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创新类比源的选择

2014-11-22汤建民

科学与管理 2014年5期
关键词:类比思维

摘要: 类比方法是实现学术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从如何选好学术创新类比源的角度,通过梳理、归纳、提升、拓展、深化,本着从无数学术创新“思想的过程”中结晶出学术创新“过程的思想”的目的,概括出了六种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类比模式,以期为学术创新提供方法论上的支持。

关键词:学术创新;类比思维;类比源的选择

中图分类号:C03;G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4.05.005

类比思维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适用范围广,灵活性大,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启发性和创新性,因此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类比思维,按其呈现的方式、形态、深度的不同,在实践中,又可以分为比较、吸收、模仿、引进、移植、借用、转移、渗透、仿生、综合等多种情况。对于学术创新来说,类比思维的重要性在于,它主要是一种按图索骥式的思维,它可以帮助你脱离日常思维的轨道而进入一种新的思维轨道,即帮助你进行一次探新式的思维之旅,从而可以使你在原有的学科或理论视野基础上增加另外一种学科或理论视野,进而帮助你产生一种新的学思空间。不少学者都有这样的体会:有了类比,就好比让自己的学术思维有了依靠,它或提供你地图,或提供你刀尺,或提供你望远镜、显微镜,从而可以使自己的研究对象在某种已巩固、奠定、决定的框架下,呈现出它平时不易呈现出来的一面。在有的情况下,它甚至还可使你看到两个学科或两种理论之间的新的联系,并达到两个学科或两种理论之间的相互解释,以至通过共振实现完美的学科或理论会聚,从而让你感受到一种登高望远、秋察分毫、披襟当风、日极万里,一种偶然间吃到禁果般的享受。事实上,类比确实为学术创新展示了一条认识新知的道路,通过类比,我们可以创造性地扩展认知,“以旧知新”、“以少总多”、“见微知著”、“触类旁通”。

近现代众多学科和理论的发展历史不仅证明了通过类比来实现学术创新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和途径,而且本身也已为我们如何进行学术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本文拟从如何选好学术创新类比源的角度,通过梳理、归纳、提升、拓展、深化,本着从无数学术创新“思想的过程”中结晶出学术创新“过程的思想”的目的,概括出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几种类比源,以期为学术创新提供方法论上的支持。

1 高度熟悉的学科或理论

类比涉及到三个要素,分别是类比源、类比泉和类比知识单元[1]。很显然,要进行类比,就必须先熟悉类比源,不然就无法类比。这个特点事实上也就决定了我们的所有类比,都是源于先前对某个事物的认识。斯宾诺莎认为:“我们之所以认识和确信未知的事物,只是借助于认识和确信在可靠性和认识方面先于这未知事物的其他事物” [2]。对于学术创新来说, 这个“先前认识的某个事物” 往往就是一个学者原先熟悉的某个学科或某种理论。而且,越是高度熟悉的学科或理论,也往往会成为他以后考虑其他学科或理论时的类比源,越是他可以准确地使用的类比源。因为,一个学者越对某个学科或理论熟悉,就对这方面的信息贮存得越多,也就越形成了一种势能,所以,一旦需要时就可能会喷射而出,一泻千里。事实上,这种模式也可以说是其他所有模式的基础。笔者认为,“长期观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联想,妙手偶得之,一挥而就”就是描写这种情况的。在科技界,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可以举中科院院士、著名材料科学家肖纪美教授为例,肖教授长期从事材料学研究,但到晚年却特别重视类比方法的应用,他曾做诗一首:“支离破碎曾满意,壮年反复审纠纷。继续深入疑无路,类比交叉又一村。” [3]高度肯定了类比方法的作用。近十多年来,他将材料的规律(即“物理”)类比到人才问题(即“人理”)及管理问题(即“事理”)上,发表了大量论文,出版了《问题分析方法——梳理人·事·物的纠纷》、《治学体会漫谈:类比交叉法的广泛应用》、《行路悟知录——肖纪美院士谈治学和人生》等多部著作,可以说也为我们如何使用类比方法进行学术创新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2 高度成熟的学科或理论

