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日葵菌核病、黄萎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2014-11-24张捷杨新元贾爱红等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21期
关键词:黄萎病菌核病综合防治

张捷+杨新元+贾爱红等

摘 要:近年来,山西省向日葵生产上的主要病害是向日葵菌核病及黄萎病,这2种病害的发生严重威胁着向日葵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该文主要介绍了上述2种病害的发病特点、发病规律、流行因素等,提出了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调整播期、加强栽培管理、化学防治等的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向日葵;菌核病;黄萎病;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1-60-02

向日葵是山西省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年播种面积在13万hm2左右。近年来,由于向日葵市场价格高,销路好,广大种植户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农民种植向日葵的积极性高,播种面积逐年扩大。但与此同时,重迎茬也越来越多,由此以盘腐型为主的菌核病及黄萎病在全省向日葵产区发生普遍且危害日趋严重。根据笔者连续几年的调查与观察:一般年份,向日葵菌核病的病田率在10%~15%,田间发病株率16%左右,产量损失15%左右;特殊年份,病田率达50%左右,田间发病株率达60%,产量损失在30%~48%,对全省向日葵生产已形成威胁。向日葵黄萎病目前在山西省发病虽然较轻,但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植株感病时发育不良,花盘缩小,籽实不饱满,空籽粒增加,使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一般减产20%~30%,发病重的在开花前植株即枯死。因此,为了寻求经济有效的防治向日葵核菌病和黄萎病的对策措施,笔者于2010-2013年对以上2种病害的为害特点、发病原因及发病规律等进行了调查,同时开展了防治技术的研究。

1 向日葵菌核病

向日葵菌核病是当前山西省向日葵生产上为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发生范围广,春播、夏播均可发生,造成损失大,防治难度也大,严重影响向日葵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该病害为土传真菌病害,病原菌寄主范围广,多达64科,361种植物,是一种严重的世界性病害。

1.1 发病特点 向日葵在整个生育期间都可能被菌核病侵染,根据侵染部位的不同,可分为3种类型:(1)根腐型。病菌侵染向日葵幼苗的根及茎基部,茎基部形成水渍状褐色病斑,病部很快腐烂,产生黑色菌核;重病植株茎基部输导组织被破坏,叶片下垂萎蔫,整株呈立枯状死亡,剖开茎在内腔有白色菌粒,并有黑色菌核;(2)茎腐型。主要发生在成株期,主要侵染植株的中下部,病斑初为褐色水渍状,后期结成黑色小菌核;(3)盘腐型。主要发生在向日葵开花末期至成熟期,特别是遇到低温、连阴多雨天气,花盘极易感病受害。发病初期,感病花盘背面首先出现软腐型褐色病斑,随即病菌蔓延扩大到花盘正面,病部菌丝密生于种子与肉座之间,变褐、软化,而后花盘腐烂,甚至脱落,并在其中形成网状或单个菌核。山西省各地向日葵菌核病以盘腐型为主,平均发病率40%左右,而根腐型、茎腐型菌核病发病率只有2%左右,为害损失不大。

1.2 发病规律 菌核病病菌以菌核在土壤及病残组织中或混杂在向日葵种子中越冬,土壤中的菌核大多分布在0~10cm的土层中,菌核在向日葵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病,可侵染幼苗、茎秆、花盘和种子。湿度是菌核生长和子囊孢子萌发的限制因子,相对湿度高于85%,子囊孢子方能萌发。根据笔者2010-2013年连续4a的调查与观察,在向日葵开花末期至成熟期如遇连续阴雨天气,花盘受害就重,大面积重茬种植向日葵的区域就可引起该病的流行;另外,低洼下湿地,密度偏大,田间通风不良的地块,常引起小范围的病害流行。

1.3 流行因素分析

1.3.1 适宜的气象条件 据连续多年的调查分析,向日葵开花末期至成熟期,日平均气温在20~23℃,月降雨量达到100mm,连阴日数5d以上的气象条件,就会引起大范围的流行,甚至成灾。

1.3.2 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 大部分种植户长期沿用常规品种,如星火系列品种,而且是自留自种,使品种丧失抗病性,一旦气象条件适宜即可流行危害。

1.3.3 不合理的耕作措施 一是耕作制度不合理,未进行合理的轮作,连续重茬种植;二是施肥不平衡,向日葵是需钾较多的作物,而大部分种植户主要是施氮肥为主,从而降低了向日葵的抗病性。

1.3.4 防范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农户对向日葵菌核病的防治意识淡薄,缺乏全面科学的认识,不能够提前积极主动进行有效地防治,一旦病害发生流行,则束手无策。

1.4 综合防治技术

1.4.1 大力推广和应用抗病品种 向日葵和其它作物一样,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就是选用抗病、耐病品种。油葵应主推S606、S667、S31杂交种,食用葵选用JK102、JK103、科阳7号杂交种,同时要逐步引进一批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

1.4.2 轮作倒茬 采取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倒茬,年限为4a。由于该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数年,一般3a后活力大部丧失,所以实行合理轮作,避免重、迎茬种植是防治该病害的有效措施。轮作时间越长,效果越好,但不能与豆科、茄科、十字花科等作物轮作。

