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储蓄银行信用风险管控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借鉴
2014-11-24杨西南
杨西南
【文章摘要】
本文以德国储蓄银行作为载体,浅析了其信贷信用风险度量的新方法,继而针对我国银行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现状,提出如何建立或完善科学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议。
【关键词】
储蓄银行;风险管理;信贷评估
银行的风险管理一直是国际国内金融界关注的焦点,而银行的信贷信用风险则更是重中之重。近年来,区别于传统风险管理对定性分析的依赖, 现代风险管理愈加重视定量分析,对于风险的识别、衡量与监测引进了数理计量模型。在我国,银行绝大部分资产是信贷资产,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信贷资产质量差,信贷信用风险大。即使最近几年大力拓展中间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仍是信用风险分析方法和质量技术不过关,使许多有价值的业务不敢开展,如保理、应收账款管理。而以德国储蓄银行在德国有着225年的历史,其在信贷信用风险管理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研究开发了信用风险评级系统,贷款管理人员都已经使用这个系统几十年了;同时储蓄银行不断根据市场变化发展确定那些行业是投资级、那些行业是非投资级和风险敞口程序。其先进的信贷信用分析管理办法和宝贵的历史经验有很多地方都值得国内同行业机构的借鉴学习。
1 德国储蓄银行
储蓄银行是指通过吸收储蓄存款获取资金从事金融业务的银行。储蓄银行是一种较为古老的金融机构,大多是由互助性质的合作金融组织演变而来。互助性的储蓄银行就是存款人将资金存入银行,银行以优惠的形式向存款人提供贷款。
1.1德国储蓄银行介绍
德国储蓄银行是德国的公立银行,其法律形式一般为专业公立法人。从1778年第一家储蓄银行于汉堡成立至今,德国的储蓄银行已有近236年的历史了,其最初建立是为了化解德国工业化初期的市民贫困。在德国境内,近500家储蓄银行在德国银行市场上占据了领导地位。
就整个储蓄银行金融集团而言,除储蓄银行之外还存在着其他形式的银行与企业共担集团风险也创造价值,主要包括分布于德国境内11个州的州立银行与州立住房储蓄银行,德国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德卡银行作为服务商的投资基金公司。在德国,除西门子、大众和蒂森·克虏伯以外该集团是最大的雇主,他们跟全德四分之三的家庭和企业建立了商业关系。
1.2德国储蓄银行特点
德国储蓄银行不同于德国其他银行,其具备着以下特点:
首先,储蓄银行的业务受地域制约。每个储蓄银行只能在特定区域(某城市、某乡镇、某区县亦或某几个区域的共同联合体)开展业务。其客户拓展、吸纳存款、发放贷款及产品经营仅限于该特定区域内。这使得德国储蓄银行尤为关注当地单个企业运营、各个行业发展情况、整体经济运行状况,以保证其长期经营的稳定性与收益性。
其次,储蓄银行不依赖资本市场。储蓄银行通过在其营业区域内所吸纳的储蓄存款足以获得业务运营资金,不需要在资本市场花费高成本筹资代价。这使其在极大程度上能依从自身设定的发展目标而不受迫于投资者利润最大化要求。
再次,储蓄银行兼顾公立制度与商业运营的统一。尽管储蓄银行身为公立银行且传统上其信贷委员会多由政府领导如市长或县长主持,但其设立的管理机构如董事会相关人员则由通过资质审核的专业银行家组成,而监事会成员则可由各党派代表或银行职员代表组成,避免决策集权于公家而遭受经营不良的损失。
2 现代信贷信用风险分析和度量方法之信用度量制
尽管德国储蓄银行信贷信用风险分析和度量的方法形式上多种多样,且德国储蓄银行金融集团有着自己的风险分析和度量系统研发机构,负责维护和更新整个储蓄银行金融集团中所使用的风险分析和度量系统,但实质上目前德国储蓄银行所使用的风险分析和度量系统本质上是基于J.P.Morgan1997年建立的以VAR为基础的信用度量制模型(CreditMetrics)。
信用度量制模型是一种基于信用受险值(Creditvar)模型。信用受险值是指在给定的信用风险期限内,给定的容忍度下信贷资产可能发生的潜在损失的最大数值。该方法是在考虑违约贷款的回收率、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及次年发生变化的概率等因素基础上计算出贷款的市场价值及其波动性,进而得出个别贷款和贷款组合的VAR值。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
2.1确定信用转移矩阵。
除了违约,未来各种信用等级的变化也会引起信贷资产潜在市场价值的变化。所以,既要估算违约的概率,还要确定单笔贷款(或贷款组和)信用等级变化的(联合)概率,其中,贷款组合的信用等级变化的联合概率由组合内部不同贷款同时发生某种信用等级变化的概率给出,单笔贷款的信用等级变化的概率则直接由信用转移矩阵给出。
2.2计算未来现金流的折现率。
未来现金流的折现率是由无风险利率和远期信用价差得出的。
2.3计算信贷资产在风险期末的远期价值
A.在违约时:资产价值V=DR·D为信用工具的面值,为违约回收率,
B.在非违约时:用相应的未来现金流的折现率对信用风险期外的每年的现金流折现,得出所有可能状态下信用资本的价值。其中,单笔信用资本的市场价值等于该资本在到期前未来每年发生的现金流的折现值。
2.4根据以上结论,计算出信贷资产的远期概率分布概率分布的参数为E(V)
2.5计算信用受险值(VAR)