学科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有的快,有的慢;有的已发展得相当成熟,有的则还处于开端。那么,对于后者来说,可以采用的一条捷径就是借用已发展成熟学科的概念、思想、方法、范式来发展新学科。比如,按学科的发展程度,数学、物理学可认为是高度成熟学科,而其它大多数学科,比如生命、材料、环境科学,以及其它一些新兴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等则可认为是正在发展的学科,成熟学科研究的深度已很深,学科体系日渐完善,学科发展的经验和体会也已得到比较多的概括和总结。显然,对于正在发展的学科来说,将数学、物理学等高度成熟学科作为类比源是一种有效的方法[4]。

比如,就数学来说,因为它具有严密性、可靠性、独立性、超前性、累积性、完备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这就已经决定了它从本质而论,已不能仅仅将它理解为众多学科中并列的一门学科,而是要把它理解为是整个现代科学的一种精神的或理性的基础构造成分,一种真、善、美的统一,因此如果将它作为类比源,自然就有其特殊的巨大价值。笔者认为,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将数学内容作为类比源;将数学体系作为类比源;将数学方法论作为类比源;将数学美作为类比源;将数学史作为类比源;将数学经典名著作为类比源;将数学家作为类比源[5]。又比如,尽管达尔文本人及其追随者都一再强调,进化论不能被简单地应用于人类事务中。但事实上,这种警告几乎起不到作用。因为,只要是一个高度成熟的理论,它最终都可能会被发展为一种方法论而应用到其他学科或理论的建设之中。以至于到现在,有人评价说,相比对人类思想和哲学史的贡献而言,达尔文对物种起源和人类进化的解释远不是主要的,进化论真正的贡献在于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其次才是在某一学科中的具体化。类似的典型例子还很多,比如,门捷列夫周期方法论的思想已被很多学科应用,物理学中的熵、势能、半衰期等概念也已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科学中。

3 高度相似的学科或理论

类比的前提是两者之间存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如属性上的相似性、内部结构上的相似性等,如果不能发现相似性,则无法进行类比。显然,作为学术创新来说,如果两个学科或理论的性质相似的话,我们就可以比较方便地将一个已发展得较完善的学科或理论作为类比源来启发、促进、加快另一学科或理论的建设。这方面的例子,尤以同一门类中分化出来的不同子学科之间的相互类比借鉴为最多,因为这些学科之间在学科体系、学科方法上往往高度相似,所不同的只是表现在研究对象上。如分别以社会中的家庭、职业、青年、老年人、妇女等为研究对象的家庭社会学、职业社会学、青年社会学、老年社会学、妇女社会学等社会学分支学科间就大有类比借鉴的余地。另外一种类比距离稍远、类比难度较大一些,但创造性收获也可能更大一些的情况是发生在学科门类虽然不同,但学科性质又高度相似的学科之间,如管理学与创造学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划分为这种情况。因为,对于管理学的学科性质来说,基本上可以用“弱科学性”一词来概括。它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由于组织的存在就意味着参与者的行为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因而管理学研究的问题不仅包括“实然”问题,还包括“应然”问题,管理学研究的客观性难以保证;二是从管理学的研究过程看,数学公理化方法仅仅使用在有限的范围内,除管理科学学派外,管理学的知识大多不是通过逻辑推理演绎而来。实验方法对管理学的贡献相对有限,比较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在管理学中更普遍;三是管理学中几乎不存在能够达成共识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理论和原则,迄今为止,管理学还不可能是具有广泛性、有效性和精确性的科学[6]。再来分析一下创造学,我们发现,上述论断几乎也全部适用于创造学,即创造学的学科属性也可以用“弱科学性”一词来概括。这样说的理由并不是对管理学的简单套用,而是由它本身的性质所决定。这些理由主要包括:一是对什么是“创造”也未取得一致的意见,似乎天底下所有的事情都和创造有关。研究创造的视角众多,如个性论、环境论、思维论、过程论、新产品论、遗传论、精神疾病论,以及升华论、自我实现论等等,但都有失全面;二是对创造的研究也都和 “人”有关,这样在研究时也就必须既考虑“事实要素”,还要考虑“价值要素”;三是关于创造的问题也大多是多领域、多因素、多约束条件的问题,因此,也大多是“复杂性”问题,具有很强的“与境性”。显然,两个学科在学科性质上的高度一致性,也就决定了可以将管理学作为创造学的类比源,反过来也同样。

