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典籍翻译中词汇层面的显化

2014-11-22周金龙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10期

摘 要:近年来,国内掀起了国学热现象,典籍英译的进程也随之加速。在典籍英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要管窥中西文化之迥异,在解释和复原古文作者原意上,也要点染更多笔墨,才能使目的语读者知晓原文之意。典籍中,词汇的意义往往需要进一步的解释,添加必要的内容解释隐含信息。这样的增添和明晰是翻译所特有的现象,通常被称为翻译的“显化”。以格言体典籍《菜根谭》为研究材料,基于显化理论,研究典籍英译中词汇层面的显化特征。

关键词:《菜根谭》 显化 典籍翻译

引 言

在翻译的百科辞典里面,英国翻译家Mona Baker 最早提出了“翻译普遍性”(translational universals),所谓翻译普遍性,是指在译文而非原文中展现出来的典型特征,这种特征不是特有语言系统相互影响的结果。显化是法国学者Vinary 和Dardanelle在1958年提出的,因受当时视野格局所限,显化只被认为是一种形式上的技巧。柰达先生认为显化是一种翻译的添加,差不多每个重组的原语表达都会有词汇的添加。

在英译的过程中,首先译者将典籍从文言文翻译到汉语白话文,之后再按照现代汉语的理解翻译成英语。典籍英译的过程中,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的两次转换,典籍的译文和原文的长度必然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一次转换都会增加译文版本的长度。显化在中国典籍英译中的体现是相当明显的。典籍翻译一直是中国文化对外宣传和扩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早在晚清,西方汉学家里雅各就翻译了中国典籍,其名为《中国典籍》,包含四书五经,如此可见中华典籍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本文以明朝的《菜根谭》的两个译本为例,着重将词汇显化放在典籍翻译的大视野里进行分析和阐述,唯望以此文章来抛砖引玉,引发更多对典籍英译的思考与讨论。

一、词汇层面的显化翻译

首先,因为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尤其是在古籍中,常常遇到成语和典故,译者要将原文中隐含的信息完全添加到译文中,词汇层面的加添在译文中的体现显露无遗。翻译实践中,显化在词汇层面的表现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的体现:

(一)词汇扩张

众所周知,汉语白话文,在用词上,要比文言文更加冗余。洪应明所写的《菜根谭》更是以词汇的简练著称。原文当中包含深刻的人生道理,若不加适当的解释,目的语读者肯定如同坠在五里雾中,不解其中滋味。

例1.饱谙世味,一任覆雨翻云,总懒开眼。

今译:饱经了世态的风雨炎凉,对酸甜苦辣都没有兴趣;一任人情世态反复无常,都懒得睁眼去观看是非。

怀特:A person who has tasted to the full all the flavors of the world does not feel like opening his eyes to find out what tricks others are up to.(怀特,2003:306)

蒋坚松:One who has experienced fully joys and sorrows of the world,though human feelings may keep shifting like clouds, will not even trouble to open eyes.(蒋坚松,2001:261)

饱谙世味,文言中只是四字成语,而英语版本,译者至少要十个词和一个从句,才能将意思讲清楚。定语从句的扩展也是显化的一个明证。目的语读者完全依靠译者对于原文的理解,译者的理解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就变得尤为重要。“世味”,蒋坚松先生利用更加具体的翻译策略,让译文更加容易被译文读者所理解,而怀特先生却用相对直译的方法,同样保持了译文原来的风姿。这样看来,词汇,作为最基本的语言单位,也是理解和表达的第一步。译者正确理解字词,为句法层面和文化意象的传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例2.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力索。

蒋坚松:Little strokes fell great oaks,and constant dripping wears the stone;those who seek the Tao should exert themselves. (蒋坚松,2001:198)

在《菜根谭》中,作者所广泛使用的习语也是译者要克服的障碍之一,尤其是包含了文化因素后,译者要无障碍地表达汉语里面的意象,就更是难上加难。蒋先生另辟蹊径,以英语习语来处理汉语成语,归化的翻译策略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而译文的前半句也损失了中国成语中关于绳、锯和木的文化意象。得失相抵,对于读者来讲,总的来说,译文是更加易于理解了。

(二)意义具体化

词汇修饰上的具体化,可以具体地表达词汇所包含的意思和文化视角的含义。有一些词语,西方没有对等物。

例3.欹器以满覆,扑满以空全。

怀特:The qi vessel tips over when it is filled with water.The Puman moneybox stay whole only so as to it is not filled up with money.

蒋坚松:The lopsided vessel leans over when it is full;the piggy bank remains intact when it is empty.(蒋坚松,2001:208)

欹器,是古人案头的一个摆件,当其装满水或空的时候就会倾倒,而当只装一半水的时候,欹器才能稳稳地立在桌子上,古人用此物来提醒自己,不要自满。蒋先生的译本简要解释了这个器具的形状,给予接受语读者直观的异域的感受。与此对应的是怀特的译本,直接将欹器的(Qi)和扑满两个词完全音译在句子中,给读者更加真切的感受。欹器,两个字的具体化就凸出了显化在翻译中的指导作用,因为在西方没有对等物的情况下,译者可以采取的策略有两种,传音或传意。而怀特的译本是和蔡志忠先生的漫画印在一起,想必接受语读者可以在漫画和音译的共同作用下,知晓欹器的真意;相对的是蒋的译本是用了解释性的翻译,给读者的理解提供了便利,照顾读者的阅读过程,在意义的角度给读者日常生活能看到的东西,生动而具体。endprint

(三)描述性替换

奈达曾指出,替代性的描述通常在词汇方面增加一些词,来进一步解释原文的意思和功能。尤其在典籍翻译中,译者要不遗余力地将文言文解释成译文,弊端也同样显著,这些替代性描述本身会将译文变得冗余。