容忍度(duration)为n%的信用受险值(VAR)等于贷款在各种情况下的均值减去在n%概率下的资产价值。即为在给定的信用风险期间,债券的潜在损失超过该值的概率为n%。公式为:VAR=E(V)一V(n%)
CreditMetrics模型相对较简单,计算方法不复杂且透明度高,对银行信贷产品有较广泛的适用性,可以为投资者的信贷决策提供科学的量化依据。该模型不仅能够识别传统的诸如贷款、债券等投资工具的信用风险,还可以应用于掉期、互换等市场驱动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识别,因而该模型迅速成为行业标准模型之一,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银行已经将它应用于信贷风险管理和控制,并已得到金融监管当局相当程度的认可。
3 完善我国目前信贷信用风险管理措施的建议
虽然德中两国银行所处的大环境背景不同,且两国银行所处的发展阶段亦不同,但作为前辈的德国储蓄银行还是有很多先进的管理方法与实务经验值得国内银行学习借鉴,这对于完善我国银行信贷信用风险管理也着实有很重要的意义。
3.1我国银行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深化与我国加入世贸,国内金融业逐步摸索建立现代商业银行体系,然而在信贷信用风险管理体制方面仍存弊端。
(1)信贷管理手段落后。与国际先进银行运用信息技术已建立完备的电子信用分析模型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化起步晚,承载客户综合信息数据库的征信系统启用方始于近几年。在这样的背景下,目前商业银行对企业作信用分析时仍多采用定性分析及简单粗糙的定量分析,缺乏强大的智能风险量化测量及风险动态监测工具支持,不能够有效判断企业违约风险,更难以预警企业破产失败。各银行自己主导评定企业信用等级,评级的主观性强。
(2)信贷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总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依旧缺乏德才兼备的信贷人员。专业技能方面,我国没有统一的信贷人员岗前培训标准及资质审核,各行信贷人员接受的岗后培训不一定系统全面;道德培养方面,信贷人员风险意识仍较薄弱也容易个人利益先行,加之银行规章制度亦不健全,,违章操作或以权谋私时有发生。
3.2借鉴德国储蓄银行信贷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的建议
德国储蓄银行信贷信用风险管理最重要的特征亦即其核心就是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借鉴之,我国银行改善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一个银行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全面有效地解析、分散、预警、控制银行信贷信用风险,从而实现银行资产最优化与损失最小化,保障银行的平稳运营。该银行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将在以下两方面突现成效:
(1)整合银行信贷操作流程于一体。一般贷款操作流程包括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相对应地该系统构成应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信贷风险识别系统、信贷风险量化系统及信贷风险控制系统。如此一来,贷款的全过程可以通过一个大系统进行实时动态监控与分析,银行可以及时掌握贷款情况并作出反应。
(2)科学智能地测度信贷风险。该系统建立将以风险度量的智能化为核心,充分考虑影响信贷风险的各个因素(包括且不限于贷款对象的历史财务关键指标、贷款方式、贷款期限、贷款金额、贷款抵押物种类及价值、贷款投资项目的风险收益比等)及其对信贷风险影响程度大小,通过科学设定信贷风险度的相关函数式来度量信用风险。 信贷风险度的函数式由充分的数据支持与计量模型测算而来,相比传统信贷风险量化分析仅针对简单财务数据的计算,它有着更高的适用性与准确度,能够更为客观综合地对企业信用与贷款风险作出评价。依据信贷风险度指标,银行可以对个体贷款进行便利分析与决策,同时通过个体与组合贷款的风险收益对比也进一步实现对贷款组合信贷风险的动态管理。
4 结语
综上所述,信贷信用风险作为银行最古老也最主要的风险,它是当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和永恒话题。无论是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金融危机防范角度或是考虑巴塞尔协议三对全球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我们都应当开拓创新地建立建设好符合我国国情与市场化需要的科学的信贷信用风险综合系统。只有这样,国内商业银行才能在经济全球化潮流与日渐复杂的金融环境中迎接挑战、把握机遇,收获风险控制与利润增长双赢,永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安东尼桑德斯著:信用风险度量、风险估值的新方法与其他范式,机工出版社,2005.7.
[2]约翰B考埃特,爱德华I保罗纳拉亚南著,石晓军、张振霞译:演进着的信用风险管理——金融领域面临着的巨大挑战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1).
[3]詹原瑞: 银行信用风险的现代度量与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