4 横断性的学科或理论

所谓横断性的学科或理论,简单说来就是指横向地贯穿一切学科或理论的科学。它从世界的某一个侧面或几个侧面研究其运动发展规律,其概念、原理和方法具有普适性,几乎适应于一切科学,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以及一些具有方法论功能的学科,如哲学、科学学、创造学等等。显然,对于某个学科或理论来说,虽然它具有自己的独特研究对象,但是这并不说明它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也都是完全独立的,该学科或该理论所特有的,事实上,学科研究的方法往往是共通的、互为借鉴的,而且这些共通的知识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总结,所以,如果在这时候,我们能更加自觉地、有意识地将这些横断性的学科或理论作为借鉴、类比源的话,无疑是非常有效的。以创造学为例,它作为一门“方法论科学”就具有一定的横断性。因为创造学中包含的创造技法,如头脑风暴法、类比法、列举法、设问法、检核表法、组合法、形态分析法、等价变换法和物场分析法等,由于它们都是从大量的创造活动、创造过程和创造成果中提炼出来的关于创造发明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将它们直接应用于其他学科或理论的创新中,一般也是适用的。又比如科学学,因为它是一门“科学的科学”,是“对科学的自我认识”,是“研究科学自身和它与社会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因此也无疑能对其它学科的发展起到某种支持性的作用。尽管懂得科学学较多的人,也不一定会懂得其它学科的专门知识,比如怎样炼钢、怎样做化学实验、怎样做教育研究,其中的道理不讲自明。

5 新、奇、美、特、异的学科或理论

学术类比的目的是为了学术创新,但能否获得创新显然关键是要看类比源本身有无“新”的地方。这个“新”就表现为类比源的特殊性,即类比源所具有的新、奇、美、特、异等特性上。显然,如果类比源本身没有这些“新”的特性,学术类比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类比思维也就会失去它那种可以帮助我们在思维中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开拓出一条新路的霸气和强制的锐气。所以,为了获得高效的学术类比创新之果,我们就必须寻找和关注那些新、奇、美、特、异的学科或理论。事实上这也正是一种有效的学术之道。这和诸多学者提出的要具有“国际视野”、多读“经典名著”、重视“学科交叉”等颇有曲径通幽之处。因为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无非是要找到那些有“特殊价值”的材料或想法,以便为我所用。这种情景,正如张五常在辽宁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所说:“大部分书是不值得看的,……假如我找到一篇我认为值得读的文章,我会把那篇文章读得纸都烂掉,我才停手,这不需要太多篇的,一两篇文章的启发性,你的思维就会马上全都变了。”[7]又比如,就当前学科发展的一个趋势来说,通过借鉴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或者说运用生态隐喻方法去发展学科或理论就是一个潮流,以至于到现在,可以说无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都已处在一种普遍的“生态学化”的影响之中。再比如,在经典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耗散结构理论,现在已被社会科学工作者广泛应用于城市和区域发展等许多问题,也被应用于人才管理的研究中;最初产生于数学领域的突变论,现已被广泛地应用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中;源自复杂性研究中的“沙堆模型”,现在也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学、传染病的传播等研究领域;分形理论被人们接受后,现已诞生了分形思维方法论而被广泛地用于几何图形、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复杂现象的研究;同样,混沌理论被人们接受后,现在也已诞生了混沌思维方法论,以用来广泛地揭示生命的繁衍、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动乱的原因等各类问题。总之,凡是种种新、奇、美、特、异的学科或理论,迟早都可能会在其它领域光芒四射,光焰万丈,尽管它也许会被扭曲,甚至误用。

