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理论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4-11-24吕佳

考试周刊 2014年81期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模式文学理论实践

吕佳

摘 要: 探究式教学理论是21世纪初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步骤,有优于一般教学方法的显著特点。本文拟以文学理论课程为例,谈谈理论课程在探究式学习方面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 文学理论 探究式教学模式 实践

在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推动下,全国各高校纷纷投入到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中,作为理论性学科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颇受关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学理论对学生的培养有所变化,过去很多定论需要不断学习、深入探索,寻找新途径。因此,应将探究精神与研究成果应用于文学理论教学中。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研究开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探究式学习是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索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设计一个好的情境和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明确探究方向和目标的首要问题。在文学理论教学中,教师不能“满堂灌”,而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情境应当是学生熟悉的,最好是现实的,并从情境中提出引起学生求知欲且能指向目标的、明确的问题。

在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课程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提出在学生接受范围内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对理论的思维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的提出不仅是为了一个标准答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论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通过对课堂问题的激烈讨论,确立学生的主体性,确认其个体价值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问题的设置要注意从多角度切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热情。良好情境的创设能增强学生自信心,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文学理论的相关知识更好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水平,增强提问效果,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和兴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只有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才算进入“探究”领域,才能提高自身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要不断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先整体感知教材寻求理解,再感知教材重点,寻求发现和质疑,然后共同释疑、探究,获取新知。教师要不断探讨文学理论教学实践规律与方法,不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文学理论这门课的重要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灵活性,使学习文学理论成为一种享受。

二、问题主导,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在强行灌输的过程中被迫接受枯燥的理论知识。探究式教学理论改变了这一传统教学模式,它主张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活跃的思维过程中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循循善诱的引导中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感知理论的深度,拓展自己的认知。问题的提出意义重大,不仅可以诱发学生的思考,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内在强烈的求知欲。有了问题才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突破事物的表层与形式。

在文学理论教学实际中,因为理论自身深度和难度需要老师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而且,老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这个过程需要贯穿整个课堂始终,在积极思考过程中,结合具体文本、具体文学现象、文学思潮等逐步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是什么。通过问题的提出让枯燥的理论知识慢慢内化成学生的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让学生从文学现象的感性认知逐渐过渡到深入的理性思考。

问题主导式教学均是从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在文学理论研究中关注热点、关注理论前沿与文学理论教学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中的审美现象不可等同。现实中,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之间的关系如何?文学理论未来发展如何?这些问题固然重要,但不是理论教学要解决的问题,而是学术研究和理论发展面临的问题。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文学理论教学如何通过可操作性的实践设计,将貌似枯燥、教条的理论和生活中的文艺现象联系起来,恢复其本有生命力。要求学生把讨论中的理论要点、基本观点形成文字,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论证结构,并学会对自己的论证进行概括和总结。

主动思考问题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寻找和发现知识。相信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逐步扭转学生对文学理论课程的错误认识,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真正训练学生理论思维、提高学生理论素养的作用,从而使文学理论教学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合作与交流,开放探究环境

探究是一个过程,探究是一种行为,同学之间需要展开交流,这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自己思想和倾听别人意见能力和态度的需要。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既能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能促进师生、生生合作互动,以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生存发展的人的阵地,教师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

文学理论教学不单要求学生掌握文学基本概念和文学理论基本知识,更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思考,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的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理论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精神。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逐渐进入到自主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尽力为学生营造深入学习理论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在合作性学习中,教师的功能在于设计教学方案,并以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进入到师生互动中,引导学生体会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之间的依赖关系。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理论分析作品,或者就文学现象对文学的普遍规律进行归纳,如讲授文学活动时,对世界、作家、作品、读者之间的具体关系,需要学生在具体作品中认识到文学源于生活,生活是文学产生的源泉,这个认识是在就这个问题具体文本讨论过程中清晰起来的。就作家和作品的关系、作品及读者的关系同样需要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多角度地思考,呈现出思考的多维度,让学生对问题中彼此的关系有明确的认知。就读者和世界的关系,在读者接受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接受者,就这个问题谈自己在阅读中的切身体会,在阐释与批评中理解和诠释读者对作品进行评价反馈的重要性。学生在合作与探究过程中深入理论学习,不仅是对以往文学认识的梳理和修正,更是对理论思维方式的切身感知,与此同时强化学生对文学理论本身的理解。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课下可以组织学生组建各种学习团队,针对文学现象、文学思潮进行相互交流与探讨,在师生互动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理论学习兴趣,不仅对课堂教学起到辅助作用,而且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引导探究,课堂教学可操作性实践环节设计

文学理论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需要系统阐述文学的基本知识、规律和理论,但是文学理论也是一门应用性课程。文学理论在理论指向和诠释方面具有多功能性,必须让学生清楚明晓文学理论的理论指向和最为合理、最适合的诠释方法。文学理论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沟通的关系,因而要让学生在理论视域方面认识到其交融互摄、旁通统贯、相浃相洽的思维脉路。文学理论具有广且厚的内容涵盖面和阐释的界域极宽的潜在理论因素。

要顺利展开对一个理论问题的“探究”活动,仅靠课堂上三言两语的思考讨论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往往只能停留在问题表面,不能将理论深化。因此,注重课外资料收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思考是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关键环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关注学术前沿,并及时把相关学术观点带给学生,让学生在文学理论应有的语境中审视文学现象,如果不站在当下文学发展语境下,那么学生始终都会把自己当做理论的外人,不能真正理解理论的发展状况。所有在探究理论发展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当下。教师在具体课堂教学中需要针对具体实际调整教学内容,灵活针对学生提出的关于文学理论认知的相关问题进行讲授,层层深入,理解理论精髓所在。

大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感知体验和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概念的接受、学科视角的形成、方法的训练和知识类型的再生产等。这些方面都建立在教学个体之间的感知和互动过程中。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推动学生对文学理论和文学现象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加强逆向体验,增强学生解读文学与理解文学现象的能力。

21世纪以来,文学理论逐步形成形态多元、流派众多、体系变动不居的发展局面,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探究式教学法的使用不仅确立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且明确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探究把文学基本理论和学生联系起来,不仅传授必要的文学理论知识,而且对学生思维能力起到培养作用。文学理论课程枯燥无味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探究式教学的影响下会重新焕发出理论自身的魅力,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这对学生是受益终生的。

教改专项项目:牡师院2013JGZX0094

猜你喜欢

探究式教学模式文学理论实践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探究式教学模式分析
教师指导下的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职化学教学中的巧妙应用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