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写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
2014-11-23史为鉴
□史为鉴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写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
□史为鉴
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由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和参考消息报社联合组织策划的“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的系列文章,自今年3月3日在《参考消息》连续刊发以来,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为侵略中国和朝鲜发动的战争。甲午战争从1894年7月末至1895年4月,历时9个月,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日军攻下朝鲜的平壤,在黄海海战中大胜北洋水师,之后又攻下大连、旅顺、威海。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迫使清政府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之后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西方各列强先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而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同时,日本也受到西方列强东侵的威胁,被迫打开国门,面临半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1868年,日本开始实行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国力日渐强盛,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各种矛盾的尖锐,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而甲午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的重要环节。
1894年初,朝鲜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向清政府乞援。日本认为发动战争的时机已至,向清廷表示“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我政府必无他意”,诱使清出兵朝鲜。清政府应朝鲜邀请于6月4日出兵朝鲜,而日本也于6月9日,派先遣队400多人,在驻朝公使大鸟圭介的率领下,以日本有权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进入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其后又在6月12日派兵800人进驻汉城。在日军先遣队出发前,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训令大鸟圭介“得施行认为适当之临机处分”,授权大鸟挑起衅端,找寻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清军到达朝鲜时,东学党起义领导者已经与当局达成和议。为此,6月13日,朝鲜政府电告清廷,请求退兵。李鸿章得报即电令在朝鲜的清军后撤,准备回国。同时电函日本,建议同时撤兵。于是大鸟圭介开始和清廷驻朝大臣袁世凯进行撤兵谈判。日本政府一方面电令大鸟拒绝达成共同撤兵协议,另一方面则在6月15日抛出了“中日两国共同协助朝鲜改革内政”的方案,其目的是一面使自己的军队以“协助朝鲜改革内政”为名赖在朝鲜不走,一面又拖住了驻朝清军,完全是为发动战争而采取的挑衅手段。清政府拒绝了“共同改革朝鲜案”,并强调日本必须撤兵,日本外相于22日向清政府递交了绝交书。此后,日本一方面先后同俄国、英国达成妥协,以解除国际干扰的后顾之忧;一方面不断向朝鲜增兵。驻朝日军很快达到8000余人,比起驻朝清军已占绝对优势。
当时,李鸿章一味寄希望于列强调停,让日本撤兵。然而,美、英、俄只是对日本表示“谴责”而已,并未采取强硬措施,最后都持观望态度,调停宣告失败。7月14日,日本向清政府发出了“第二次绝交书”,不仅拒不撤兵,还反诬中国“有意滋事”,扬言“将来如果发生意外事件,日本政府不负其责”。至此,中日谈判破裂。
日本向清廷发出“第一次绝交书”以后,便着手单独实施改革朝鲜内政的策略。大鸟圭介一方面逼朝鲜否认自己是中国属国,另一方面提出5项27条改革方案,强迫朝鲜限期接受。朝鲜对日本的蛮横十分反感,敷衍日本的要求,并一再督促日本撤军。到7月17日,日朝谈判也宣告破裂。
于是,日本大本营作出开战决定。7月20日,日本编成了以伊东祐亨为司令的联合舰队,随时准备寻衅。同日,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向朝鲜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其“废华约、逐华兵”,要求48小时内答复。朝鲜继续敷衍日本,日本决定出兵控制朝鲜政府,以找到与驻朝清军开战的“委托”。7月23日凌晨,侵朝日军突袭汉城王宫,击溃朝鲜守军,挟持朝鲜国王李熙,解散朝鲜亲华政府,扶植国王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摄政。
日本唆使朝鲜亲日政府废除与清朝所签所有商约,断绝与清政府的关系,并“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1894年7月2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拂晓,日本海军不宣而战,在朝鲜牙山湾外丰岛附近海面突然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丰岛海战成为甲午战争爆发的标志。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浪速”舰用鱼雷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清军七八百人壮烈殉难。偷袭成功更助长了日本扩大战火的野心。29日,日军从汉城南下进攻驻在成欢驿的清军,迫使其退到平壤,至此,朝鲜南部已经无清军据点。1894年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八九月间,日本一方面抓紧向朝鲜增兵,一方面加强对朝鲜的控制,同时在日本国内动员国民捐献资金支援战争。