6 集成度高的体系式学科或理论

如果说前面五点论述的大都是“点式”类比源的话,最后我们在这里要讲的则是“体系式”类比源。它和前面几种类比源稍有不同的是,我们特别关注这一种类比源在材料、内容和体系方面的“全面性”,以便我们在寻求类比时不仅可以从其“最主要”的内容材料,而且可以从其“一切已有”的材料内容中得到类比启示;也不仅可以从其“内容”方面,而且还能从整体上就其“形式、体系或是背后的思维逻辑架构”方面得到类比启示。总之,是希望能通过借助阅读这些“全面”的材料后构建起自己的学科或理论的完整“形态图”。显然,这种“体系式”类比源,对于一个学者在其课题构思阶段拓展思路并形成思维框架、在最后的论文写作阶段丰富细节和提升内涵都将显得特别重要。

在实践中,对于一个学科或一个研究者来说,具备这种特点的现成的类比源一般并不多,能找到的大致也只有该领域的百科全书、经典名著、著作(作品)全集、学科辞典、学科丛书、学术文库、专业手册等。所以,除了上述比较现成的材料以外,更多的时候则主要要靠自己去建立。比如可以在期刊数据库中,通过寻找同一主题或相似主题的所有论文,挑选后将它们形成一个“文献集”;也可以通过寻找同一作者或同一机构、同一课题组成员的所有论文,挑选后将它们形成一个“文献集”;甚至也可以通过寻找同一被引文献的所有论文,挑选后将它们形成一个“文献集”;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建立该学科精品期刊历年所发表论文的题名目录作为自己学术构思的参考源“文献集”。总之,为了建立自己的这种“体系式”类比源,遵循傅斯年所倡导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精神,仍非常必要,以便于我们能通过“全面地细读”这些文献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向前攀登。

参考文献:

[1] 汤建民. 类比源、类比泉和类比知识单元[J]. 科学学研究,2003, (5):20-23.

[2] 斯宾诺莎. 笛卡儿哲学原理[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53.

[3] 肖纪美. 治学体会漫谈: 类比交叉法的广泛应用[M].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2.8.

[4] 汤建民, 徐炎章. 从数学中去探寻创造学理论的可能性及方法[J]. 科学学研究, 2005,(5):582-585.

[5] 汤建民.如何将数学作为类比源[J].科学学研究,2007, (3):421-424.

[6] 黄速建, 黄群慧. 管理科学化与管理学的科学性[J]. 经济管理, 2004, (18):4-8.

[7] 张五常. 求学的方法[A]. 叶宝生主编. 求学的方法[C].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47-163.

(责任编辑:张 萌)

Abstract: Analogue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achieving academic in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w to select the best analogue sources of academic innovation, the paper probes into six analogue sources, the most basic and important ones, by means of reorganizing, inducing, promoting, developing and deepening, the purpose of which is to derive process thinking from thinking process of academic innovation so as to provide the methodology for academic innovation.

Keywords: Academic innovation;Analogue thinking;Choices on analogue sources

猜你喜欢

类比思维
运用类比思维 提升高中数学解题效率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化学反应速率”教学实录与反思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化学反应速率”教学实录与反思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化学反应速率”教学实录与反思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化学反应速率”教学实录与反思
“比较”与“类比”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教学和解题过程中的类比思维运用
类比思维在高中数学教学和解题中的运用探讨
高中数学教学和解题过程中的类比思维运用
高中数学教学和解题中类比思维的运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