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五年我国文章标记效应研究综述
2014-11-22张晓慧
张晓慧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文章标记效应是文章阅读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它是指文章标记对文章阅读加工过程和文章信息的保持与回忆的促进效应。[1]我国文章标记效应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笔者在CNKI上以“文章标记”为篇名进行搜索,发现近十五年相关期刊论文共33篇;以“文章标记效应”为篇名进行精确搜索,发现硕士论文4篇,心理学类期刊文章12篇,语言文学类期刊文章4篇,普通教育类期刊文章3篇。相对于国外来说,文章标记效应研究成果数量不是很多,但研究内容较为丰富。目前远程教育领域广泛聚焦数字时代的文本阅读,因此对阅读有促进作用的文章标记又被提上了研究日程。本文旨在对近十五年我国文章标记效应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促进其发展并将研究成果融入到网络环境的阅读实践领域。
一、近十五年我国文章标记效应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文章标记的概念界定与分类
我国研究者对文章标记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对文章标记概念的界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定论。研究者普遍认同何先友、莫雷对于文章标记的界定,即文章标记是在文章的不同位置出现的、本身不给文章带来任何新内容但能引起读者注意并强调文章结构或某一具体内容的词、短语或特殊符号。[2]田学红和张亚飞从功能、形式和目的三个方面来界定文章标记:引起读者注意,把注意的中心引到某处,使该处内容被选择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本身是为内容服务的,并不能额外增加文章表达的信息和内容,仅是一种能突出文章内容或者结构的形式;促进读者的理解是运用文章标记最主要的目的。[3]在文章标记的分类上,研究者也比较认同何先友、莫雷的分类方式,即宏观标记和微观标记。前者用来强调文章的结构形式,如文章题目、标题、文章总论和摘要等;后者用来强调某一具体内容,如粗体、下划线、颜色变化等。[4]也有按文章标记功能分类的,如田学红、张亚飞将其分为引起读者注意的标记、突出或强调文章结构的标记以及减轻读者记忆负荷的标记。上述概念与分类表述虽然不同,但是总体来说大同小异。总之,文章标记既能突出文章的结构和重要内容,又不会给文章带来任何新内容。
(二)文章标记的作用
研究者普遍认为文章标记有利于读者对阅读的理解和信息的保持。黄丽英指出文章标记具有三个引导作用,即在引导注意方面的作用,对组织知识加工过程的引导作用,在整合知识加工过程的引导作用。[5]白学军认为文章标记对阅读过程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提高对文章内容的回忆总量和提高解决阅读问题的质量。[6]张百千等人结合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总结出文章标记的五个作用:一是有利于阅读者对全篇文章的结构进行梳理,从而使阅读的思路变得更加清晰;二是帮助预测英语篇章的语义;三是帮助学生猜测一些生词的含义;四是凸显连贯性;五是帮助理解语篇中的深层次含义。[7]在文章中是否有使用文章标记的必要,主要看它能否促进读者的理解。田学红明确指出,如果文章标记没有实现这个功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8]
(三)文章微观标记效应
文章微观标记是强调某一具体内容的标记,形式有字体加粗、添加下划线、部分内容颜色变化等。姜彩虹以中学生为被试,以寓言故事为阅读材料所设计的实验证明文章微观标记对阅读优生的影响小于阅读差生。实验还证明对阅读优生而言,绿色透明色覆盖是一种有效的标记;对阅读差生而言,下划线和绿色透明色覆盖两种微观标记对寓言的组织连贯都有影响,但对寓言理解的概括能力没有显著影响。[9]黄丽英以实验考察在网页阅读文本中三种常见的微观标记(加粗、下划线和加红色)对被试的影响程度。她采取眼动实验的形式,结果显示被试在阅读三种不同微观标记的文章时,在注视时间、注视次数及回忆成绩上没有出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这说明三种不同的微观标记并没有对被试的注意力及回忆成绩带来不同的影响。但她认为标记的主效应是显著的,因为通过比较标记区和未标记区的信息回忆成绩,发现标记区的信息回忆成绩显著高于未标记区信息回忆成绩。[10]
(四)文章宏观标记效应
1.文章特性与宏观标记。此类研究主要从文章的不同特性出发,探讨宏观标记对文章信息的理解和保持的影响,目前对这部分的研究都还停留在纸笔状态。周殿军认为文章宏观标记对英语语篇信息理解和保持效应显著。他的实验结果表明当文章难度较大时,文章标记宏观效应显著;当文章相对容易时,文章标记宏观效应则不显著。结论是文章宏观标记与文章难度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11]闫国利等人以高职生为实验群体,探讨文章宏观标记对阅读英语长、短文章的影响,发现文章标记对英语短文章主题信息的促进作用小于对英语长文章主题信息保持的促进作用。[12]何先友等人将文章主题的论述长度对主题信息和从属信息的保持效果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认为在文章阅读过程中,文章标记效应受到文章主题论述长度的影响,在无宏观标记条件下,论述长的文章主题的记忆效应显著优于论述短的文章主题;在有宏观标记条件下,文章主题论述长短对主题的通达无显著影响;此时扩散效应在短主题从属信息的保持方面效果显著。[13]
