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药在“诊出就治疗”时代防治艾滋病研究中的定位的思考
2014-11-24王江蓉沈银忠
王江蓉+沈银忠
摘 要 在“诊出就治疗”时代,对中医药在艾滋病防治研究中如何定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归纳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疾病特征和西医药抗病毒治疗存在的问题,明确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研究的背景,厘清中医药在“诊出就治疗”时代防治艾滋病研究中的定位。目前,尽管西医药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已取得巨大进步,但也面临许多问题。中医药应审时度势,充分利用自身特点,积极投入到对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中。我们认为,在进行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中,中医药应了解西医药治疗的不足和中医药的特点,准确定位,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感染 中医药 CD4+ T淋巴细胞计数
中图分类号:R512.91; R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21-0014-04
Viewpoints on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HIV treatment and research in the era of “early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fter HIV diagnosis confirmation”*
WANG Jiangrong**, SHEN Yinzhong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Shanghai Public Health Clinical Center,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508, China)
Abstract In the era of “early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fter HIV diagnosis confirmation”, it is an important issue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 HIV treatment and research. We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V infection and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antiretroviral therapy for HIV. The background about the role of TCM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IV/AIDS was analyzed. At present, though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antiretroviral therapy using Western medicine for HIV infection, many problems in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 remain. TCM should size up the situation, and take full advantage of its features,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IV/AIDS work. In our opinion, the disadvantages of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ccurate positioning of TCM should be understood in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HIV with TCM so as to better play its strengths.
KEY WORDS HIV infec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D4+ T cell count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尤其是AIDS抗病毒治疗的不断进步,AIDS已由一种“不治”之症转变为一种“可治”之症,从一种被称为“超级癌症”、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变成了一种可治疗的慢性病[1]。
AIDS抗病毒治疗的进步和不足
目前,AIDS抗病毒治疗已取得巨大进步,主要表现在:①抗HIV药物不断上市。从1987年第一个抗HIV药物齐多夫定上市到2013年8月20日,美国FDA批准的抗HIV药物共计达7大类37种,同时还批准了众多抗HIV合剂,后者可简化治疗方案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②开始治疗的时机越来越早。2013年6月,WHO将HIV感染患者开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时机从其CD4+ T淋巴细胞计数<200/mm3更新至<500/mm3。美国和欧洲的相关指南也作出了相同的建议。WHO同年还提出,对HIV感染,治疗是预防的手段,建议“诊出就治疗”。③临床疗效不断提高。许多HIV感染患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后,其体内病毒复制受到抑制、免疫系统获得重建、机会性感染发生率下降、生存质量和生存期提高。抗病毒治疗在抑制病毒载量的同时,可使许多HIV感染患者的免疫功能得到重建,但也存在局限性:①不能使所有患者的免疫功能得到重建;②抗病毒药物存在毒、副作用,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③不能彻底清除病毒,患者需长期维持用药;④出现病毒耐药的患者增多。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外研究者开始关注补充和替代医药在AIDS抗病毒治疗中的作用,其中中医药是研究热点之一。
中医药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
