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沿海地区小麦超高产研究初探

2014-11-24唐华树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21期
关键词:成穗率叶龄大田

唐华树

摘 要:通过扩行降苗试验,探索适合滨海县地区小麦种植的高产栽培技术。采用扩行降苗,控制前期用肥,加大后期用肥量,尤其增加后期磷钾肥,选择高产优质小麦品种,新的化控技术等措施,取得明显增产抗倒效果。

关键字: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沿海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1-35-02

小麦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种植面积最大,栽培最古老的粮食作物之一[1],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营养成分丰富,是人体主要的淀粉和蛋白质来源,其中淀粉含量约75%,蛋白质含量约为12%[2]。小麦中还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3]。近年来,提高小麦产量已是小麦农业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育种者将重点放在品种改良上,而栽培学者则将重点放在栽培措施的改进上。

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滨淮分公司位于滨海县境内,地理位置属苏北黄淮平原,海洋性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属粘性潮盐土,通过多年的秸秆还田和耕翻,土壤有机质已经达到22.4g/kg,碱解氮、有效磷等含量有了大幅度提高;滨淮分公司共有耕地3 600多hm2,常年种植小麦达3 000hm2,而产量在一直在7 125kg/hm2左右徘徊不前。为了提高产量,我们从栽培方式上进行了探索,针对大田生产中基本苗大,前期肥料投入量大导致高峰苗过大,成穗数偏高,穗型偏小,倒伏面积大等问题。2013年10月,在分公司农科所N17号田做了小麦超高产试验,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 试验地基本情况

前茬为制种稻,由于2013年9月底,在制种稻收获前连续降雨超过90mm,制种稻收获期推迟,直到10月25日才开始播种。品种选用淮麦33,半冬性品种。试验地面积和对照田(模仿大田各项技术措施)面积分别为0.067hm2。试验地与对照田整地和开沟质量较好。

试验地基本情况:每0.067hm2播种量10.5kg,基本苗13.4万,行距25cm。基肥每0.067hm2施用复合肥25kg(氮∶磷∶钾=15∶15∶15)加尿素7.5kg;3叶施苗肥,每0.067hm2用7.5kg尿素;拔节肥(叶龄余数3.5叶)每0.067hm2用15kg复合肥(氮∶磷∶钾=15∶15∶15)加尿素7.5kg;倒2叶肥(叶龄余数1.2叶)每0.067hm2施尿素7.5kg。在破口期喷施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劲丰。

对照田基本情况:每0.067hm2播种量20kg,基本苗26.6万,行距:15cm。基肥每0.067hm2施用15kg尿素加磷二胺15kg;苗肥(3叶期)每0.067hm2施尿素12.5kg;拔节肥(叶龄余数3.5)每0.067hm2用尿素17.5kg;不施倒2叶肥,不喷施劲丰。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龄与群体 越冬期:于12月20日调查。试验地叶龄为6.4,群体为42.2万;大田叶龄为6.5,群体为65.9万。返青期:于2月23日调查。试验地叶龄为7.8叶,群体为63.9万;大田叶龄为7.9叶,群体为85.1万。拔节期:于3月12日调查。试验地叶龄为9.3叶,群体为76.9万;大田叶龄为9.4叶,群体为138.6万。成穗数:于5月24日调查,试验地为39.4万;大田为56.3万。

试验地采取扩行降苗的措施,通过降低基肥和苗肥用量中的氮肥用量,增加后期穗肥用量,尤其是增加后期磷钾肥的用量,试验地高峰苗控制在不超过80万,成穗数降低到适宜值,为壮秆大穗打下基础。常规大田由于基本苗高,前期氮肥投入量大,高峰苗高达100多万,成穗数虽然高,但是分蘖成穗率降低,穗型小,难以夺取高产。

2.2 产量结构和产量水平 试验地:每667m2成穗数为39.4万穗,每穗粒数为37粒,千粒重48.5g,理论产量707kg,割方产量692.8kg。对照:每667m2成穗数为56.9万穗,每穗粒数为21.5粒,千粒重47.7g,理论产量577.4kg,实收产量561.9kg。试验地比对照理论增产22.5%。

2.3 分蘖成穗率 试验地分蘖成穗率达到51.2%,对照分蘖成穗率41.1%,比大田高出10.1个百分点。试验田在小麦破口期喷施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劲丰,用量为100mL/667m2试验地没有倒伏,对照田在5月低一场大风大雨中倒伏20%左右的面积。