2.认知方式与宏观标记。此类研究主要探讨文章宏观标记与阅读者的认知方式之间的交互作用。一般先通过测试确定被试的认知方式,然后再进行阅读实验。在以初中生为被试,进行不同认知方式与文章标记效应交互作用研究的实验中,何先友等人认为,读者的认知方式与文章宏观标记之间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具体表现在无宏观标记条件下,场独立被试的阅读成绩显著优于场依存被试,在有文章宏观标记条件下,场独立被试的阅读成绩与场依存被试之间无显著差异。[14]张得香以初中二年级学生为被试,做了不同认知方式对文章标记效应影响的实验,其实验与何先友等人研究结论相同。[15]宋广文的观点恰恰相反,认为在有宏观标记的说明文的学习中,场依存被试的学习效果不如场独立被试,并且在无宏观标记的说明文的学习中,场独立与场依存被试之间差异不明显。[16]黄丽英不认同上述观点,并也做了类似的实验,结论如下:不同认知方式的被试在文章阅读过程中受文章宏观标记的影响是有差别的,场依存被试受益于文章宏观标记的程度要大于场独立被试。[17]
3.阅读水平与宏观标记。此类研究主要探讨文章阅读过程中读者的阅读水平对文章标记效应的影响。何先友通过实验指出,不同阅读水平的读者在文章阅读过程中对于信息的保持都会受到文章宏观标记的影响,只是影响程度不同,阅读水平高受到的促进作用小,阅读水平低受到的促进作用则大。[18]同时他还认为在一篇文章中,对于主题熟悉与否也对文章标记效应有很大的影响。对于不熟悉文章的读者其促进效果非常明显,但对于熟悉文章的读者来说,文章标记对信息保持无明显的促进效应。张玲的实验发现标记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标记处理与阅读水平之间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她认为在对文章信息的回忆成绩方面,被试受文章标记的影响是比较小的,同时被试的回忆成绩之所以有差异是受到阅读理解水平的影响。[19]邓玉梅通过说明文阅读的理解与信息保持角度的测量,发现宏观标记对阅读水平高、低者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与何先友的结论相反的是,相对于阅读水平高者来说阅读水平低者从文章标记中受益更大。[20]
4.阅读条件与宏观标记。此类研究主要探讨正常与快速阅读条件下宏观标记对文章主题理解和文章信息保持的影响。何先友的实验表明,当文章中出现宏观标记时,无论在哪种阅读条件下,被试对文章主题信息的理解和保持是没有差异的;但当文中未出现宏观标记时,正常阅读条件下的被试在主题信息理解与保持方面明显优于快速阅读条件下的被试。这一对比得出文章宏观标记对两种阅读条件下的被试的阅读效果都有明显的促进。[21]邓玉梅等人用实验考察在正常阅读与快速阅读条件下标题及小标题对大学生说明文阅读理解与信息保持的作用。结果表明,不论是正常阅读还是快速阅读,有文章宏观标记时被试的阅读成绩均高于无宏观标记条件下被试的阅读成绩,这也证实了宏观标记的呈现能明显促进读者的信息理解。[22]
二、近十五年我国文章标记效应研究存在的不足
综上所述,我国文章标记效应研究总体上取得了一定成绩。第一,虽然起步较晚,没有相关专著对其进行专门论述,但是涌现出一系列期刊论文,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文章标记效应研究的发展。第二,何先友和莫雷最早对文章标记进行界定,概念描述清晰简洁,分类明确易把握,成为我国研究者进行研究的重要依据,也是区别于国外研究的特有描述方式。第三,强调了文章标记效应研究的重要性,其研究不仅在阅读心理学领域广受关注,而且在教育技术学领域也逐步展开。在取得成绩的同时,研究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不足之处。
(一)研究从纸笔状态向数字环境过渡缓慢
总体来说,文章标记效应的研究成果数量不是很多。由图1可以看出,2004年-2006年与2007年-2009年发表的文章数目相对较多,分别是8篇和11篇,其他年份均在5篇左右,由此可知早期学术界对文章标记效应的研究成果较少,至2004年后研究成果逐渐增加,在2007年后达到一定高峰,可见此时对文章标记效应的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图1 1998年-2012年公开发表的“文章标记效应”相关文章数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媒介的网络学习已经成为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目前,远程教育领域广泛聚焦数字时代的文本阅读,但基于网络阅读环境下的文章标记效应研究相对较少。在相关的实证研究中,大部分实验都是在纸笔状态下进行的,个别实验采用眼动仪器进行,以网页或读屏形式进行的更少。已有研究者认识到在网络环境下,对阅读有促进作用的文章标记效应应被提上研究日程,2010年后出现了关于网络阅读的文章标记效应的相关实验研究,但是数量不多。总体来说,研究从纸笔状态向数字环境的过渡缓慢。
(二)实证研究结果孤立
