4次肥水,具体方法为先在根颈部以外80㎝开一环形沟(植株越大,则离根颈部越远),沟宽、深都为20cm。沟内撒施有机肥约20kg,或者使用复合肥0.2kg,再浇足水覆土即可。同时在每年开春前可按照上述方法再次施肥,但此时不需浇水以免造成冻害。
3 行道树种应用
3.1 树种引进驯化 1948年,安徽省立第三农区林场(即今泾县马头林场)从美国引进湿地松种子,进行育苗造林。至20世纪70年代,尚保存湿地松树2 900多株,生长良好,据测定:23a生湿地松林分平均高9.5m,平均胸径18.7cm,最大株胸径29cm,比同一立地条件的马尾松林分材积大2~3倍。树高年平均生长量0.7~0.9m,胸径年平均生长量1.5㎝,安徽丘陵地区把湿地松列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
3.2 行道树应用 东至县龙泉镇在1995年开始将湿地松应用于行道树,2004年后大量栽植,目前长势良好。对该镇不同时期行道栽植的湿地松随机选择7个造林小班共216个样本作为调查对象,胸径、树高、枝下高、林龄等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对比不同林龄的湿地松胸径和树高可得其胸径年生长量约1.797cm,年高度生长量约0.763m,尽管低于正常值的40%,但通过加强对行道树的幼林抚育及科学施肥完全可以达到正常值。
4 小结
根据本文对湿地松生长特点的论述,该树种适应性极广,有较强的抗逆能力,能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较好生长,结合安徽省的引种驯化可以得出在安徽省东至县将湿地松用作行道树在技术上完全可行。湿地松树型美观、针叶浓绿、速生,材质好,应用于行道树种在皖西南丘陵山区适应性强,长势良好,木材及松脂收益较高,将其应用于行道树完全可行。因此建议在池州市及东至县创建森林行动中大力推广栽植湿地松,既能美化城乡道路又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晔,李昌晓.水淹与干旱交替胁迫对湿地松幼苗光合与生长的影响[J].林业科学,2011,47(12):158-164.
[2]张婧,王玉,张航,等.湿地松栽培技术及应用[J].现代农村科技,2013(18):58-58.
[3]肖高红,黄水长,刘秋生,等.湿地松高产防灾栽培技术探讨[J].江西林业科技,2011(z1):4-6. (责编:吴祚云)endprint
2.5 科学施肥 土壤的肥力是决定苗木成活率和幼林郁闭时间的关键因素。首先要在造林时结合整地回土施足基肥,一般每穴施复合肥0.15kg,有机肥10kg。其次可在每年的春夏2季结合干旱灌溉合理追施2~4次肥水,具体方法为先在根颈部以外80㎝开一环形沟(植株越大,则离根颈部越远),沟宽、深都为20cm。沟内撒施有机肥约20kg,或者使用复合肥0.2kg,再浇足水覆土即可。同时在每年开春前可按照上述方法再次施肥,但此时不需浇水以免造成冻害。
3 行道树种应用
3.1 树种引进驯化 1948年,安徽省立第三农区林场(即今泾县马头林场)从美国引进湿地松种子,进行育苗造林。至20世纪70年代,尚保存湿地松树2 900多株,生长良好,据测定:23a生湿地松林分平均高9.5m,平均胸径18.7cm,最大株胸径29cm,比同一立地条件的马尾松林分材积大2~3倍。树高年平均生长量0.7~0.9m,胸径年平均生长量1.5㎝,安徽丘陵地区把湿地松列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
3.2 行道树应用 东至县龙泉镇在1995年开始将湿地松应用于行道树,2004年后大量栽植,目前长势良好。对该镇不同时期行道栽植的湿地松随机选择7个造林小班共216个样本作为调查对象,胸径、树高、枝下高、林龄等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对比不同林龄的湿地松胸径和树高可得其胸径年生长量约1.797cm,年高度生长量约0.763m,尽管低于正常值的40%,但通过加强对行道树的幼林抚育及科学施肥完全可以达到正常值。
4 小结
根据本文对湿地松生长特点的论述,该树种适应性极广,有较强的抗逆能力,能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较好生长,结合安徽省的引种驯化可以得出在安徽省东至县将湿地松用作行道树在技术上完全可行。湿地松树型美观、针叶浓绿、速生,材质好,应用于行道树种在皖西南丘陵山区适应性强,长势良好,木材及松脂收益较高,将其应用于行道树完全可行。因此建议在池州市及东至县创建森林行动中大力推广栽植湿地松,既能美化城乡道路又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晔,李昌晓.水淹与干旱交替胁迫对湿地松幼苗光合与生长的影响[J].林业科学,2011,47(12):158-164.
[2]张婧,王玉,张航,等.湿地松栽培技术及应用[J].现代农村科技,2013(18):58-58.
[3]肖高红,黄水长,刘秋生,等.湿地松高产防灾栽培技术探讨[J].江西林业科技,2011(z1):4-6. (责编:吴祚云)endprint
2.5 科学施肥 土壤的肥力是决定苗木成活率和幼林郁闭时间的关键因素。首先要在造林时结合整地回土施足基肥,一般每穴施复合肥0.15kg,有机肥10kg。其次可在每年的春夏2季结合干旱灌溉合理追施2~4次肥水,具体方法为先在根颈部以外80㎝开一环形沟(植株越大,则离根颈部越远),沟宽、深都为20cm。沟内撒施有机肥约20kg,或者使用复合肥0.2kg,再浇足水覆土即可。同时在每年开春前可按照上述方法再次施肥,但此时不需浇水以免造成冻害。
3 行道树种应用
3.1 树种引进驯化 1948年,安徽省立第三农区林场(即今泾县马头林场)从美国引进湿地松种子,进行育苗造林。至20世纪70年代,尚保存湿地松树2 900多株,生长良好,据测定:23a生湿地松林分平均高9.5m,平均胸径18.7cm,最大株胸径29cm,比同一立地条件的马尾松林分材积大2~3倍。树高年平均生长量0.7~0.9m,胸径年平均生长量1.5㎝,安徽丘陵地区把湿地松列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
3.2 行道树应用 东至县龙泉镇在1995年开始将湿地松应用于行道树,2004年后大量栽植,目前长势良好。对该镇不同时期行道栽植的湿地松随机选择7个造林小班共216个样本作为调查对象,胸径、树高、枝下高、林龄等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对比不同林龄的湿地松胸径和树高可得其胸径年生长量约1.797cm,年高度生长量约0.763m,尽管低于正常值的40%,但通过加强对行道树的幼林抚育及科学施肥完全可以达到正常值。
4 小结
根据本文对湿地松生长特点的论述,该树种适应性极广,有较强的抗逆能力,能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较好生长,结合安徽省的引种驯化可以得出在安徽省东至县将湿地松用作行道树在技术上完全可行。湿地松树型美观、针叶浓绿、速生,材质好,应用于行道树种在皖西南丘陵山区适应性强,长势良好,木材及松脂收益较高,将其应用于行道树完全可行。因此建议在池州市及东至县创建森林行动中大力推广栽植湿地松,既能美化城乡道路又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晔,李昌晓.水淹与干旱交替胁迫对湿地松幼苗光合与生长的影响[J].林业科学,2011,47(12):158-164.
[2]张婧,王玉,张航,等.湿地松栽培技术及应用[J].现代农村科技,2013(18):58-58.
[3]肖高红,黄水长,刘秋生,等.湿地松高产防灾栽培技术探讨[J].江西林业科技,2011(z1):4-6. (责编:吴祚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