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销范式争鸣:问题与展望

2014-11-23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州510632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26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范式逻辑

■ 王 刚(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广州 510632)

引言

在科学研究中,理论与范式是两个支撑学科发展的重要支点。理论指用来解释社会生活特定方面的系统化的关联性陈述,回答事物之间的因果问题,有助于研究者对其观察进行系统的解释。与此相对应,范式是研究者用于指导观察和理解的模型或框架(艾尔·巴比,2008),是一个学科共同体成员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的集合(Kuhn,1970),是一种人们看待问题的思考模式(黎耀奇,谢礼珊,2013)。总的说来,范式提供了视角,理论则在于解释所看到的东西,理论能够赋予范式真实感和明确的意义(Scott,2000)。在营销学领域,学者们在理论问题上给予了极大的重视,研究可谓硕果累累,著作颇丰,如上世纪50年代的营销组合理论,60年代的4P理论,70年代的STP理论,80年代的关系营销理论,90年代的体验营销理论,2000年的品牌资产理论等等(Kotler etal.,2010),都为营销理论界和实践界作出了极大贡献。反观,营销学的范式问题受到的重视并不多,在已有文献中,甚少关于营销范式的讨论。在为数不多关于营销范式的研究,也往往只是将范式看作理论的某个视角,如Gummensson(1998,2002)强调的关系营销范式(relationship marketing paradigm)、Reibstein等人(2009)强调的营销组合范式(marketing mix paradigm)以及Quinton(2012)论述的社区品牌范式(community brand paradigm)。这就导致范式在营销研究中往往成为理论的附属品,范式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失去了指导研究者对营销问题进行观察和理解、从而修正或发现新理论的作用。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学科的发展,营销学者关于“营销范式”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已有学者尝试从范式的高度探讨营销问题。如Lusch和Vargo(2004,2008)从范式的高度,对商品主导逻辑与服务主导逻辑进行分析,并借此探讨营销学科的历史与未来(Lusch and Vargo,2006;Vargo,2008),为同行关于营销范式的理解提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借鉴启示。

为了营销学者对营销范式问题有一个更深入全面的理解,本文首先会对范式概念进行澄清和界定;然后会对比自然科学的“范式革命”与社会科学的“范式争鸣”理念;并借用“范式谱”,以营销学科为例,分析范式对于学科发展的重要性以及范式争鸣在营销学科的重要性;最后,对营销学科的范式发展作出结论与展望。

范式概念的界定与发展

早在1962年,科学哲学家Kuhn便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书中提出“范式”这个概念,并认为范式是对学科发展至关重要的核心概念。Kuhn认为,范式包含有两个核心的思想。第一,范式是一个学术指南,是指导观察和理解的模型或框架,帮助学术共同体理解事物的发生机制与发展模式。第二,从范式的发展历程看,不同的范式之间存在着互相更替的关系,范式之间存在着优劣、并且不可兼容。这种互相更替的科学范式革命,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说”范式,取代了之前“地心说”范式,有力地打破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又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同时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时空”等全新的概念,给物理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从Kuhn的互相更替的科学范式观点可以看出,学者们在讨论范式问题的时候,有可能涉及到两个不同层面的范式范畴,分别为广义的范式观和狭义的范式观。与广义的范式不同,狭义的范式只包括研究共同体所共享的具体的研究方法或技术,并不涉及学术共同体的信仰和价值。在Kuhn论述“范式革命”的时候,他采用的是狭义的范式观,表达了自然科学范式的不可兼容性。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不是知识的连续性积累,而是范式的间断性转换。当一种范式视角获得普遍认可时,该范式便进入了“常规科学”状态(如日心说、相对论已经成为了现在的常规科学)。由于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反常事例无法用现有范式加以解决,当反常事例累积到一定程度,便会引发科学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并取得霸权地位(日心说取代地心说),科学研究进入新一轮的常规科学状态。在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中,科学得到了不断的进步(蔡汀·沙达,2005)。

