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渗透科学史教育的研究
2014-11-22叶凡
摘 要:科学史体现了人类逐步对科学世界的探索,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和本质现象,增进学生对科学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的理解和应用。教师应该结合教材整理课外资源,引导学生阅读科学书籍,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渗透科学史教育。
关键词:科学教育;科学史;科学素养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科学史体现着科学文化的丰富内涵,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有很大的教育价值。本文将以科学史作为基本,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的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和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一、在渗透科学史中,领略人文精神
以兴趣作为引导,让学生在科学的历史长廊中寻找科学答
案,领略科学和人文精神。比如,在讲到《谁选择了他们》一课时,我以大自然的食物链和淘汰法则引起学生的兴趣:宏观的表象下面因为微小的联系而密不可分,生物的多样性和进化改变正是由于要适应生存环境和优胜劣汰。1858年达尔文和华莱士发表进化论演说,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生物进化的动力是自然选择,但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生物界的认可,认为其违反了遗传学。直到20世纪20~30年代在后人的研究中,结合孟德尔定律形成了现代综合进化论,解释了看似矛盾的两种观点,并重新肯定了自然选择的重要性。用科学史让学生领略科学史实,能促使他们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激励人们发展自身的人文内涵,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境界。
二、在渗透科学史中,培养创新能力
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科学教师应有意识地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增强创新意识。如,在讲到《物质的变化》一课时,我先做了一些实验,比如在碘酒中加入淀粉会使溶液颜色变蓝;白糖在加热过程中会逐渐变色,并且由无味变为焦糊味等既含有物理变化又含有化学变化的启发性实验,让大家在脑海常识和新知识的碰撞中引发
共鸣和学习的兴趣。在“大发现”的课后作业中,学生果然开动脑筋,通过学习和查资料解释了铁为什么会生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为什么就会产生气泡、酒精为什么可以洗掉衣服上的油渍等等科学问题,自主发现和创新能力大大提高。在渗透科学史实中,应采取非单一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真实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护个性,尊重学生的眼光,欣赏其独到新颖的呈现,并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在科学史渗透中,领略科研方法
小学生由于经验积累和知识层面的限制,不能进行独自的研究,然而为了培育未来的科学家,教师应该让学生从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接触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幼小的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如,在《宇宙》一课中,我以故事的形式为学生展开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只凭感官认知承认“天圆地方说”,这是人们认知不足的一大误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以实际行动探索太空,1957年,前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让全世界一片哗然,为人们重新认识天地、认识宇宙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1998年,美国“月球勘测者”通过光谱仪探测氢原子发现月球上存在水等等。在本课的导入过程中,選取科学史上的关键发现和发明,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重温科学家当时的想法,体验了科学家在做科学研究中的想法和方法,展现了科学史的特有魅力,在推进科学和人类发展的进步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史是一门融合历史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综合学科。由于科学史其内容的特点及它所具有丰富教育因素,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能发挥出独特的功能。科学史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方法学习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利.论小学科学课程中渗透科学史教育的价值和方法[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4(12).
[2]王勇.渗透科学史教育提高学生科学素养[J].现代经济信息,2010(01).
作者简介:叶凡,女,1988年3月出生,本科,就职学校:浙江省瑞安市马屿镇第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