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南沿海山地马尾松林下套种红豆杉研究

2014-11-24张学武陈文玉陈清海等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21期
关键词:红豆杉马尾松

张学武+陈文玉+陈清海等

摘 要:在泉州森林公园马尾松林采用套种红豆杉的途径对马尾松低产林进行了改造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马尾松郁闭度的加大,林下红豆杉生长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2)低海拔地块红豆杉生长状况略好于高海拔地块;(3)马尾松套种红豆杉后,土壤结构有了一定的改善,土壤变得疏松透气。该研究结果为马尾松林下红豆杉种植提供了技术参考。

关键词:红豆杉;马尾松;林下套植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1-101-02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是中国大陆秦岭淮河以南广大山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具有生长快,对土壤的要求不高等优点,特别是在贫瘠的山地也能较为正常地生长,因此被称为先锋造林树种。闽南沿海山地多呈现土层薄、砂砾含量高、土壤肥力低的特点,对水肥条件要求高的树种在此处大多生长不良,因而马尾松多出现在此类型的土壤中。过去为了使贫瘠地能尽快郁闭,普遍采用高密度造林,这种经营措施的结果是在林分短时间郁闭的同时,小径级材也大量增加,林分处于低产状态。对于此林分类型改造,一是实行强度间伐,促进保留木生长,培育中大径材;二是疏伐后林下套种珍贵树种。红豆杉是天然珍贵的抗癌植物,也是我国一级濒危保护植物,是植物界的“大熊猫”。红豆杉性耐阴,在密林下也可生长[1]。为此,笔者从2006年起在泉州森林公园小桃花山对马毛松林进行部分间伐后套种红豆杉的试验研究,为闽南山地马尾松低产林改造提供参考借鉴。

1 研究区概况

泉州森林公园位于泉州市丰泽区东海镇宝山和后亭村(东经118°38′~118°40′,北纬24°53′~24°54′),西至大坪山,东达后楮港泉州湾,南邻通港路,北含洛阳江入海口。东西长3.6km,南北宽2.8km,总面积541.1hm2。森林公园枕山面海,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湿润多雨,四季长春,夏长而无酷暑,冬短而无严寒;年均气温19~21℃,最热月(7月)气温32.5℃,最冷月(1月)气温12℃;年均降水量1 000~1 800mm,年均日照时数1 900~2 000h,无霜期360d;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以东北风居多,每年受台风、热带风暴影响约5~6次。山地属于戴云山支脉,境内最高海拔137m,小桃花山海拔122.5m。土壤以红壤为主,土层较厚。公园内植被隶属于闽东戴云山东部暖湿亚热带雨林小区,代表性植被为具有热带性质的南亚热带雨林。主要乔木树种有台湾相思、木麻黄、马尾松、杉木、榕树等,主要灌木有桃金娘、杜鹃、天仙果、黄瑞木等,藤本有金樱子、常春藤等,草本有野菊、肾蕨等。试验地设在公园内小桃花山,山顶海拔122.5m,土壤为红壤,III类地,马尾松林于1983年造林,31a生时平均高8.9m,平均胸径12.7cm。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2006年初,将森林公园小桃花山马尾松林划分为0.50~0.60、0.61~0.70和0.71以上3种郁闭度,在不同郁闭度林分中进行挖大穴整地,选择林中空地或林隙进行定点挖穴,放红土。红豆杉2年生营养袋苗在雨天种植。试验采取插花混交,混交比例为8∶1,3次重复,每小区面积400m2(20m×20m)。

2.2 试验林调查 每年调查红豆杉保存率及生长量,2014年9月,对试验林进行全面调查,调查红豆杉树高、胸径、冠幅等生长性状;并对4种红豆杉的林分和没有套种的马尾松林挖土壤剖面,分0~20cm和20~40cm土层取环刀,带回实验室进行水分物理性质测定[2-3]。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郁闭度对马尾松林下红豆杉生长的影响 林分中郁闭度大小直接影响林内光照强度,进而引起其它小气候因子如气温、土温的变化,从而影响着林下植物的生长。马尾松林郁闭度增加,林下红豆杉生长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说明一定的阴环境有利于红豆杉生长,但光照太弱又对其生长不利,可见,红豆杉生长特别是在幼龄期需要一定的庇荫,但太阴暗的空间对其有抑制作用,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红豆杉对光的需求增加。

