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日知录》
2014-11-24高慎强
高慎强
[摘 要]在读顾炎武的《日知录》时对“惟彼陶唐氏有此冀方”这一篇章中的诸多地理名词感到不解,故对冀州、中国等词进行解释注解,以期更好的理解此篇章。
[关键词]日知录;冀州;中国
《惟彼陶唐氏有此冀方》这一篇中有一段这样的文字“尧舜禹皆都河北故曰冀方……古天子常居冀州,后人因之遂以冀州为中国之号,楚辞九歌览冀州兮有余,淮南子女娲杀黑龙以济冀州。”正义曰:“冀州者天下中州,唐虞夏殷皆都焉”。
要搞清楚这段话首先要弄明白冀州这个地理概念。《尚书·禹贡》中就提到“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在此冀州就作为独立的地理概念被列为了九州之首”。《山海经·大荒北经》有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由上述文献可知,冀州常爆发战争和自然灾害,其地必然是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
那冀州到底是指哪里呢?《周礼·职方氏》说:“河内曰冀州,其山镇曰霍山。”《尔雅·释地》也说“两河间曰冀州”。郭璞注《尔雅》“两河”时说:“自东河至西河”。在上古“河”是黄河的专属名词,西河就是现在陕西省与山西省交界处南北走向的黄河,其位置相对固定。东河则是指黄河自河南省东北入海的河段,由于这一段河道受黄河改道的影响屡有变易。公元前602年以前,黄河自河南省北经邯郸、邢台地区的东部,过矩鹿县大陆泽,经现在冀州市、衡水市西,及沧州市西北部,在天津入海。两河之间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北京地区、内蒙古的一部分和河北西部的一部分。公元前602之后,东河从现在的河南省濮阳向北,至馆陶县北向东,在山东省高唐县南转向北流经现在的德州、沧州,在黄骅与天津交界的歧口一带入海。两河之间的地理区域也就相应的扩大了。《周礼·职方氏》所谓的“河内曰冀州”,指冀州的南、东、西三方均是黄河,黄河像一个倒写的U字,把冀州套起来。(1)这其实只是古冀州的区域范围,若单纯说冀州,则范围变化就较大了。依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历史上的冀州,可大致分为上古冀州、信都冀州、直隶冀州和近现代的冀州,这四大时期的冀州一脉相传。(2)《后汉书·献帝纪》载:“十八年春正月庚寅,复《禹贡》九州。”章怀注引《献帝春秋》曰:“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可看出此时的冀州已不包括山西和北京地区了。由此,到东汉末年之时冀州的地理区域变化可见一般。因此笼统的说“天子常居冀州”而不点名其为古冀州是欠妥的。
所谓“尧舜禹皆都河北故曰冀方”,史书有证,据《竹书纪年》,尧、舜、禹三代都在冀州即位称帝,“帝尧陶唐氏:元年丙子,帝即位居冀,命羲和历象。帝舜有虞氏:元年己未,帝即位居冀,作《大韶》之乐。帝禹夏后氏: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颁夏时于邦国。”(3)《水经注·涑水》:“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平阳在今山西临汾一带,蒲坂在今山西永济一带,对于大禹,据传其治水是从山西一带的古冀州开始的,但其都邑,据《史记·周本纪》集解引徐广语,“夏居河南,初居阳城,后居阳翟。”如果所引无误,其都邑的地点就是在古豫州了而非冀州。又据《古本竹书纪年》和《史记·夏本纪》记载,夏后氏曾数次迁都。据后人研究其中在古冀州区域内的夏都邑有安邑(今山西夏县东北)、晋阳(今山西太原附近)、平阳(今山西临汾)、原(今河南济源附近)和西河(今河南安阳以东)。如此说来,如果说夏曾都于河北之地是没问题的,但是若说禹都河北就应该打上一个问号了。
文中还有“以冀州为中国之号”的记载,“中国”在古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仅狭义就有京城和中原两个意义,如《大雅·民劳》中的“惠此中国”,就是京城的意思。而春秋战国时的诸子之书中的中国则有中原的意义了,即只相当于今黄河中下游河南大部、陕西南部、山西南部这一地区。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便是此意。论及广义之“中国”,则范围广大,如《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病!”“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足见至迟到春秋时的“中国”的意义已经扩大到诸夏的国家。
故“以冀州为中国之号”中的“中国”定非广义,确是狭义中的京城和中原两个意义中的一个,若是中原之意,则恐说不过去了,因为中原相当于今黄河中下游河南大部、陕西南部、山西南部这一地区,古冀州只是与中原有相合之处,所以不能用中原此意。那只有“都城”这一含义才说的过去,因古帝王常都于冀州,所以以冀州为“都城”之号。
冀州在较早时期便是华夏族的主要聚居地,此地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适合农耕,渔业资源和食盐、铜矿等矿产资源丰富,且依托于黄河航运的交通非常便利,因此此地承载着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和繁荣的重任,自古便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此地人民并为了此地安逸的生活与自然斗争,因此才有了“女娲杀黑龙以济冀州”的壮举,统治者为了控制该地的人口和资源,他们对来犯者予以坚决的打击,因此才有了“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的战争。此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得冀州者得天下,冀州不愧是名副其实的中华之中州也。
注释:
(1)袁长江.从大冀州到冀州城一冀州杂考[J].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二·冀州历史文化论丛
(2)郝良真.略谈冀州的重要历史文化地位[J].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二·冀州历史文化论丛
(3)(王国维撰《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卷上,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43,46,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