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移民乡镇学校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014-11-24徐军
徐军
摘 要: 随着我省移民工程的实施,我县成为移民大县,学生数量随之增加了一半以上,由于近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寄宿,使诸多教育管理问题凸显且相对集中,移民乡镇的学生身上的一些较为特殊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尤为突出,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考验。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移民青少年 乡镇学校
一、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及原因分析
我校目前移民孩子占60%以上,这些孩子身上比较集中地反映出以下几方面问题:
1.辍学现象严重,流失率高。想上就上,不想上卷行李就走,拦也拦不住。
2.心理冷漠、孤僻,不喜欢与同学交往,离群索居。
3.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喜欢听课,不爱看书学习。
4.喜欢拉帮结派,抽烟、喝酒、打群架,极少数同学携带管制刀具等凶器进入宿舍、教室,宣扬武力,收取保护费。
5.个别学生有偷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在宿舍偷取同伴的饭卡、钱物,在教室偷拿同学的钢笔、课本,甚至撬门拧锁偷盗教师办公室。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因素所致:
一是许多迁居后的移民思想不稳定,不能适应新环境的生产生活,一时还不能安心生活,从而造成孩子心情浮躁、心绪不宁,产生一种漂泊感,不能正常地在学校安心学习。早已习惯了的家乡生活与正在建设中的迁徙地的荒凉感形成强烈反差,造成学生的心理偏差。
二是移民学生多来自陇东南地区,受教学条件限制,部分学生原居地学校课程开设不全,有些地区的小学课程开设不全,造成学生到新环境后课程跟不上,学习极为吃力。其次,由于迁移工程的各种原因,造成一些孩子中途停学时间较长,学习中断,知识无法连接,转学后给学习带来很大困难,思想压力大,心理负担重,产生了厌学情绪。
三是新建移民乡镇正在进行土地改良且不能很快见效,收入偏低,致使生活相对困难,许多移民将孩子送入学校后便常年外出打工,很少过问孩子的情况,甚至班主任也无法与家长联系,更谈不上与家长交流沟通孩子的在校情况,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使这些孩子长期处于孤独无助的心理状态,身心得不到平衡发展,对同学、班集体看法消极,失去生活目标和进取心。
四是迁移后由于居住环境与原地区大不相同,生活处于国家补贴状态,经济条件相对贫困,部分移民群众对义务教育没有足够认识,对下一代的教育极不重视,常常以生活困难为由,拒绝支持孩子继续接受义务教育,或者让孩子自己选择生活的出路,上与不上由他们自己看着办,这些不谙世事的孩子自然选择辍学,担负打工、养家糊口的重任。
五是迁居新地后,许多孩子不能很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与当地孩子存在差异,尤其语言差异太大,造成移民孩子与本地孩子交流困难,短时间内还不能融为一体,造成一定的心理孤独感。
二、积极探索,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疏导
1.确定辅导对象。
我们依据学生存在问题的严重程度和迫切性,选择优先辅导对象,并和班主任、政教处联合开展工作,对如下问题做好详细的资料统计。
(1)残疾学生:班主任通过家长了解因生理障碍而有一些特殊适应问题,需要帮助恢复自信的学生的信息。
(2)学习困扰的学生:由学生自己前来求助,或者由班主任引导或家长提出要求者。先由班级统计筛选,再确定重点辅导对象,帮助他们分析影响学业成绩和不良习惯的各种因素。
(3)旷课逃学的学生:这是严重问题的信号,引导他们说出想法和困惑,找出原因,获得矫治线索。
(4)行为异常的学生:一种是非社会行为,如极度羞怯、自卑、抑郁、厌世等,有突发性,如一名初二女生,与一名其他学校的男生相处很好,时间很长了,突然发现这个男生与另一个女生往来密切就受不了,先是歇斯底里地打电话,之后就情绪反常,晚上一两点钟坐在四楼的窗户上。对这类学生,要求班主任和心理委员注重平时观察了解,及时提供线索,予以防范解决。一种是反社会行为,如偷窃、打架殴斗、勒索、抢劫、说谎、反抗、收保护费、认老大、欠了钱就向弱势学生强要、离家出走等,主要由班主任提供,政教处协助,定时召开专门会议,进行说服教育。
后一种学生令老师最头疼,事情不断,但从心理健康角度看前者更危险,更需要帮助。
2.加强心理疏导,引导问题学生健康发展。
(1)学习辅导:我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分年级对学生进行讲座,对学生进行学习技能、方法、习惯、动机等辅导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对存在注意力障碍、自卑自弃、厌学等心理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
(2)人格辅导: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存在的相同问题或围绕某一辅导主题建立小组,营造出安全、信赖、温暖、接纳的氛围,通过诱导将负面情绪释放出来,恢复平静,如单亲、离异家庭背景的孩子,通过交流知道有类似苦恼的并不是自己一人,由此释然并减轻压力。通过设置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共识和目标,进而改变学生的错误观点、态度、情绪和行为。
(3)生活辅导:主要通过休闲辅导、消费辅导等方式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4)加强教师心理健康保健和调适。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当代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谐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对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要求;关系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事业。农村学校同样不容忽视,否则,将会使学校工作难以全面发展,甚至还会产生更大危害。而且,移民问题是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难点,解决移民孩子的教育问题是解决移民问题的关键之一。我们要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坚持“以学生为本”和“以育人为本”,确保教育公平,规范义务教育帮困助学制度,使移民群众能够安心生产、发展经济,为社会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