2.4 出穗时绿叶数 由于扩行后:抽穗时试验地单株绿叶数5.4,对照田单株绿叶数4.7,多出绿叶数0.7叶,试验地扩行后,通风透光条件改善,绿叶数衰减较慢,对照下部绿叶数衰减较快。

2.5 经济效益分析 试验地肥料比对照成本高出352.5元/hm2;但是种子比对照低484.5元/hm2;按每kg小麦2.36元计算,试验地效益比对照高出4 782.6元/hm2,收效十分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1)通过扩行降苗,控制前期用肥,加大后期用肥量,尤其增加后期磷钾肥,选择高产优质小麦品种,取得明显增产效果、高峰苗明显降低,分蘖成穗率提高。由于天气条件对2014年小麦生产有利,整个大田2 500hm2小麦产量均比常年高出64.5kg/667m2,2015年小麦生产将进一步扩大示范面积,完善栽培技术。

(2)试验地小麦破口期使用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劲丰,提高了小麦的抗倒能力,对产量的影响有多大,需进一步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南京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长江中下游地区适用)[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99-105.

[2]张东,薛雅琳,林家永.小麦中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分析[J].农业机械,2012(6):71-75.

[3]Sramkov6 Z,Gregov6 E,Sturdik E.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nutritional quality of wheat grain[J].Acta Chimica Slovaca,2009,2(1):115-138. (责编:徐焕斗)endprint

摘 要:通过扩行降苗试验,探索适合滨海县地区小麦种植的高产栽培技术。采用扩行降苗,控制前期用肥,加大后期用肥量,尤其增加后期磷钾肥,选择高产优质小麦品种,新的化控技术等措施,取得明显增产抗倒效果。

关键字: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沿海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1-35-02

小麦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种植面积最大,栽培最古老的粮食作物之一[1],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营养成分丰富,是人体主要的淀粉和蛋白质来源,其中淀粉含量约75%,蛋白质含量约为12%[2]。小麦中还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3]。近年来,提高小麦产量已是小麦农业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育种者将重点放在品种改良上,而栽培学者则将重点放在栽培措施的改进上。

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滨淮分公司位于滨海县境内,地理位置属苏北黄淮平原,海洋性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属粘性潮盐土,通过多年的秸秆还田和耕翻,土壤有机质已经达到22.4g/kg,碱解氮、有效磷等含量有了大幅度提高;滨淮分公司共有耕地3 600多hm2,常年种植小麦达3 000hm2,而产量在一直在7 125kg/hm2左右徘徊不前。为了提高产量,我们从栽培方式上进行了探索,针对大田生产中基本苗大,前期肥料投入量大导致高峰苗过大,成穗数偏高,穗型偏小,倒伏面积大等问题。2013年10月,在分公司农科所N17号田做了小麦超高产试验,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 试验地基本情况

前茬为制种稻,由于2013年9月底,在制种稻收获前连续降雨超过90mm,制种稻收获期推迟,直到10月25日才开始播种。品种选用淮麦33,半冬性品种。试验地面积和对照田(模仿大田各项技术措施)面积分别为0.067hm2。试验地与对照田整地和开沟质量较好。

试验地基本情况:每0.067hm2播种量10.5kg,基本苗13.4万,行距25cm。基肥每0.067hm2施用复合肥25kg(氮∶磷∶钾=15∶15∶15)加尿素7.5kg;3叶施苗肥,每0.067hm2用7.5kg尿素;拔节肥(叶龄余数3.5叶)每0.067hm2用15kg复合肥(氮∶磷∶钾=15∶15∶15)加尿素7.5kg;倒2叶肥(叶龄余数1.2叶)每0.067hm2施尿素7.5kg。在破口期喷施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劲丰。

对照田基本情况:每0.067hm2播种量20kg,基本苗26.6万,行距:15cm。基肥每0.067hm2施用15kg尿素加磷二胺15kg;苗肥(3叶期)每0.067hm2施尿素12.5kg;拔节肥(叶龄余数3.5)每0.067hm2用尿素17.5kg;不施倒2叶肥,不喷施劲丰。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龄与群体 越冬期:于12月20日调查。试验地叶龄为6.4,群体为42.2万;大田叶龄为6.5,群体为65.9万。返青期:于2月23日调查。试验地叶龄为7.8叶,群体为63.9万;大田叶龄为7.9叶,群体为85.1万。拔节期:于3月12日调查。试验地叶龄为9.3叶,群体为76.9万;大田叶龄为9.4叶,群体为138.6万。成穗数:于5月24日调查,试验地为39.4万;大田为56.3万。