社会学家Guba和Lincoln(1994)通过对社会科学发展史的深入研读指出,基于自然科学的狭义范式观并不适用于社会科学。他们认为,由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存在着根本的差异,自然科学领域的范式不可兼容性和互相取代理念在社会科学中并不适用,相对于狭义范式观,广义的范式观可以更好地解释社会科学的范式革命。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外在于人类社会,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自身。社会科学是关于人类社会的知识,无法从根本上进行证实或证伪,不同的社会科学知识,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区别的只是不同理念受到的认可度不一样。此外,Guba还倡导学者可以回答本体论(ontology)、认识论(epistemology)、方法论(methodology)三个问题去更好地理解社会科学范式的概念。其中,本体论回答被认知的研究对象的性质为何的问题,认识论探讨的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间的关系性质为何,方法论论述研究者如何获取研究对象相关知识。在本体论方面,由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本身,就存在社会是主观还是客观的分歧,在认识论方面,韦伯的价值无涉观点与田野观察的深入研究对象也各有各的观点和支持者,在方法论方面,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均有大批支持者,在不同问题上也体现出各自的优势。在社会学科中,不同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产生了不同的研究范式,如自然科学范式、实证主义范式、后实证主义范式、批判理论范式、建构主义范式等。不同的社会科学范式有着与之对应的研究问题和研究前提假设,范式之间并不能相互替代。比如,倡导可以通过不断的研究可以无穷接近真理的后实证主义范式和以认识事件背后的意义为目的的建构主义范式共同支撑着目前主流的管理学研究,两个不同范式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两者间并不能相互替代。因此,相对于Kuhn基于自然学科发展史提出的聚焦于技术层面的狭义范式观,Guba基于社会科学史提出的“三论一体”广义范式观更适合社会科学,范式争鸣理念也比范式革命理念更适用于社会科学。

下面,将会以营销学科的范式发展为例,结合营销发展史,论述范式争鸣在营销学科的过程与现状,以期帮助营销学者及实践者对营销范式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图1 营销范式连续谱

营销范式争鸣

为了更好地理解范式争鸣,本文将会借助社会学家Alexander提出的科学连续谱(continuum)以及陈丽坤倡导的范式连续谱(paradigm continuum)理念进行分析。Alexander(1987)认为,科学思想存在着一个连续谱,该连续谱以先验的理论为一极端、以经验的事实为另一极端,两端之间是一个连续分布的社会科学思想连续谱。在Alexander连续谱基础上,陈丽坤(2013)提出了范式连续谱的设想,认为使用范式连续谱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科学中多范式并存、相互争鸣的存在状态。根据范式连续谱的概念,笔者根据现有文献整理了营销范式连续谱,如图1所示。

根据管理学批判理论,一切管理学科知识是随着组织及其所处的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是社会建构的特殊产物(罗珉等,2013),营销理论与营销范式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在演变。从图1可以看出,在前营销时代(1950年前),还不存在严格的营销范式和营销理论。在这个时期,营销的理念主要是来自于早期的经济学理论和视角(Smith,1776;Marshall,1890;Shaw,1912),以及管理学的产品学派(Copeland,1923)、制度学派(Nystrom,1915;Weld,1916)以及功能学派(Cherington,1920)。营销学者和营销经理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将产品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重点研究如何通过营销活动或功能来促成交易。上世纪50到60年代,是营销管理崛起的年代,也是营销奠定自己学科地位的时间。经典的营销组合、市场细分以及4P理论等营销理论都是在这个时期提出的。随后,在上世纪70到80年代,STP战略管理、服务营销、关系营销、全球营销等理念都得到了发展。在这四十年里,现代营销理念慢慢被建立起来,营销学者和经理认识到营销应该以消费者为核心导向,价值由市场决定,市场营销的主要职能是形成让消费者满意的决策(Drucker,1954;Mckitterick,1957;Levitt,1960;Kotler,1967;Gronroos,1984;Berry,1983)。在1990年后,随着体验营销、顾客资产、社会责任营销、价值共创等观念的提出,营销理论慢慢进入了新的时代(Kohli and Jaworshi,1990;Nornann and Ramirez,1993;Hunt,2000;Gummesson,2002)。营销学者在批判旧有框架的基础上,慢慢建立了新的营销范式,即认为营销不仅注重产品交换,更应该关注服务、技术、知识等无形产品的交换。基于有形产品的营销观念,不仅不利于对服务作用的理解,甚至还会导致对营销理念的误解。在此阶段,服务营销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为了对不同阶段的营销理念进行区分,Vargo和Lusch(2004,2006,2008)提出了商品主导逻辑与服务主导逻辑的概念(由于篇幅的关系,关于服务主导逻辑的具体内容不在此处详细论述)。他们指出传统的营销范式是基于企业利润最大化原则提出的(Webster,1992),伴随着关系营销的日益壮大,关系营销渐渐成为了营销的主流范式(Sheth and Parvariyar,2000)。在当今市场竞争中,营销已经超越了以往基于交易和关系主导的商品主导范式,慢慢发展成为一个连续的社会和经济过程,一种新的营销范式—服务主导逻辑—正在形成(Vargo and Lusch,2004)。Lusch和Vargo(2006)认为,由于服务主导逻辑并没有本身特有的世界观,服务主导逻辑是一种观念模式(mindset),该模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透过社会和经济交易现象的本质,服务主动逻辑能够作为前理论(pre-theoretic)和范式层面起作用,目前而言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范式,但其应该在范式层面(paradigmatic level)进行探讨分析。在看待范式这个概念时,Vargo(2008)指出,“范式是十分强大并且富有争议的,它提供了最基本的模式和理念,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这个世界。与此同时,它限制了我们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起码限制了我们从对立范式看待事物的能力”。因此,对于企业管理者和管理研究者而言,如何摆脱传统的商品主导逻辑范式,从新的视角去看待新的营销现象,是十分困难的。他总结了三个理解和发展服务主导逻辑范式所面临的三个挑战:第一,如何摆脱传统基于商品主导逻辑范式的影响力,包括使用该范式描述服务主导逻辑的陷阱;第二,需要更宽泛的观点去理解价值创造的问题;第三,目前大多关于服务主导逻辑的认知,是将其置于商品主导逻辑范式的对面进行理解的,如何脱离已有商品主导逻辑范式的分析框架理解服务主导逻辑是十分困难的。

