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兴海牦牛牛皮蝇蛆感染情况调查及驱虫试验效果观察
2014-11-23谢仁卓玛
谢仁卓玛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畜牧兽医站,青海 共和 813300)
牛皮蝇蛆(H.bovis maggot)病是由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昆虫纲(Lnsecta)双翅目(Diptera)狂蝇科(Oestridae)皮蝇属(Hypoderma)的纹皮蝇(H.lineatum)和牛皮蝇(H.bovis)及中华皮蝇(H.sinense)的幼虫(民间俗称“牛蹦虫”)寄生于牛的颈肩部、背部等皮下组织而引起的一种慢性侵袭性外寄生虫病。
牛皮蝇蛆病在欧洲、中亚等一些国家广泛流行,是一种世界性分布流行的外寄生虫病,中国是牛皮蝇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在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流行。它不仅引起患牛消瘦、产奶量下降、幼畜发育不良,而且还能导致皮革质量下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鉴此,为掌握高寒、高海拔地区牦牛牛皮蝇蛆的感染情况,筛选出高效低毒、广谱、无残留的防治药物和制定出有效的防治措施,笔者分别于2012年3-5月、10月份和2013年3-5月初对兴海县部分牧业乡镇自然放牧的牦牛进行了专项抽样调查和药物驱除试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被检牦牛2012年3-5月份随机抽检兴海县河卡镇、中铁、龙藏、温泉乡等4个牧业乡镇的野外放牧牦牛4 880头(表1)。
表1 兴海县牦牛牛皮蝇蛆调查情况统计
试验药物:伊力佳透皮溶液(伊维菌素透皮剂),由北京中农华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11229。
试验牛只:2012年10月份随机选择抽查各乡镇牦牛共5群338头(1岁牛92头,2岁牛124头,3岁以上成年牛122头),供药物驱虫试验。
2 试验方法与步骤
在被检牛的颈、肩、背、臀部皮肤上用手触摸牛皮蝇三期幼虫瘤疱和虫孔并详细统计计数,并对有关调查数据用t检验方法处理后进行差异性对比。
对选择的试验牛登记后进行随机分组,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58头,对照组80头,两组牛在同等条件下进行饲养管理。
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牛用体尺测量估算体重,进行登记、打号,然后试验组牦牛用1%伊维菌素透皮剂按500 μg/kg体重剂量进行泼背给药,对照组牦牛不给药。
2013年3-5月初,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牦牛逐头进行摸背检查,统计皮肤牛皮蝇三期幼虫瘤疱和虫孔,并对有关调查数据用t检验方法处理后进行差异性对比。在被检牛的任何被检部位发现虫体瘤疱和虫孔,即判定为阳性牛。
感染情况:5 846头牦牛中检出阳性牛3 082头,感染率52.72%(5 846/3 082),平均感染强度3.85个,感染范围1~566个(见表2)。
表2 兴海县牦牛牛皮蝇蛆感染情况调查结果统计 (头、%、个)
4 880头成年牛中,检出阳性牛2 410头,阳性率49.39%(4 880/2 410),平均感染强度1.81个;966头幼年牛中,检出阳性牛672头,阳性率69.57%(966/672),平均感染强度11.17个;幼年牛牛皮蝇感染率比成年牛高20.18个百分点,平均感染强度高9.36个(表3)。
试验结果:于2013年3-5月初调查显示,试验组258头牛的虫体减少率99.61%(258/257),对照组80头牛的感染率48.75%(80/39),试验组比对照组感染率下降48.36个百分点,感染强度下降5.59个(表4)。
表3 海县牦牛牛皮蝇蛆感染情况调查结果统计 (头、%、个)
表4 兴海县牦牛牛皮蝇蛆防治试验效果统计 (头、%、个)
3 讨论
这次调查结果表明,青海省海南州兴海县牦牛感染的皮蝇虫种为中华皮蝇、纹皮蝇和牛皮蝇,其中中华皮蝇为优势虫种。兴海县幼年牦牛牛皮蝇的感染率高于成年牦牛的感染率,通过t-检验分析显示,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P<0.05)。
调查显示,该县牦牛牛皮蝇的感染率高,感染范围广,感染强度高,三期幼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严重影响牛体健康,阻碍犊牛的生长发育,降低了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致使生产性能下降,严重制约着养牛业的经济效益。
药物试验数据通过t-检验分析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感染率差异性极为显著(P<0.01)。证明伊力佳透皮溶液(伊维菌素透皮剂)对牛皮蝇蛆病的防治效果显著,而且试验组牛用药后精神、饮食欲、排粪、生长发育、繁殖性能等均无异常。伊维菌素类产品的毒性低、残留期短、环境污染小,今后应大力推广应用。
兴海县的牛皮蝇防治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通过30多年的防治,虽然感染率逐年呈下降趋势,但是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感染率维持在一定水平。因此,今后继续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科普宣传工作,准确掌握驱虫时间,根据病原的生物学特征,坚持每年9月中旬到10月下旬选用伊维菌素进行统一驱虫,以便驱除早期感染的一、二期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