1.4.3 清理田园卫生,减少病源累积 在生长季节要及时拔除病株,发现病株和病花盘要清除出田间深埋或烧掉,以减少田间菌源,防止当年形成的菌核进行再侵染。向日葵收获后,要及时将病株、残枝败叶、发病花盘、籽粒等彻底清除出田间烧掉,以减少初侵染源。

1.4.4 播前深耕 由于该病菌被埋深于土中7cm以上时,当年就不能萌发,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性,在向日葵春播区向日葵收获后,及时进行秋深翻,耕作深度20cm以上。向日葵夏播区,在麦收后、油葵播种前进行深耕,耕深最好在20cm以上,使大量的菌核和破碎的病残体埋在土中深处自行腐烂,减少田间菌源,达到减轻病害的目的。

1.4.5 调整播期 在保证成熟的前提下,适当晚播,使向日葵易感病阶段避开秋季高温、阴雨连绵的季节,以达到有效防控病害的发生。

1.4.6 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植株抗病性 一是播前施足底肥,适当增施磷、钾肥;二是采用适宜的种植密度,保证田间通风透光;三是及时中耕除草,保持田间水分,从而促进植株健康生长,提高抗病力,减轻病害。endprint

1.4.7 药剂防治 一是种子处理。从无病区引进或从健康花盘收集种子,经挑选去除夹杂的菌核,用35~37℃温水浸种7~8min,并不断搅动,菌核吸水下沉,捞出上层种子晒干。种子内带菌,采用58~60℃恒温水浸种20min灭菌。播前用5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用药量拌种,或用2.5%适乐时种衣剂包衣处理,药剂与种子的比例1∶50,效果显著。二是花期及时喷药。山西地区以盘腐型菌核病发生最为严重,开花期是菌核病易发生季节,尤其是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可能造成盘腐型菌核病的大发生,因此花期要及时喷药防治。根据我们2000-2013年连续4a的试验,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种药剂防效平均为67.4%、73.3%、82.5%。一般在盛花期后喷药,喷施花盘背面和叶片,每隔7d喷1次,连续喷药2~3次,防治效果显著。

2 向日葵黄萎病

向日葵黄萎病是近几年我国向日葵产区发生较为严重的一种病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新疆、甘肃等地区。该病首先侵入下层部分叶片,然后向上部叶片扩展,叶片叶肉组织褪绿变黄,而后变褐、干枯,后期发病植株叶片显著病变。横剖病茎观察维管束变褐,输导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使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一般减产20%~30%,严重时甚至绝收。

2.1 发病症状 据我们2010-2013年连续4a调查与观察,向日葵黄萎病主要在成株期发生,现蕾期是发病初期,从植株下部叶片显症;开花前后叶尖叶肉部分开始褪绿,而后整个叶片的叶肉组织褪绿,叶缘和侧脉之间发黄,后变褐;后期病情逐渐向上位叶扩展,全部叶片都显病变,干枯。剖病茎观察,维管束变褐,发病的植株下部叶片全部枯死,中位叶呈斑驳状,严重的花前即枯死,温度高时叶2面或茎基部均可出现白色霉层。

2.2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病害,病原菌为大丽轮枝孢,病菌在土壤、病残体和种子中越冬,种子果皮带菌,胚和胚乳不带菌,病菌在土中可长期存活。播种后病菌从伤口或幼根直接侵入,病菌生长温度10~33℃,以23℃最适。重茬年限越长的地块发病越重,低洼地、种植密度大易发病,土壤湿度过大是黄萎病快速蔓延的最适条件。

2.3 综合防治技术

2.3.1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适宜本地区种植的抗病品种,积极引进和推广食用葵新品种,如科阳7号、JK102、JK103等,油葵主推S606,搭配S667。

2.3.2 合理轮作 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a以上的轮作,不与茄科作物等轮作。

2.3.3 清除田间病残体 在生长季节,发病死亡的病株要及时清除出田间,集中烧毁,以防病菌再侵染;向日葵收获后,病残株应清除出田间烧毁,以减少病源。

2.3.4 化学防治 一是药剂拌种。用50%多菌灵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5%拌种,也可用80%抗菌剂402乳油1 000倍液浸泡种子30min,晾干后播种。二是叶面喷雾。发病初期,选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

参考文献

[1]冉俊祥.向日葵病害种类分布和防治[J].国外农学:向日葵,1991(4):1-7.

[2]马秀岩.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及防治[J].河北农业科技,1994(3):22.

[3]黄绪堂.向日葵菌核病菌的生长发育和侵染循环[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1(4):21-22.

[4]王富荣,蔚志强,杜宣文,等.向日葵霜霉病发病规律及防治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1,6(3):109-114.

[5]董金皋.农业植物病理学(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29-131.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猜你喜欢

黄萎病菌核病综合防治
桑葚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综述
综采工作面水害分析及防治水实践探析
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或可防治棉花黄萎病
液态地膜+甲基硫菌灵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效试验
2012年津市地区油菜菌核病发生实况调查及原因分析
不同枯草芽孢杆菌制剂防治棉花黄萎病药效试验
深翻对长期连作棉田黄萎病防治效果的调查分析
棉花黄萎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其生物防治效果
南部县油菜菌核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