3.3 马尾松林套种红豆杉后土壤的物理性质变化 通过对套种红豆杉后马尾松林及未套种红豆杉的马尾松纯林土层的物理性质测定可知,马尾松套种红豆杉后,土壤物理性质有所改善,以0~20cm土层测定的物理指标为例,马尾松红豆杉复层林土壤的容重降低,孔隙度提高,持水量增加。说明套种红豆杉后,土壤变得较为疏松透气,土壤结构趋于良好,这可能是马尾松和红豆杉的根系分布特点差异所引起。马尾松主根发达,而红豆杉须根多,主根不明显,这样马尾松主根分布深,而红豆杉须根分布在土壤浅层,由于2个树种根系分布空间的不同,使土壤得到较为充分的松弛,土壤结构得到改善。

4 结论

由本次研究结果表明:(1)闽南沿海山地红豆杉生长量在马尾松林下随郁闭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即在一定的郁闭度范围内,红豆杉在林下生长较快;(2)红豆杉在低海拔地块的马尾松林下生长要快于高海拔地块;(3)马尾松套种红豆杉后,土壤变得疏松透气,土壤结构趋于良好。

参考文献

[1]林来官.福建植物志[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张万儒.森林土壤定位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6:1-45.

[3]国家标准局.森林土壤标准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7:1-28.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摘 要:在泉州森林公园马尾松林采用套种红豆杉的途径对马尾松低产林进行了改造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马尾松郁闭度的加大,林下红豆杉生长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2)低海拔地块红豆杉生长状况略好于高海拔地块;(3)马尾松套种红豆杉后,土壤结构有了一定的改善,土壤变得疏松透气。该研究结果为马尾松林下红豆杉种植提供了技术参考。

关键词:红豆杉;马尾松;林下套植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1-101-02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是中国大陆秦岭淮河以南广大山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具有生长快,对土壤的要求不高等优点,特别是在贫瘠的山地也能较为正常地生长,因此被称为先锋造林树种。闽南沿海山地多呈现土层薄、砂砾含量高、土壤肥力低的特点,对水肥条件要求高的树种在此处大多生长不良,因而马尾松多出现在此类型的土壤中。过去为了使贫瘠地能尽快郁闭,普遍采用高密度造林,这种经营措施的结果是在林分短时间郁闭的同时,小径级材也大量增加,林分处于低产状态。对于此林分类型改造,一是实行强度间伐,促进保留木生长,培育中大径材;二是疏伐后林下套种珍贵树种。红豆杉是天然珍贵的抗癌植物,也是我国一级濒危保护植物,是植物界的“大熊猫”。红豆杉性耐阴,在密林下也可生长[1]。为此,笔者从2006年起在泉州森林公园小桃花山对马毛松林进行部分间伐后套种红豆杉的试验研究,为闽南山地马尾松低产林改造提供参考借鉴。

1 研究区概况

泉州森林公园位于泉州市丰泽区东海镇宝山和后亭村(东经118°38′~118°40′,北纬24°53′~24°54′),西至大坪山,东达后楮港泉州湾,南邻通港路,北含洛阳江入海口。东西长3.6km,南北宽2.8km,总面积541.1hm2。森林公园枕山面海,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湿润多雨,四季长春,夏长而无酷暑,冬短而无严寒;年均气温19~21℃,最热月(7月)气温32.5℃,最冷月(1月)气温12℃;年均降水量1 000~1 800mm,年均日照时数1 900~2 000h,无霜期360d;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以东北风居多,每年受台风、热带风暴影响约5~6次。山地属于戴云山支脉,境内最高海拔137m,小桃花山海拔122.5m。土壤以红壤为主,土层较厚。公园内植被隶属于闽东戴云山东部暖湿亚热带雨林小区,代表性植被为具有热带性质的南亚热带雨林。主要乔木树种有台湾相思、木麻黄、马尾松、杉木、榕树等,主要灌木有桃金娘、杜鹃、天仙果、黄瑞木等,藤本有金樱子、常春藤等,草本有野菊、肾蕨等。试验地设在公园内小桃花山,山顶海拔122.5m,土壤为红壤,III类地,马尾松林于1983年造林,31a生时平均高8.9m,平均胸径12.7cm。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2006年初,将森林公园小桃花山马尾松林划分为0.50~0.60、0.61~0.70和0.71以上3种郁闭度,在不同郁闭度林分中进行挖大穴整地,选择林中空地或林隙进行定点挖穴,放红土。红豆杉2年生营养袋苗在雨天种植。试验采取插花混交,混交比例为8∶1,3次重复,每小区面积400m2(20m×20m)。