9月15日明治天皇亲征督战,发动了对平壤的总攻击。战争从拂晓打到下午,双方不分胜负。清军将领左宝贵坚守牡丹台、玄武门,亲自登城指挥部将杀敌,给日军以重大杀伤。随后日军把进攻重点放在北面,经过激烈战斗,摧毁了牡丹台,牡丹台失守后,左宝贵自行开炮,两次中弹,直至壮烈牺牲。日军趁势夺取了玄武门,但仍遭到清军顽强抵抗,始终未能突入城内。当晚,胆小怯弱的清军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在溃逃中,清军遭到伏击,死伤惨重。第二天日军进入平壤。在这场战斗中,日军伤亡约700人,而清军被俘、死伤共2000余人。
9月17日,日本联合舰队根据美国间谍提供的情报,在黄海大东沟附近海面发动了对清北洋舰队的袭击。“致远”号为保护旗舰,迎战日舰“吉野”,虽多处中弹,但在管带邓世昌的率领下,开足马力,冲向“吉野”,欲与敌舰同归于尽,中途被鱼雷击中而沉没,全舰252名官兵,除7人遇救外,全部壮烈牺牲。经过5个多小时激战,傍晚,日舰先退出战场。但北洋舰队的损失比日本舰队要严重得多:被击沉5艘,约9000吨,相当于参战舰只总吨位的1/4,遭重创致残的6艘。日舰没有一艘被击沉,受创4艘,除旗舰“松岛”号外,其他伤势都不太严重。从人员伤亡来看:北洋将士伤亡约1200人,占参战兵力的一半左右;日海军伤亡约300人,不到总数的1/10。日本虽未能全歼北洋舰队,取得主力决战的完全胜利,但经过这场对北洋舰队的沉重打击,基本上控制了黄海、渤海广大水域的制海权。平壤、黄海战役在整个甲午战争中是两次关键性的战争。
日军既控制了整个朝鲜又基本上取得制海权后,按捺不住狂妄野心,决定立即把战火烧向中国大地。北洋舰队在旅顺口短期整修,于10月18日移驻威海卫。10月24日,日军开始分两路侵入中国领土,陷大连、占旅顺。11月21日,日军攻入旅顺之后,进行了持续数日的大屠杀。当年11月28日的《纽约与世界》报道说:日军连续4天,杀害了约6万名非战斗人员,其中有一部分是妇女和儿童,在整个旅顺免遭杀戮的外国人仅36人”。对于日本军队的暴行,当时的《世界》杂志谴责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野兽。如今日本已经摘下了文明的假面具,暴露出了野蛮的真面目。”1895年1月20日,日军在山东半岛荣城湾登陆,2月初,攻占威海卫南北炮台,日本海军和陆军连续对北洋舰队发动攻击。海军提督丁汝昌、陆军总兵刘步蟾等率部抗击,在无援的绝境中,丁汝昌自杀殉国。2月17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在中国东北多处战略要地被日军占领后,清政府多次向日本乞和。日本为了迫使清政府彻底投降,在军事上加强了压力。3月上旬,日军集中兵力猛扑牛庄、营口、田庄台等军事重镇。清政府惊恐万状,急命李鸿章立即前往日本谈判。
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及其随员乘坐德国轮船到达日本马关。第二天就同日本全权代表首相伊藤博文、外相陆奥宗光等开始谈判。3月23日,日军又向澎湖发起进攻,26日占领该地,形成对台湾的直接威胁。4月17日,李鸿章伊藤博文及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包括《讲和条约》十一款,《另约》三款,《议订专条》三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两款。条约的主要内容为:①中国承认朝鲜“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实则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②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③中国“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二万万两;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驻扎,日本轮船得驶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装货;⑤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市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其产品免征一切杂税,享有在内地设栈存货的便利;⑥日本军队暂行占领威海卫,由中国政府每年付占领费库平银五十万两,在未经交清赔款之前日本不撤退占领军。
德、俄、法等西方列强从本国利益出发,认为《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向远东扩张势力的好机会,但日本占据辽东半岛会影响他们在远东的扩张,于是在德国倡导、俄国响应下,拉拢法国,结成德俄法三国联盟,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迫使日本把辽东还给中国。中国支付库平银3000万两作为对日本的酬报。
甲午战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中华民族的屈辱,使中国走向更深重的灾难。大面积割让国土直接导致英法德日俄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纷纷划分势力范围。而美国则打着“利益均沾”的旗号,谋求在中国的更大权益。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跳板。台湾被日本割占,使数百万同胞离开祖国的怀抱,饱受欺凌半个世纪。战争赔款相当于全国3年的财政收入,清政府无力偿还,只能向英法德俄列强贷款,不但要支付高额利息,还要以海关、税收、财政的管理权作抵押,由此国力日趋衰退且大大加快了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然而,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后列强肆无忌惮的侵略,不断激起中国人民觉醒与反抗,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于1921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尤其经过8年抗战,终于取得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
2014年的甲午同1894年的甲午已经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形势大不相同了。但是,日本自安倍晋三上台以来,在复活军国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两千多年前孟子的这句话,说的就是危机意识之重要。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年之际,人们必须牢记国耻,牢记历史教训,百倍警惕,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坚持不懈地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