试验地采取扩行降苗的措施,通过降低基肥和苗肥用量中的氮肥用量,增加后期穗肥用量,尤其是增加后期磷钾肥的用量,试验地高峰苗控制在不超过80万,成穗数降低到适宜值,为壮秆大穗打下基础。常规大田由于基本苗高,前期氮肥投入量大,高峰苗高达100多万,成穗数虽然高,但是分蘖成穗率降低,穗型小,难以夺取高产。

2.2 产量结构和产量水平 试验地:每667m2成穗数为39.4万穗,每穗粒数为37粒,千粒重48.5g,理论产量707kg,割方产量692.8kg。对照:每667m2成穗数为56.9万穗,每穗粒数为21.5粒,千粒重47.7g,理论产量577.4kg,实收产量561.9kg。试验地比对照理论增产22.5%。

2.3 分蘖成穗率 试验地分蘖成穗率达到51.2%,对照分蘖成穗率41.1%,比大田高出10.1个百分点。试验田在小麦破口期喷施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劲丰,用量为100mL/667m2试验地没有倒伏,对照田在5月低一场大风大雨中倒伏20%左右的面积。

2.4 出穗时绿叶数 由于扩行后:抽穗时试验地单株绿叶数5.4,对照田单株绿叶数4.7,多出绿叶数0.7叶,试验地扩行后,通风透光条件改善,绿叶数衰减较慢,对照下部绿叶数衰减较快。

2.5 经济效益分析 试验地肥料比对照成本高出352.5元/hm2;但是种子比对照低484.5元/hm2;按每kg小麦2.36元计算,试验地效益比对照高出4 782.6元/hm2,收效十分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1)通过扩行降苗,控制前期用肥,加大后期用肥量,尤其增加后期磷钾肥,选择高产优质小麦品种,取得明显增产效果、高峰苗明显降低,分蘖成穗率提高。由于天气条件对2014年小麦生产有利,整个大田2 500hm2小麦产量均比常年高出64.5kg/667m2,2015年小麦生产将进一步扩大示范面积,完善栽培技术。

(2)试验地小麦破口期使用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劲丰,提高了小麦的抗倒能力,对产量的影响有多大,需进一步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南京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长江中下游地区适用)[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99-105.

[2]张东,薛雅琳,林家永.小麦中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分析[J].农业机械,2012(6):71-75.

[3]Sramkov6 Z,Gregov6 E,Sturdik E.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nutritional quality of wheat grain[J].Acta Chimica Slovaca,2009,2(1):115-138. (责编:徐焕斗)endprint

摘 要:通过扩行降苗试验,探索适合滨海县地区小麦种植的高产栽培技术。采用扩行降苗,控制前期用肥,加大后期用肥量,尤其增加后期磷钾肥,选择高产优质小麦品种,新的化控技术等措施,取得明显增产抗倒效果。

关键字: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沿海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1-35-02

小麦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种植面积最大,栽培最古老的粮食作物之一[1],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营养成分丰富,是人体主要的淀粉和蛋白质来源,其中淀粉含量约75%,蛋白质含量约为12%[2]。小麦中还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3]。近年来,提高小麦产量已是小麦农业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育种者将重点放在品种改良上,而栽培学者则将重点放在栽培措施的改进上。

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滨淮分公司位于滨海县境内,地理位置属苏北黄淮平原,海洋性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属粘性潮盐土,通过多年的秸秆还田和耕翻,土壤有机质已经达到22.4g/kg,碱解氮、有效磷等含量有了大幅度提高;滨淮分公司共有耕地3 600多hm2,常年种植小麦达3 000hm2,而产量在一直在7 125kg/hm2左右徘徊不前。为了提高产量,我们从栽培方式上进行了探索,针对大田生产中基本苗大,前期肥料投入量大导致高峰苗过大,成穗数偏高,穗型偏小,倒伏面积大等问题。2013年10月,在分公司农科所N17号田做了小麦超高产试验,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 试验地基本情况

前茬为制种稻,由于2013年9月底,在制种稻收获前连续降雨超过90mm,制种稻收获期推迟,直到10月25日才开始播种。品种选用淮麦33,半冬性品种。试验地面积和对照田(模仿大田各项技术措施)面积分别为0.067hm2。试验地与对照田整地和开沟质量较好。