2.2 试验林调查 每年调查红豆杉保存率及生长量,2014年9月,对试验林进行全面调查,调查红豆杉树高、胸径、冠幅等生长性状;并对4种红豆杉的林分和没有套种的马尾松林挖土壤剖面,分0~20cm和20~40cm土层取环刀,带回实验室进行水分物理性质测定[2-3]。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郁闭度对马尾松林下红豆杉生长的影响 林分中郁闭度大小直接影响林内光照强度,进而引起其它小气候因子如气温、土温的变化,从而影响着林下植物的生长。马尾松林郁闭度增加,林下红豆杉生长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说明一定的阴环境有利于红豆杉生长,但光照太弱又对其生长不利,可见,红豆杉生长特别是在幼龄期需要一定的庇荫,但太阴暗的空间对其有抑制作用,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红豆杉对光的需求增加。

3.3 马尾松林套种红豆杉后土壤的物理性质变化 通过对套种红豆杉后马尾松林及未套种红豆杉的马尾松纯林土层的物理性质测定可知,马尾松套种红豆杉后,土壤物理性质有所改善,以0~20cm土层测定的物理指标为例,马尾松红豆杉复层林土壤的容重降低,孔隙度提高,持水量增加。说明套种红豆杉后,土壤变得较为疏松透气,土壤结构趋于良好,这可能是马尾松和红豆杉的根系分布特点差异所引起。马尾松主根发达,而红豆杉须根多,主根不明显,这样马尾松主根分布深,而红豆杉须根分布在土壤浅层,由于2个树种根系分布空间的不同,使土壤得到较为充分的松弛,土壤结构得到改善。

4 结论

由本次研究结果表明:(1)闽南沿海山地红豆杉生长量在马尾松林下随郁闭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即在一定的郁闭度范围内,红豆杉在林下生长较快;(2)红豆杉在低海拔地块的马尾松林下生长要快于高海拔地块;(3)马尾松套种红豆杉后,土壤变得疏松透气,土壤结构趋于良好。

参考文献

[1]林来官.福建植物志[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张万儒.森林土壤定位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6:1-45.

[3]国家标准局.森林土壤标准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7:1-28.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摘 要:在泉州森林公园马尾松林采用套种红豆杉的途径对马尾松低产林进行了改造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马尾松郁闭度的加大,林下红豆杉生长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2)低海拔地块红豆杉生长状况略好于高海拔地块;(3)马尾松套种红豆杉后,土壤结构有了一定的改善,土壤变得疏松透气。该研究结果为马尾松林下红豆杉种植提供了技术参考。

关键词:红豆杉;马尾松;林下套植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1-101-02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是中国大陆秦岭淮河以南广大山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具有生长快,对土壤的要求不高等优点,特别是在贫瘠的山地也能较为正常地生长,因此被称为先锋造林树种。闽南沿海山地多呈现土层薄、砂砾含量高、土壤肥力低的特点,对水肥条件要求高的树种在此处大多生长不良,因而马尾松多出现在此类型的土壤中。过去为了使贫瘠地能尽快郁闭,普遍采用高密度造林,这种经营措施的结果是在林分短时间郁闭的同时,小径级材也大量增加,林分处于低产状态。对于此林分类型改造,一是实行强度间伐,促进保留木生长,培育中大径材;二是疏伐后林下套种珍贵树种。红豆杉是天然珍贵的抗癌植物,也是我国一级濒危保护植物,是植物界的“大熊猫”。红豆杉性耐阴,在密林下也可生长[1]。为此,笔者从2006年起在泉州森林公园小桃花山对马毛松林进行部分间伐后套种红豆杉的试验研究,为闽南山地马尾松低产林改造提供参考借鉴。