例4:霁日青天,倏变为迅雷震电;疾风怒雨,倏转为朗月晴空。

怀特:A clear,rainless sky can suddenly change into one dominated by thunder and lightning.A sky full of blustery wind and pelting rain can suddenly change into a scene of charming moonlight.(怀特,2003:124)

蒋坚松:A bright sunny day may suddenly change into thunder and lightning;stormy weather may abruptly turn into a clear sky with a bright moon.(蒋坚松, 2001:152)

这两个版本都用了两个,甚至三个形容词或副词来描述天气的变化和状态。替代词的冗余给两位译者都带来一定的难度。原文中的“霁”“青”作为同义词的表达在中文中是很寻常的事情,译者在变通过程中能够替换的东西并不多,更是在“变为”这一主要动词翻译的选择上是有一致性的,而纵观两个译本,蒋先生的译本在动词的选择上更加富于变化,而怀特先生的译本则在句式、分词和主被动上的变化多于蒋先生的译本。

(四)明喻的明晰化

作者洪应明常常用明喻,将抽象的图景变得具体而易于读者理解。与暗喻不同,明喻不管在古汉语,还是现代汉语中,都少不了“如”“似”“像”等词语。译者要将明喻理解、消化,然后传递信息,转换成英文。而在理解和传递中,错误和误解却是常常出现的。

例5:心旷则万钟如瓦罐,心隘则一发似车轮。

怀特:To a person with a magnanimous heart,a lucrative salary is worth no more than a heap of broken crockery.But to a narrow-minded person,something as petty as a hair seems to be as big as a cartwheel.(怀特,2003:340)

蒋坚松:To the broad-minded,a salary of ten thousand zhong bushels of grain are as trifling and worthless as an earthen jar;to the narrow-minded,a single hair is as big and important as a wheel.(蒋坚松,2001:273)

在上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比较的是两种人,心胸宽广者和心胸狭隘者。“as…as”结构是屡次使用的,在怀特先生的译文中,瓦罐一词前的形容词是“broken”,瓦罐者,器物也,而破罐则是无用之物。原句中的“瓦罐”却不该是打破的。误译,虽不可避免,而对于母语非中国的译者而言,这样的误翻是可以理解的,而母语译者对于这样的情况,加倍谨慎也是应该的。另外,在“钟”这个量词的解读上,母语译者优势明显,不仅给出“万钟”是财富的含义也将粮食的意象传达给译文读者,在这一点上,怀特的译本的欠缺比较明显,因为粮食的明喻在译文中的明晰化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必须的。

二、译者的选择

毋需多言,显化在典籍英译的实践当中是十分明显的。译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方式处理显化;有的译者用接近直译的方式来解读典籍,因为直译的解读更加贴近原作的真实表达。也有的译者用意译的方式来诠释经典,因为意译的诠释更好地使读者去理解典籍里面的隐含的意义;更有创新者,如怀特先生和蔡志忠先生合作,蔡先生的国学漫画的通俗化,既延续了漫画的诙谐幽默,又经典白话化地解读国学。怀特将自己的翻译与国学漫画相结合,虽译文本身在完整和严谨方面稍有欠缺,而笔者认为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沟通和传播信息,漫画版所传递的就是最朴素最直接的典籍信息;从显化的角度来看,漫画版的是显化程度最低的,在自建的语料库中,怀特的译本用字最少,最为简短。从信息传递的角度去看,甚至能发现很多信息缺失的地方,而更应当看到的是译者选择用蔡志忠漫画为蓝本,将国学典籍用通俗化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突破和创新。

虽然在诠释文本、理解原文意义上,译者占有主动的地位,但是译者也要权衡读者群体的利益,考量典籍的翻译能否被读者所接受,能否传达典籍原本传达的信息。因此,它的目标读者应是不懂汉语的英语读者,但也不排除相当一部分双语背景的读者,后者阅读典籍的目的则可能是学习英语及学习中国典籍词汇的英文表达法,以提高自身的跨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于读者人群的英语层次差异及文化上的差异,译者在翻译典籍时可能需要给很多中国所特有的物件和风俗习惯加以注释。总之,译者的决策必须考虑到读者的接受,只有这样才可能是成功的翻译,毕竟“质量好不好,消费者说了算”。

三、小结

在典籍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在词汇层面所运用的显化策略是显而易见的。词汇的扩张、意义的具体化、描述性替换以及明喻的明晰化都给显化一定发挥其特性的空间,从而证明在典籍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为了阐述和描述清楚典籍中的意味,在具体的词汇的使用上是加添更加明显的限定和解释的词汇、短语和句子的。

(基金项目:本文由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2013年度院级科研立项项目资助,项目名称为《菜根谭》英译显化研究,项目号为2013yjyb18。)

参考文献:

[1]蔡志忠,Brian Bruya译.菜根谭[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6.

[2]郭著章.读《菜根谭》及其两种英译本[J].北京: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2): 48-51.

[3]洪应,保罗·怀特英译,姜汉忠今译.Tending the Roots of Wisdom[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4]洪应明,蒋坚松译,胡如虹今译.菜根谭:英汉对照文白对照[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5]贺显斌.英汉翻译过程中的明晰化现象[J].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63-66.

[6]蒋坚松.古籍翻译中的理解的若干问题[J].北京: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1): 40-43.

[7]蒋坚松.古籍翻译中的表达的若干问题[J].北京: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47-50.

[8]柯飞.翻译中的隐和显[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4):303-307.

[9]刘彦仕.翻译过程中的外显化现象分析[J].达州: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4-69.

[10]刘泽权,侯羽.国内外显化研究现状概述[J].北京:中国翻译,2008,(5):55-58.

(周金龙 广西南宁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530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