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皮里的记忆
2014-11-22朱翔宇
朱翔宇
民间玩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工业玩具在我国也就100年左右。
1911年(宣统末年,民国元年),在上海有家名为范永盛的玩具工厂,生产一些口哨、小船、不倒翁玩具。而要说到真正带动市场发展的,就不得不提到上海康元玩具厂了。民国二十三年,上海康元玩具厂向市场推出用发条原理制作的铁皮玩具“跳鸡 跳鸭 跳蛙”。想想铁皮小青蛙,大家小时候几乎都玩过吧?它就是从那个时期开始蹦蹦跳跳的。
上海康元玩具厂的老板名叫项康元,是民国初期的留日海归派。资料显示此人偏矮,比较敦实,其貌不扬,但是做人非常努力,回国后娶了泰兴路张园老板的小女儿。张老板最疼爱的女儿出嫁,当然送了不少嫁妆。这样,项老板就在上海成立了上海康元五彩印花制罐厂。当时大上海流行洋货,化妆品、香烟盒、饼干盒都是用铁皮制作的盒子,多为美日生产。康元制罐厂诞生后,就成为了当时强有力的民族产业,在市场上迅速打开局面。说起康元的LOGO也很有意思,是一只碗旁边加了一双筷子,意思是说: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有饭吃。当时在工厂里实行了最先进的企业化管理制度,有食堂、有澡堂,工人下班后就住在工人宿舍里,生活条件相当不错。在民国二十三年的时候,项老板颇具战略性眼光地在制罐厂内设立了玩具部,就设立在上海静安区武定路957号,利用制铁皮罐子的边角料生产发条玩具,没想到铁皮玩具就此风靡一时,因为是边角料,所以价格低廉,颇受当时儿童的喜欢。
康老板也很爱国,日本侵华的时候,他和大中华橡胶厂的老板一起生产防毒面具,为抗日出了不少力。不幸的是8·13事变后,在长阳路的工厂遭到了日军的飞机轰炸,之后随着淞沪抗战的结束,康元制罐厂跟着国民政府辗转于武汉、重庆,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解放后去了香港。
新中国成立以后,铁皮玩具也以一个崭新的姿态成为了经济命脉的一部分。
1956年,解放后的各地玩具厂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铁皮玩具生产就纳入了国家计划,产量品种有所增加。当时特别重视玩具,还在各地开设了玩具博物馆,并且投入不少人力物力开发研究新品,铁皮玩具品种当时就有上千种。1965年,华运公司在香港举办了中国玩具展览会,其中出现了电动“新闻牌照车”、“母子鸡”和反映中国工业成就的“万吨水压机”、“小熊拍照”等一批玩具新品种,这些玩具也在今后的铁皮玩具历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
可是这样的情况没有持续几年,中国玩具业便遭受到了最大的挫折。“文革”让玩具产业处在了崩溃的边缘,设计人员人人自危,不敢设计新产品,大部分的玩具被戴上了各种“帽子”,比如小熊拍照,就是因为说把记者设计成了熊样,设计者惨遭批斗。玩具厂为了自保纷纷转产,当时玩具厂除了生产毛主席徽章以外,还做一些收音机、集成电路等业务。当时各玩具博物馆的珍贵玩具样品、资料大部分也都遗失殆尽。
随着“文革”宣告结束,玩具厂如同草原复燃,快速发展。由于各种有利条件,中国出口贸易逐年增长,上世纪80年代初期,塑料制品开始普及开来,电动玩具逐渐成为主流,玩具增加了不少科技含量。随着各类动画片的热播,带动了整个玩具市场,玩具厂商也生产出不少与动画相结合的各种玩具周边,比如黑猫警长玩具,也在国内轰动一时。
科技永远在进步,对玩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铁皮玩具的工艺已经跟不上玩具的发展速度。当时已经开始实施玩具安全质量规范,铁皮玩具对儿童确实容易造成伤害,所以更多的塑料玩具得到了发展。随着外资公司不断在华发展,国内厂商压力增大,原有的市场不断被压缩再压缩。1985年,美国《变形金刚》在华免费播放,各地商场的变形金刚玩具销售火爆,铁皮玩具大量从商场的柜台撤除。从此后,孩子们彻底丧失了对铁皮玩具的热情,铁皮玩具逐步退出市场。1998年,康元玩具厂仓库中最后一批玩具被处理后,我们熟悉的“康元”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