1 研究区概况

泉州森林公园位于泉州市丰泽区东海镇宝山和后亭村(东经118°38′~118°40′,北纬24°53′~24°54′),西至大坪山,东达后楮港泉州湾,南邻通港路,北含洛阳江入海口。东西长3.6km,南北宽2.8km,总面积541.1hm2。森林公园枕山面海,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湿润多雨,四季长春,夏长而无酷暑,冬短而无严寒;年均气温19~21℃,最热月(7月)气温32.5℃,最冷月(1月)气温12℃;年均降水量1 000~1 800mm,年均日照时数1 900~2 000h,无霜期360d;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以东北风居多,每年受台风、热带风暴影响约5~6次。山地属于戴云山支脉,境内最高海拔137m,小桃花山海拔122.5m。土壤以红壤为主,土层较厚。公园内植被隶属于闽东戴云山东部暖湿亚热带雨林小区,代表性植被为具有热带性质的南亚热带雨林。主要乔木树种有台湾相思、木麻黄、马尾松、杉木、榕树等,主要灌木有桃金娘、杜鹃、天仙果、黄瑞木等,藤本有金樱子、常春藤等,草本有野菊、肾蕨等。试验地设在公园内小桃花山,山顶海拔122.5m,土壤为红壤,III类地,马尾松林于1983年造林,31a生时平均高8.9m,平均胸径12.7cm。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2006年初,将森林公园小桃花山马尾松林划分为0.50~0.60、0.61~0.70和0.71以上3种郁闭度,在不同郁闭度林分中进行挖大穴整地,选择林中空地或林隙进行定点挖穴,放红土。红豆杉2年生营养袋苗在雨天种植。试验采取插花混交,混交比例为8∶1,3次重复,每小区面积400m2(20m×20m)。

2.2 试验林调查 每年调查红豆杉保存率及生长量,2014年9月,对试验林进行全面调查,调查红豆杉树高、胸径、冠幅等生长性状;并对4种红豆杉的林分和没有套种的马尾松林挖土壤剖面,分0~20cm和20~40cm土层取环刀,带回实验室进行水分物理性质测定[2-3]。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郁闭度对马尾松林下红豆杉生长的影响 林分中郁闭度大小直接影响林内光照强度,进而引起其它小气候因子如气温、土温的变化,从而影响着林下植物的生长。马尾松林郁闭度增加,林下红豆杉生长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说明一定的阴环境有利于红豆杉生长,但光照太弱又对其生长不利,可见,红豆杉生长特别是在幼龄期需要一定的庇荫,但太阴暗的空间对其有抑制作用,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红豆杉对光的需求增加。

3.3 马尾松林套种红豆杉后土壤的物理性质变化 通过对套种红豆杉后马尾松林及未套种红豆杉的马尾松纯林土层的物理性质测定可知,马尾松套种红豆杉后,土壤物理性质有所改善,以0~20cm土层测定的物理指标为例,马尾松红豆杉复层林土壤的容重降低,孔隙度提高,持水量增加。说明套种红豆杉后,土壤变得较为疏松透气,土壤结构趋于良好,这可能是马尾松和红豆杉的根系分布特点差异所引起。马尾松主根发达,而红豆杉须根多,主根不明显,这样马尾松主根分布深,而红豆杉须根分布在土壤浅层,由于2个树种根系分布空间的不同,使土壤得到较为充分的松弛,土壤结构得到改善。

4 结论

由本次研究结果表明:(1)闽南沿海山地红豆杉生长量在马尾松林下随郁闭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即在一定的郁闭度范围内,红豆杉在林下生长较快;(2)红豆杉在低海拔地块的马尾松林下生长要快于高海拔地块;(3)马尾松套种红豆杉后,土壤变得疏松透气,土壤结构趋于良好。

参考文献

[1]林来官.福建植物志[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张万儒.森林土壤定位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6:1-45.

[3]国家标准局.森林土壤标准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7:1-28.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猜你喜欢

红豆杉马尾松
马尾松栽培技术及抚育管理
红豆杉
马尾松松针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宜春区域南方红豆杉生境及其生长量分析
马尾松中龄林采脂效益分析
南方红豆杉叶绿体非编码序列PCR体系优化及引物筛选
马尾松果糖-1,6-二磷酸酶基因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
马尾松初级种子园复壮技术
24年生马尾松种子园自由授粉子代测定及家系选择
南方红豆杉濒危原因及保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