本文将会结合营销实践和营销观念的发展,尝试对商品主导逻辑范式和服务主导逻辑范式进行区分。Hoseinzadeh等人(2012)指出,传统的营销管理学派由经济学科的生产理念所支配着,早期的营销学者大力地发展、延伸和批判了该理念(Kotler and Levy,1969;Kotler and Zaltman,1971;Levy and Zultman,1975),这时期的营销观念是短期的基于交易关系的营销理念。随着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以及消费者的议价能力增强,Kotler和Webster分别提倡营销界需要一场Kuhn式的范式革命。Kotler(1991)指出,企业必须改变目前的思维,从基于短期目标的交易营销观念转移到基于长期目标的关系营销观念,从营销组合导向转向关系营销导向。Webster(1992)借用Grnroos(1991)的“营销战略连续统(strategy continuum)”的概念强调了这种从交易观念到关系观念的转变正在发生着,他进一步指出,在关系营销阶段,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交互质量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逐渐取代产品质量,成为主导消费者评价的因素。Lusch等人(2007)进一步对营销理念的演进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划分,并提出了“To Market-Market To-Market With”营销发展范式。在To Market阶段(1950年以前),企业的营销重点在于发现市场,主要解决产品、市场结构和市场功能的问题;在Market To阶段(1950-2000),企业开始重视市场管理,强调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策略,致力于发现消费者的潜在价值和开发最佳的营销组合;在Market With阶段(2010以后),是价值共创阶段,此阶段强调了价值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创造的,消费者作为操作性资源在使用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获得价值。然而,Lusch和Vargo(2006)更倾向于将To Market和Market To作为商品主导逻辑范式下的两个流派,并将Market To中的关系营销观念作为商品主导逻辑向服务主导逻辑转变的过渡概念。

目前而言,对服务主导逻辑的认识,大多是将其放在商品主导逻辑的对立面进行深化理解的,这就不可避免的陷入了Vargo(2008)提出的第三个挑战,“如何脱离已有商品主导逻辑范式的分析框架理解服务主导逻辑”。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服务主导逻辑尚未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Vargo and Lusch,2006,2008),还不是严格意义上成熟的范式。正如Guba所说,所有成熟的范式都不是一时一日的灵光闪现,而必须经过有志同道合的一大批学者前赴后继,不断地完善该范式的基本假设、理论、价值、技术等,并最终形成一个学术共同体,形成一种人们看待问题的特殊思考模式,培养出共同的世界观,塑造独特的本体论、认识论以及方法论,至此,范式便被最终确立。