国内学者近年来探索了中医药在HIV感染治疗中的作用,发现中医药对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有一定的疗效,但降低病毒载量的作用不明显。对100例HIV感染/AIDS患者服用艾宁颗粒1年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显著延缓,但病毒载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2]。陈仁芳等[3]对70例AIDS患者进行的加用贞芪扶正胶囊治疗的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数下降幅度和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HIV RNA转阴率、CD4+ T淋巴细胞计数提高也优于对照组。李勇等[4]对72例HIV感染患者进行的6个月随机、对照研究显示,使用免疫1号方治疗的有效率(CD4+ T淋巴细胞计数提高30%以上的患者比例)达43.75%。陈晓蓉等[5]将43例伴有脾虚证的AIDS患者随机分为复方芪术汤联合抗病毒治疗组和抗病毒治疗对照组,疗程均为6个月。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0%,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仅为60.0%,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此外,治疗组患者的CD4+ T淋巴细胞计数亦较对照组患者显著提高。王阶等[6]使用免疫2号方治疗免疫重建不全的AIDS患者,结果发现免疫2号方能够提高患者的CD4+ T淋巴细胞计数和免疫重建的有效率,同时改善患者的部分临床症状和体征。对72例AIDS患者进行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使用中研4号治疗6个月可提高HIV感染/AIDS患者的CD4+ T淋巴细胞计数,但对降低病毒载量没有明显作用[7]。使用益艾康胶囊治疗379例无症状期HIV感染患者30个月的研究结果显示,该药有助于稳定或减缓患者的CD4+ T淋巴细胞计数的下降幅度,并使病毒载量保持稳定或者下降[8]。中医针灸也有调节AIDS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9]。在坦桑尼亚对24例AIDS患者采用足三里、关元等中医传统的保健强身穴位进行针灸和耳针治疗,结果发现针灸和耳针治疗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调节各脏器功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王江蓉等[10]对脾肾阳虚的AIDS患者加用灸天枢、神阙、中脘和关元等穴治疗3个月,结果观察到此法可提高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并对患者的总淋巴细胞计数提高有一定的作用。
中医药减轻AIDS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和改善疾病相关症状
AIDS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较明显。据统计,在所有抗HIV药物中,司他夫定导致的脂代谢障碍发生率最高(35.2%),奈韦拉平相关皮疹的发生率最高(31%),齐多夫定相关贫血的发生率最高(26. 6%),奈韦拉平相关肝损害的发生率最高(17.9%)[11]。研究发现,中医药在减轻AIDS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和改善疾病相关症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李强等[12]的研究显示,使用化痰泻浊法治疗可以改善AIDS抗病毒治疗相关的高脂血症。熊卫标等[13]报告,中西医结合治疗AIDS抗病毒治疗相关皮疹的疗效好。罗艳等[14]报告,八珍汤可以改善AIDS抗病毒治疗所致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樊移山等[15]报告,中医药治疗AIDS抗病毒治疗相关肝损伤的总有效率为85%(35/41)。此外,中医药在改善AIDS相关症状方面也有良好效果。李发枝用中药治疗AIDS患者的皮肤瘙痒、带状疱疹及其遗留神经痛、头痛和气虚外感证,取得良好效果[16-19]。杨国红等[20]用参苓白术散治疗AIDS相关腹泻也取得满意疗效。
辨证论治治疗耐药HIV感染
HIV感染/AIDS是一种西医诊断。这些年来,中医对AIDS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证候作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张晓伟等[21]认为,AIDS应从脾虚论治。徐立然等[22]提出,气虚是AIDS的基本病机。贾祥罗等[23]则把艾毒引动伏毒作为症状期HIV感染的病因病机。张苗苗等[24]对177例HIV感染患者进行了中医证候分析,发现证型以气阴两虚、肺肾不足证型最多。王江蓉等[25]对上海市HIV感染/AIDS患者进行的中医证候调查则发现,HIV感染患者以气虚兼挟湿热证为主,AIDS患者以气虚兼挟阴虚证和气虚兼挟血瘀证多见。中医的特点是辨证论治,同病可异治、异病可同治。中医可根据AIDS患者的不同证侯,采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等方法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治疗。即使是耐药的AIDS患者,对中医来说仍然能够辨证论治,让患者带病延寿。
抗HIV中成药的研发现状
近10年来,国内有20余家制药企业按照我国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03年发布的《艾滋病中药新药指导原则——会议纪要》进行了抗HIV中成药研发,但迄今获得批准上市的只有唐草片一种,而且还是仅可用作辅助药物。目前,仍有多种中成药正在进行用于治疗HIV感染的临床试验。需指出的是,国内药品审批部门经常按照对西医药的标准和办法来进行中成药的疗效评价,没有考虑到中医药自身的特点。抗HIV化学药的疗效评价标准是CD4+ T淋巴细胞计数提高和病毒载量降低。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治疗在改善AIDS患者的免疫功能、减轻疾病临床症状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面有较好的效果,但降低病毒载量的作用不明显,这是大部分中成药未能获准用于治疗HIV感染的主要原因。
结语
西医药治疗AIDS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也面临许多问题。中医药应审时度势,明确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对AIDS的防控工作中。我们认为,在中医药防治AIDS的研究中应了解西医药治疗的不足和中医药的特点,准确定位中医药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潜在优势。正如罗士德等[26]所言:“我们应该认识到中草药抗HIV感染能起一定作用,也应该认识到我们的研究道路并非坦途。中医药治疗AIDS研究决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浮躁的研究和夸大其词的报告只会使自己陷入困境,且影响中医药的声誉。困难越大,机遇也就越多。我们应该牢牢把握知识创新的大方向,开展拥有中医药治疗AIDS特点的研究。”
参考文献
潘孝彰, 卢洪洲.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发展和启示[J].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9, 9(5): 396-400.