文章标记效应的研究不多,并且结论相对比较孤立,甚至出现一些对立的结论。从上述对文章标记效应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文章微观标记还是宏观标记,研究结果差异较大。最为费解的是对于阅读水平与宏观标记之间关系的研究,出现了有代表性的三种观点:阅读水平低者受益大、阅读水平高者受益大、高低水平被试间无显著差异。实证研究的结论之所以相差很大,原因有很多:一是实施的环境不同。有些是纸笔测验,有些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二是被试不同。各个年龄阶段如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都是不同实验的被试。三是材料题材不同。科学说明文居多,其次是以英语为主的第二语言阅读材料以及一些寓言故事。四是实验目的不同。从测试的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有些侧重阅读的理解、概括、推理,有些侧重对材料信息的记忆。五是实验控制条件不同。有些实验严格控制阅读时间,并做快速阅读与正常阅读条件的对比;有些实验则是在正常阅读时间下进行的。总之,不同的实验条件会产生不同的实验结果,因此出现对立的结论是可以理解的,只是加重了文章标记效应的神秘色彩。
(三)产生机制研究不足
国外研究者对文章标记如何影响读者文章阅读加工,如何促进文章理解与信息保持进行过研究,曾形成两种一直争议至今的假设,第一种称为策略转换假设,第二种称为共同策略假设。前者认为读者对文章加工策略的选择受到了文章标记的影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策略;后者认为文章标记对阅读理解的影响是由于文章主题结构信息的可通达性差异,从而影响信息的提取。尽管这两种假设目前还有争议,但是已经成为众研究者实验设计的出发点以及验证的对象。从现有的文献来看,我国研究者普遍关心文章标记效应的作用以及表现,对于文章标记效应产生机制的研究较少。也有研究者提到某一假设,但只是引用这一假设解释实验结果,因此对文章标记效应产生机制的研究不够深入和系统。国外对于产生机制的研究已经上升到认知科学和脑科学层面,而我国研究者在引入最新成果方面还没有突破,这也是修正和完善文章标记效应产生机制的当务之急。
(四)偏重阅读心理研究
文章标记效应属于文章阅读心理学的领域,因此吸引了众多心理学研究者的目光。当人们广泛关注文章标记效应是如何影响阅读时,无形中忽视了怎样设计与应用文章标记。可能是由于研究领域、研究者特性或研究方法等原因,很多研究成果都暴露了这一问题,即无论是纸质状态还是网络环境,都没有明确对于文章标记使用策略的描述。在纸质状态下,由于印刷或呈现等方面的局限性,致使文章标记使用策略方面的研究意义没有彰显,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却不同,因为网络能带给我们无限的可能。网络环境下的阅读使纸质阅读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成为传统阅读的最好补充。研究如何应用文章标记在海量的网络文本中快速定位所需要的信息,提高阅读效率,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果是单纯的识记知识,怎样设计文章微观标记或宏观标记;如果是要提炼文章的主题信息,怎样处理文章标记;如果仅是浏览信息,什么样的标记更能吸引读者等,这都是设计和应用文章标记时需要考虑的问题。由于网络阅读文章标记研究刚刚起步,还未曾涉及到这部分内容。
三、改进建议
对于文章标记效应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研究结论和视角方面都不乏商榷之处,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拓宽研究视角
人们的阅读活动逐步转向网络,对于可以划为阅读领域的文章标记效应研究也应当随之转变视角。在网络环境下作出定性研究是深化文章标记效应研究的前提。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文章标记概念的表述是基于纸质状态的,当我们将视角扩展到网络环境时,需要一些网络属性的词语丰富文章标记这一概念。网络环境下的文章标记在形式上将有所突破,声音就是其中之一,这将颠覆已有文献中对文章标记的界定。随着对网络环境下文章标记研究的深入,文章标记的概念、种类和性质将会发生改变。转变研究视角并明确把握文章标记的性质和类型之后,才能开展系统的科学研究。例如,网络环境下以网页为代表,屏幕文本的微观标记、宏观标记与在纸笔状态的效应是否会有不同;两种不同的阅读环境下,标记的作用是否有了变化,这些还没有研究者做过系统的研究比较,也将是未来研究的方向。尽管对于纸笔状态下文章标记效应的研究还不足以用成熟这一词来描述,但还是为网络环境下文章标记效应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研究思路。同时,我们将视角转向网络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纸笔状态这一文章标记效应产生的介质。
(二)规范实验研究
从一些实验结论可以看出,文章标记效应和很多因素都有不同程度的交互作用,但实验结论差异也是很大的,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实验条件的控制。举例来说,很多实验都证实了文章宏观标记与读者的认知方式有交互作用,但由于认知方式的测量本身有很大的主观性,不同的测量量表又有不同的偏重,加之实验本身的条件控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因此就产生了场独立被试与场依存被试与文章标记之间关系不同的结论。如前所述,对阅读水平的划分结果直接关系到实验的结论,阅读水平的高低并不能代表理解水平的高低,同时读者对阅读材料的熟悉程度、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都会影响实验结果。何先友考虑到了对文章熟悉与否这一变量,就使得他的结论更有说服力。在实际的阅读中,的确有很多因素是不可控的,但在实验条件下,研究者要慎重地控制实验条件,规范实验过程,提高实验信度。只有这样,文章标记效应的实验研究才有意义。