因此,服务主导逻辑范式的进一步确立,需要营销学者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共同努力,不断发展和完善该范式,为营销研究和营销实践提供更有意义的分析框架。

为了对营销范式有一个更深入系统的分析,本文借鉴Guba的“三论一体”理念,从基本观点、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四个方面对商品主导逻辑和服务主导逻辑进行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商品主导逻辑强调的是产品的交换价值,其本体论认为人们交换的对象是商品、交换价值是商业活动的基础,认识论强调价值是由企业创造的、产品为人们提供价值;与之相对应,服务主导逻辑强调的是使用价值,本体论认为人们交换的对象是专业技能所带来的利益或服务、使用价值才是商业活动的基础,认识论强调了价值是由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创造的、企业只是价值的主张者、产品只是价值的媒介。

表1 商品主导逻辑与服务主导逻辑的范式对比

结论与展望

与自然科学不同,对于社会科学,理论范式只有是否受欢迎的程度,很少会被完全抛弃,社会科学范式没有对错之分(Guba,1990)。理论范式之间并没有论出高下低劣,新范式对旧范式的替换是暂时的、相对的,范式间的争鸣激发了社会科学理论的丰富发展,推动了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如图1所示,商品主导逻辑和服务主导逻辑并没有明确的划分,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重叠部分,比如关系营销、体验营销。

事实上,服务主导逻辑范式的建立,并不是要取代商品主导逻辑范式。即便在未来服务主导逻辑范式完全建立起来,商品主导逻辑范式也不会被完全抛弃。两种不同范式有着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他们解决的问题不一样,有着不同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营销研究的发展。正如关系营销的建立,并没有取代传统的交易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的使用,并没有使得传统的4P营销组合被完全抛弃。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和营销环境的变迁,商品主导逻辑会日渐式微,服务主导逻辑会日益强大,但是,商品主导逻辑必然会在营销发展史上留下璀璨的研究成果,服务主导逻辑也必定最终会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在将来也必定有新的营销范式出现并且主导学术界。营销范式争鸣是科学不断发展所必要面临的阵痛,是营销研究和实践必不可少的元素。

对于营销学科,范式争鸣有助于学者们更好地看待人类商业社会的营销事件,能够有效地开发新的理论。在服务主导逻辑范式提出来之后,学术界已经利用该视角进行了许多深入的研究,并且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新理论。比如Micheal(2008)等人指出,服务主导逻辑的提出,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宝贵的理论视角。他们在服务主导逻辑范式视角下,对传统的创新文献进行一个重新审视和评价,提出了不连续创新(discontinuous innovation)概念。

基于传统的商品主导逻辑范式的创新理论,都是强调企业通过不间断的创新活动,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如可口可乐、本田汽车、大不列颠航空等知名企业。然而,传统的不间断创新观点,难以回答谷歌、苹果、宜家等新兴公司的创新问题。这些公司的创新,往往不是由企业,而是由顾客所驱动的,通过消费者的参与、互动进行的创新活动。这种不连续创新既改变顾客和企业在价值创造中的角色,也改变了资源在企业创新中所发挥的作用。他们的研究丰富了已有关于创新的研究,为学者们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创新研究视角。

总的来说,在目前阶段,正如服务主导逻辑的提出者Vargo和Lusch(2004)指出,服务主导逻辑并不是一个理论,因为它没有回答事物的因果关系的问题,服务主导逻辑不是一个完备的范式,因为它依然没有自己完善的世界观依旧缺乏系统完备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但是,随着学者们的不断努力,服务主导逻辑范式正在形成,拥护该范式的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正在逐渐丰富和完善。服务主导逻辑范式在未来必定能够有效推动营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更好地指导营销学者观察和理解的模型或框架,为营销学术界和实践界输出源源不断的知识。

1.艾尔·巴比,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M].华夏出版社,2008

2.Kuhn T.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70

3.黎耀奇,谢礼珊.社会网络分析在组织管理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J].管理学报,2013,10(1)

4.Scott J.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 Handbook[M].2nd ed.Newbury Park,CA:Sage,2000

5.Kotler, Kartajaya,Setiawan.Marketing 3.0: From products to customers to the human spirit [M].Wiley Press,2010

6.Gummesson E.Implementation requires a relationship marketing paradigm [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1998,26(3)