试验地基本情况:每0.067hm2播种量10.5kg,基本苗13.4万,行距25cm。基肥每0.067hm2施用复合肥25kg(氮∶磷∶钾=15∶15∶15)加尿素7.5kg;3叶施苗肥,每0.067hm2用7.5kg尿素;拔节肥(叶龄余数3.5叶)每0.067hm2用15kg复合肥(氮∶磷∶钾=15∶15∶15)加尿素7.5kg;倒2叶肥(叶龄余数1.2叶)每0.067hm2施尿素7.5kg。在破口期喷施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劲丰。

对照田基本情况:每0.067hm2播种量20kg,基本苗26.6万,行距:15cm。基肥每0.067hm2施用15kg尿素加磷二胺15kg;苗肥(3叶期)每0.067hm2施尿素12.5kg;拔节肥(叶龄余数3.5)每0.067hm2用尿素17.5kg;不施倒2叶肥,不喷施劲丰。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龄与群体 越冬期:于12月20日调查。试验地叶龄为6.4,群体为42.2万;大田叶龄为6.5,群体为65.9万。返青期:于2月23日调查。试验地叶龄为7.8叶,群体为63.9万;大田叶龄为7.9叶,群体为85.1万。拔节期:于3月12日调查。试验地叶龄为9.3叶,群体为76.9万;大田叶龄为9.4叶,群体为138.6万。成穗数:于5月24日调查,试验地为39.4万;大田为56.3万。

试验地采取扩行降苗的措施,通过降低基肥和苗肥用量中的氮肥用量,增加后期穗肥用量,尤其是增加后期磷钾肥的用量,试验地高峰苗控制在不超过80万,成穗数降低到适宜值,为壮秆大穗打下基础。常规大田由于基本苗高,前期氮肥投入量大,高峰苗高达100多万,成穗数虽然高,但是分蘖成穗率降低,穗型小,难以夺取高产。

2.2 产量结构和产量水平 试验地:每667m2成穗数为39.4万穗,每穗粒数为37粒,千粒重48.5g,理论产量707kg,割方产量692.8kg。对照:每667m2成穗数为56.9万穗,每穗粒数为21.5粒,千粒重47.7g,理论产量577.4kg,实收产量561.9kg。试验地比对照理论增产22.5%。

2.3 分蘖成穗率 试验地分蘖成穗率达到51.2%,对照分蘖成穗率41.1%,比大田高出10.1个百分点。试验田在小麦破口期喷施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劲丰,用量为100mL/667m2试验地没有倒伏,对照田在5月低一场大风大雨中倒伏20%左右的面积。

2.4 出穗时绿叶数 由于扩行后:抽穗时试验地单株绿叶数5.4,对照田单株绿叶数4.7,多出绿叶数0.7叶,试验地扩行后,通风透光条件改善,绿叶数衰减较慢,对照下部绿叶数衰减较快。

2.5 经济效益分析 试验地肥料比对照成本高出352.5元/hm2;但是种子比对照低484.5元/hm2;按每kg小麦2.36元计算,试验地效益比对照高出4 782.6元/hm2,收效十分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1)通过扩行降苗,控制前期用肥,加大后期用肥量,尤其增加后期磷钾肥,选择高产优质小麦品种,取得明显增产效果、高峰苗明显降低,分蘖成穗率提高。由于天气条件对2014年小麦生产有利,整个大田2 500hm2小麦产量均比常年高出64.5kg/667m2,2015年小麦生产将进一步扩大示范面积,完善栽培技术。

(2)试验地小麦破口期使用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劲丰,提高了小麦的抗倒能力,对产量的影响有多大,需进一步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南京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长江中下游地区适用)[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99-105.

[2]张东,薛雅琳,林家永.小麦中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分析[J].农业机械,2012(6):71-75.

[3]Sramkov6 Z,Gregov6 E,Sturdik E.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nutritional quality of wheat grain[J].Acta Chimica Slovaca,2009,2(1):115-138. (责编:徐焕斗)endprint

猜你喜欢

成穗率叶龄大田
“大田后生仔”歌唱家乡
不同叶龄移栽对四倍体水稻T569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分蘖期控制灌溉对土温及水稻干物质积累等的影响
“小田并大田”要有序推进
绿先机复混肥对直播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贺大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