王健, 刘颖, 邹雯, 等. 艾宁颗粒联合HAART治疗100例HIV/AIDS病人的临床观察[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8, 14(2): 101-104, 107.
陈仁芳, 杨崎恩, 徐淑凡, 等. 贞芪扶正胶囊联合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艾滋病的疗效分析[J].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4, 7(1): 64-66.
李勇, 王阶, 汤艳莉, 等. 免疫1号方对艾滋病潜伏期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2, 18(6): 356-359.
陈晓蓉, 杨宗国, 沈芳, 等. 复方芪术汤对脾虚型艾滋病患者中医证候的疗效及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的影响[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24(6): 40-42.
王阶, 林洪生, 李勇, 等. 免疫2号方对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影响[J]. 中医杂志, 2012, 53(11): 923-926.
Wang J, Yang FZ, Zhao M, et al. Randomized double-blinded an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treatment of HIV/AIDS by Zhongyan-4 [J]. Chin J Integr Med, 2006, 12(1): 6-11.
彭勃, 郭会军, 刘学伟. 中医不同治法对166例无症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CD4+ T淋巴细胞的影响[J]. 中医杂志, 2008, 49(2): 142-143.
刘继明. 针刺与耳针治疗24例艾滋病患者临床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 1999(15): 24-25.
王江蓉, 陈晓蓉, 张琴, 等. 艾灸对脾肾阳虚型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中国针灸, 2007, 27(12): 892-894.
钟崇方, 王芳, 叶恒波, 等.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副作用探讨[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9, 15(3): 298-299.
李强, 翟春苗. 化痰泻浊法治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后高脂血症临床分析[J]. 辽宁中医杂志, 2012, 39(5): 880-881.
熊卫标, 伍兰萼. 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后皮疹疗效观察[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2, 12(1): 37-38.
罗艳, 何艳, 姚运海, 等. 八珍汤改善艾滋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所致血液毒副反应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32(12): 1704-1705.
樊移山, 周曾全, 李侠, 等.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后肝损伤41例[J]. 北京中医药, 2010, 29(7): 547-549.
王丹妮, 李真, 徐立然, 等. 李发枝治疗艾滋病皮肤瘙痒的配伍精要[J]. 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8(15): 2493-2496.
王丹妮, 李真, 徐立然, 等. 李发枝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配伍精要[J]. 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8(15): 2497-2500.
郭会军, 闫磊, 蒋自强. 李发枝运用谷精草合剂治疗艾滋病头痛经验[J]. 中医杂志, 2013, 54(12): 1002-1003.
孟鹏飞. 李发枝教授运用御寒汤治疗艾滋病气虚外感证经验[J]. 中医研究, 2013, 26(9): 34-35.
杨国红, 崔敏, 周立华, 等. 参苓白术散治疗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疗效观察[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1): 150-153.
张晓伟, 张爱萍, 李强, 等. 艾滋病从脾虚论治[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 29(3): 689-691.
徐立然, 李欢, 陈关征. 论气虚是艾滋病的基本病机[J]. 中医学报, 2010, 25(2): 196-197, 199.
贾祥罗, 何琦. 从中医角度看艾滋病症状期的病因病机[J]. 光明中医, 2010, 25(4): 602-603.
张苗苗, 符林春, 孙世辉. 177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医证候分析[J]. 中医杂志, 2010, 51(4): 352-355.
王江蓉, 孙建军, 陈军, 等. 2009年上海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中医证候调查[J]. 中医杂志, 2011, 52(13): 1122-1123, 1127.
罗士德, 王易芬, 鞠鹏. 艾滋病中药研究问题探讨[C]//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7: 50-55.
(收稿日期:201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