(三)加强产生机制研究
我国现有的研究结果基本上都证实了文章标记对阅读的促进效应,今后的研究应当更加注重对文章标记效应产生机制的探索。笔者认为上述研究之所以产生很多不一致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研究者对文章标记效应产生机制的理解不清造成的,因此继续探索文章标记效应的产生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众多研究者的实验数据在不同程度上支持了策略转换假设和共同策略假设,但是从何先友等研究者的研究实验来看,我国研究者更偏向于策略转换假设,其实对于产生机制的研究不必拘泥于这两个假设。早在研究文章标记效应之初,何先友和莫雷就认为无论是策略转换假设还是共同策略假设,都不能有效地解释文章标记效应产生的机制。今后研究的方向和趋势是对以往研究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一个更加有说服力的假设来推动文章标记效应研究的发展。[23]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对于文章标记效应产生机制方面的研究突破甚微,因此需要加强机制研究,寻求新的突破点。
(四)创新应用研究
目前,对于文章标记效应的研究已经进入读屏时代,排除心理学家对人类是如何阅读这类问题的继续探讨,网络环境下的文章标记效应研究对屏幕阅读的设计以及阅读软件的开发都有积极的指导作用。简而言之,今后的研究应当注重文章标记的适用性,网络环境下阅读的目的是什么,怎样设计文章标记,什么样的标记更能吸引读者等。如上所述,与纸笔状态下的阅读一样,网络环境下的文章标记与文章的特性、阅读的条件以及读者的认知方式、阅读水平都有关系。但是,对于文章标记效应的研究,我们不能把纸笔状态下的研究结果搬过来用于网络阅读的设计,而是要首先考虑网络这一因素,结合读者的认知方式、阅读条件,创造性地设计与使用文章标记。当文章标记真正用到网页界面设计、网络内容呈现时,并促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水平的读者的信息理解与保持时,才能真正实现它的价值。
[1][2]何先友,莫 雷.国外文章标记效应研究综述[J].心理学动态,2000(3):36-42.
[3][4][8]田学红,张亚飞.国内外文章标记效应研究综述[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0-84.
[5][10][17]黄丽英.网络阅读的文章标记效应的实验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0:2,27,40.
[6]白学军,周源源,李 莉.训练和文章标记对文章内容保持影响的实验[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68-71.
[7]张百千,曾隆梅.大学英语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文章标记效应浅见[J].海外英语,2013(1):69-70.
[9]姜彩虹.阅读水平、文章范式和标记对寓言理解的影响 [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12.
[11]周殿军.文章标记对英语语篇信息理解与保持的影响[J].长春大学学报,2009(9):97-100.
[12]曾新荣等.英语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文章标记效应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9(1):32-36.
[13]何先友,莫 雷,张金桥.文章主题论述长度对文章标记效应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1(1):32-34.
[14]何先友.不同认知方式与标记利用意向对文章标记效应的影响[J].心理学探新,2000(1):47-51.
[15]张得香.认知方式、文章标记与任务导向对阅读策略的影响[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17.
[16]宋广文,李寿欣,王新波.学生认知方式影响文章阅读理解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2):31-34.
[18]何先友.不同阅读水平与文章熟悉程度条件下文章标记效应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3):595-597.
[19]张 玲.文章标记与阅读水平对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8:21.
[20][22]邓玉梅,周 榕.标题对EFL学习者英语说明文阅读理解与信息保持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26-130.
[21]何先友.快速与正常阅读条件下文章标记对高中生阅读信息保持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59-62.
[23]何先友,莫 雷.文章标记效应研究述评[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2):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