7.Gummesson E.Relationship marketing in the new economy[J].Journal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2002,1(1)

8.Reibstein D J,Day G,Wind J.Guest editorial:is marketing academia losing its way?[J].Journal of Marketing,2009,73(4)

9.Quinton S.The community brand paradigm:A response to brand management's dilemma in the digital era [J].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2012

10.Vargo S L,Lusch R F.Evolving to a new dominant logic for marketing[J].Journal of marketing,2004

11.Lusch R F,Vargo S L,Wessels G.Toward a conceptual foundation for service science: Contributions from service-dominant logic[J].IBM Systems Journal,2008,47(1)

12.Lusch R F,Vargo S L.Service-dominant logic:reactions,reflections and refinements[J].Marketing theory,2006,6(3)

13.Vargo S L,Maglio P P,Akaka M A.On value and value co-creation:A service systems and service logic perspective [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8,6(3)

14.蔡汀·沙达,金吾伦(译).库恩与科学战[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5.Guba E G,Lincoln Y S.Competing paradigm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J].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1994,2

16.Alexander J C.Twenty Lectures:Sociolog.Theory Since World War II[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7

17.陈丽坤.“范式争鸣”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以“本真性” 旅游研究为例[J].旅游学刊,2013,28(1)

18.罗珉,甘元霞.管理学批判理论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35(1)

19.Smith A.An inquiry into the wealth of nations[M].Strahan and Cadell,London,1776

20.Marshall A, Marshall A, Marshall A,etal.Principles of economics:an introductory volume [M].MacMillan, London,1890

21.Shaw A W.Some problems in market distribution[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12,26(4)

22.Copeland M T.The relation of consumers:Buying habits to marketing method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23.1

23.Nystrom,P.The Economics of Retailing[M].New York:Ronald,1915

24.Weld,Louis DH.The Marketing of Farm Products[M].New York:Macmillan,1916

25.Cherington,PT.The Elements of Marketing[M].New York:Macmillan,1920

26.Drucker P.F.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M].New York:Harper & Row,1954

27.McKitterick,J.B.What Is the Marketing Management Concept?in Bass,F.(Eds),The frontiers of marketing thought and science [M],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Chicago,1957

28.Levitt,T.Marketing Myopia.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60.38

29.Kotler,P.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Planning,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M].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67

30.Grnroos C.A Service Quality Model and its Marketing Implications[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84,18(4)

31.Berry L L.Relationship marketing[C].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1983

32.Kohli A K,Jaworski B J.Market orientation:the construct,research propositions,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J].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90

33.Normann R,Ramirez R.Designing interactive strate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71(4)

34.Hunt S D,Lambe C J.Marketing’s contribution to business strategy: market orientation, relationship marketing and resource‐advantage theo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00,2(1)

35.Gummesson E.Practical value of adequate marketing management theory[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002,36(3)

36.Webster Jr F E.The changing role of marketing in the corporation[J].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92

37.Parvatiyar A,Sheth J N.The domain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 [J].Handbook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2000.3

38.Hoseinzadeh A,Hooshmand M,Ghasemi A.Discourse Analysis Approach;A Framework for Determining The Paradigm Shift in Marketing[J].Journal of Management Research,2012.4(3)

39.Kotler P, Levy S J.Broadening the concept of marketing[J].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69

40.Kotler P,Zaltman G.Social marketing:an approach to planned social change[J].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71

41.Levy S J,Zaltman G.Marketing,society,and conflict[M].Prentice-Hall,1975

42.Kotler,Philip.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Planning and Control[M],7th ed.,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London,1991

43.Grnroos C.The marketing strategy continuum:towards a marketing concept for the 1990s [J].Management decision,1991.29(1)

44.Lusch R F, Vargo S L, O’Brien M.2007.Competing through service: Insights from service-dominant logic[J].Journal of retailing,2007.83(1)

45.Guba E.The paradigm dialog[M].Beverly Hills,CA:Sage,1990

46.Michel S,Brown S W,Gallan A S.An expanded and strategic view of discontinuous innovations:deploying a service-dominant logic[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8,36(1)

47.argo S L.On a theory of markets and marketing:from positively normative to normatively positive[J].Australasian Marketing Journal,2007,5(1)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范式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逻辑
创新的逻辑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