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欲问清新何由来

2014-11-22白玉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10期
关键词:林徽因诗意

摘 要: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极具新变清新色彩,这股清新之风吹皱30年代的诗坛,而刮起这股清新之风的原因在于对艺术技巧的认真追求、对诗意心灵的天然流露、对纯净世界的精细呵护。

关键词:林徽因 清新 诗意

1934年4月5日林徽因在《学文》一卷一期,发表了《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给萎靡不振的文坛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学界泰斗金岳霖读到此诗激动地挥毫评论“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这首新诗写得清新自然,有着清新的物象,有着新变的句法。但观林徽因诗歌全部,便会发现如此轻灵的诗歌在其笔下少有,而观当时诗坛各种诗歌观念,所作之诗有如此沁人心脾者也甚少,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所以不禁要问这股清新之风由何吹起。

一、对艺术技巧的认真追求

林徽因在艺术技巧、艺术表现内容上皆有自我的突破,她对诗歌的理解也在尝试中不停变化、更正。她曾经一度着迷过格律诗,并写过不少格律诗,像《深夜里听到乐声》《笑》《山中一个夏夜》《深笑》等,这些诗遵循格律诗外在形式的严谨统一,纠正着自由体诗歌外在形式的松散和自由,用韵脚把诗意包裹起来。在创作的实践过程中格律诗的理性与严整的外形,让诗人日益感觉沉重,开始慢慢褪去这副镣铐,倾向于自由舞蹈。这并不是回归于原点的自由,而是盘旋上升着的自由,是经过艺术的思索、技巧淘洗过后的自由。林徽因在此理念之下,开始从语言形式、艺术表现技巧上求新求变,不再玩弄字尺和音尺的游戏,故意打破外在格式上的一致性,在不变中寻找变化,求得一种新鲜感。即使对一些符合格律条件的诗句,作者也使用其它技法使之改变。比如: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这两句诗中,如果按照常规写法是:

你像雪化后那片鹅黄;

你是新鲜初放芽的绿;

这完全符合格律中“字尺”原则,每一诗句是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组成的“四音尺” 构成,但林徽因却刻意把“你像”“你是”后置,“新鲜”放于上一行,再换行,并用逗号和分号将诗句隔开,造成一种诗意上的隔离陌生效果。正是林徽因这种对艺术技巧反复试验的精神、对艺术表现创新的思索,才有了这首新意四射的诗歌。

二、对诗意心灵的天然流露

林徽因对平凡世界细微敏锐的捕捉能力,便是林徽因所说的“刹那间内心整体闪动的感悟”[1](P26)。这通过她的散文《窗子意外》《蛛丝与梅花》《一片阳光》便可见一斑,这种能力在诗歌创作中,更是发挥到极致。这颗具有“刹那间感悟”的心灵便是诗意的心灵,凭借这种诗意的心灵她写出细腻多情之作。写诗更要“抓紧一种一时闪动的力量,一面跟着潜意识浮沉”[2](P26),这种“闪动”“沉浮”力量来源于创作主体的感官与现实世界的触摸与对话,主观与客观的碰撞,主体对客体的超然领悟,缔造出一种表达的冲动本能,这是写诗的基础。林徽因合理引导了这个本能,如清澈的溪流顺流而下,流淌、洗涤、滋润;亦如朵朵骨朵暗自花开绽放般显现,妆扮、弥漫。这便是艺术触发的契机,这首诗的出发点是外物是孩童,而真正成就这首诗的却是来自于一个母亲的情怀。作者面对稚幼的儿童面对如幼儿般的明媚早春时节,性情摇荡文情激越,来自内心深处的喜悦和激动,便成了诗意和诗意情怀的最初来源,顺势而成上述所说的表达的冲动。这种自然感性美好的心灵在当时的环境中是极为少见的,外在环境的干扰显而易见就不再赘述,更重要的是诗歌创作环境在当时已经远离了“纯诗”的创作氛围,都向着城市诗或是哲理诗方向转变。而在林徽因个人的创作中如此清新超然脱俗的诗歌也很少见,她的大多数作品也富有哲理的知性色彩,诗意则退化很多。从此意义上说,“四月天”的情怀是难得一见的被现实挤压的情怀,是难得拥有的刹那间转瞬即逝的情怀,这种情怀能够天然流露来自一位母亲的自得和自足,也来自于母亲心中天然的难以泯灭的母性情节,所以一个母亲的身份可以抵挡外在的天地变换、冷热轮回,而成就这首诗的恰恰是来源于一位母亲的内在诗意心灵的天然流露。

三、对纯净世界的精细呵护

纯净世界是经过冬雪严寒淘洗冲刷过的早春世界,这个世界是被孩子笑音幼稚、天真庄严围绕的世界,这个世界阻断了烟尘弥漫、杂扰纷争,自成一个独立一体纯然洁净的世界,这是难得的一片天地。作者无疑在小心翼翼、异常谨慎地呵护着难得唯美的诗意世界,安享着此时的美好与幸福,“四月天”中的世界是作者为自己缔造的世界,独自品味享受,没有渴求没有欲望,只有宁静与自得。这首诗的情境是致使这首诗新异的直接原因,而不是林徽因诗歌原有的与生俱来的特色。在她以后的创作中,随着诗歌情境的变化,对新异纯净都会有所冲击,从林徽因其余诗歌中写春的诗句很难再找到“四月天”的影子了。《吊玮德》传递的是秋天般悲切的寒冷和金色的落寞情怀,《一首桃花》又沾染着应和世俗的娇艳和不守寂寞、呼朋引伴的风姿。但是对大自然的关爱和向往贯穿其生命全部,对于林徽因来说“一切有机生命皆凭借物质扶摇而入精神的美,大自然中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活力……这个活力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也是一切‘美的源泉。”[3](P269)在四处窜逃躲避战争期间,偏安僻静的四川李庄,生活不便而又困苦,但她仍能发现来源于自然间的美,片片葱郁的竹林、阵阵油菜花香、池塘中一汪静水,这些自然界中本然的存在,都沉淀在她的生命深处,成为乱世之间能够捍卫生的尊严的真实存在,也是能促发其昂然向上的动力因素之一。情感的交流总是双向的,自然馈赠给林徽因内心的平静,林徽因便在诗歌中呵护着永恒而又短促的纯净的自然美,所以她使用了纯熟新异的形式,华丽而不俗套的语言,层层叠叠的修饰把四月天的纯净与美丽装饰成一句句的诗行。

通过对林徽因这首诗歌的再次解读,不难发现这首诗所具备的新异品质,也可看出林徽因力成此作对白话新诗在三十年代诗坛上的补充和平衡作用。凭借这首极具自然风味求新求变的诗歌,新诗史上理应赐予她不可忽视的一席之位。需要提及的是,她凭借自己敏锐的触觉、灵动的笔墨、丰厚的情感,不断地冲破自我,打破单一的诗歌类型创作的界限,完成多种风格的呈现,这是不断超越诗坛和自我的过程,也是林徽因敢于自觉承担、深入思索新诗发展的历史真实见证。

注释:

[1][2]林徽因:《林徽因经典作品选》,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

[3]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白玉 延安大学文学院 716000)

猜你喜欢

林徽因诗意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虫子的诗意奇旅
林徽因和八个飞行员的情谊
林徽因和八个飞行员的情谊
林徽因报忧
永恒
冬日浪漫
普通人的诗意
一个真实的林徽因
林徽因的美,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