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整枝和种植密度对蒜套棉烂铃及产量的影响
2014-11-22谢志华杜中民缪蕾等
谢志华 杜中民 缪蕾 等
摘要:为减少蒜套棉烂铃的发生,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研究了整枝方式与种植密度对棉花烂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简化整枝和降低密度都能有效改善棉花烂铃状况,简化整枝/密度33 000株·hm-2较正常整枝/密度45 000株·hm-2烂铃率降低11.01个百分点,该组合皮棉单产最高为2 035 kg·hm-2,较正常整枝/密度27 000株·hm-2增产14.6%。
关键词:蒜套棉;简化整枝;种植密度;烂铃;产量
中图分类号:S562.05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10-0043-04
3结论与讨论
简化整枝优化了棉花源库关系,在盛花期以前,有增源的作用,进入盛花期后,又表现出扩库的作用[4]。 留叶枝对棉花的增产作用在一定密度范围内实现,留叶枝的补偿效应受密度的制约,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5]。27 000~45 000 株·hm-2密度范围内,简化整枝经济产量高于正常整枝,以留叶枝中低密度33 000株·hm-2的最高,这正说明了留叶枝的增产作用受密度的制约,中低密度(33 000株·hm-2)简化整枝表现的增产效果最佳。
保留叶枝的简化整枝使棉花结铃集中在富光区[6],显著降低了棉花的烂铃,有效弥补了密度不足所引起的产量损失。本试验是在密度27 000~45 000 株·hm-2条件下进行的,在45 000株·hm-2以上甚至大于75 000株·hm-2的短季棉,保留全部叶枝的简化整枝对其烂铃及产量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整枝方式和种植密度对蒜套棉烂铃和产量的影响表现出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作用。在鲁西南蒜套棉栽培区,简化整枝和降低密度都能有效改善棉花烂铃状况,当栽培密度小于33 000株·hm-2时进行简化整枝栽培管理,能显著降低棉花的烂铃,保留叶枝的简化整枝能有效弥补密度不足所引起的产量损失,简化整枝/33 000株·hm-2密度处理组合较佳,皮棉单产较传统栽培方式增产14.6%,达到了防烂铃高产高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谢志华. 优化蒜棉套种模式 实现高产高效[J]. 中国棉花,2010,37(11):33-34.
[2]杜中民,刘传峰,刘美菊. 鲁西南蒜套棉高产的制约因素分析[J]. 中国棉花,2010,37(9):26-27.
[3]董合忠,李维江,李振怀,等. 棉花营养枝利用的研究[J]. 棉花学报,2003,15(5):313-317.
[4]董合忠,李维江,唐薇,等. 留叶枝对抗虫杂交棉库源关系的调节效应和对叶片衰老与皮棉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07,40(5):909-915.
[5]张冬梅,李维江,唐薇,等. 种植密度与留叶枝对棉花产量和早熟性的互作效应[J]. 棉花学报, 2010,22(3):224-230.
[6]董合忠,李振怀,罗振,等. 密度和留叶枝对棉株产量的空间分布和熟相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4):792-798.
[7]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中国棉花栽培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376-526.
[8]何旭平,纪从亮. 现代中国棉花育种与栽培概论[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07-219.
[9]孙学振,施培,单世华,等. 留营养枝棉花群体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00,15(3):77-81.
[10]徐立华,朱永歌,王铁书,等. 密度对棉花叶枝利用的调节效应[J]. 江苏农业科学,2000(5):26-27.
摘要:为减少蒜套棉烂铃的发生,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研究了整枝方式与种植密度对棉花烂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简化整枝和降低密度都能有效改善棉花烂铃状况,简化整枝/密度33 000株·hm-2较正常整枝/密度45 000株·hm-2烂铃率降低11.01个百分点,该组合皮棉单产最高为2 035 kg·hm-2,较正常整枝/密度27 000株·hm-2增产14.6%。
关键词:蒜套棉;简化整枝;种植密度;烂铃;产量
中图分类号:S562.05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10-0043-04
3结论与讨论
简化整枝优化了棉花源库关系,在盛花期以前,有增源的作用,进入盛花期后,又表现出扩库的作用[4]。 留叶枝对棉花的增产作用在一定密度范围内实现,留叶枝的补偿效应受密度的制约,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5]。27 000~45 000 株·hm-2密度范围内,简化整枝经济产量高于正常整枝,以留叶枝中低密度33 000株·hm-2的最高,这正说明了留叶枝的增产作用受密度的制约,中低密度(33 000株·hm-2)简化整枝表现的增产效果最佳。
保留叶枝的简化整枝使棉花结铃集中在富光区[6],显著降低了棉花的烂铃,有效弥补了密度不足所引起的产量损失。本试验是在密度27 000~45 000 株·hm-2条件下进行的,在45 000株·hm-2以上甚至大于75 000株·hm-2的短季棉,保留全部叶枝的简化整枝对其烂铃及产量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整枝方式和种植密度对蒜套棉烂铃和产量的影响表现出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作用。在鲁西南蒜套棉栽培区,简化整枝和降低密度都能有效改善棉花烂铃状况,当栽培密度小于33 000株·hm-2时进行简化整枝栽培管理,能显著降低棉花的烂铃,保留叶枝的简化整枝能有效弥补密度不足所引起的产量损失,简化整枝/33 000株·hm-2密度处理组合较佳,皮棉单产较传统栽培方式增产14.6%,达到了防烂铃高产高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谢志华. 优化蒜棉套种模式 实现高产高效[J]. 中国棉花,2010,37(11):33-34.
[2]杜中民,刘传峰,刘美菊. 鲁西南蒜套棉高产的制约因素分析[J]. 中国棉花,2010,37(9):26-27.
[3]董合忠,李维江,李振怀,等. 棉花营养枝利用的研究[J]. 棉花学报,2003,15(5):313-317.
[4]董合忠,李维江,唐薇,等. 留叶枝对抗虫杂交棉库源关系的调节效应和对叶片衰老与皮棉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07,40(5):909-915.
[5]张冬梅,李维江,唐薇,等. 种植密度与留叶枝对棉花产量和早熟性的互作效应[J]. 棉花学报, 2010,22(3):224-230.
[6]董合忠,李振怀,罗振,等. 密度和留叶枝对棉株产量的空间分布和熟相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4):792-798.
[7]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中国棉花栽培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376-526.
[8]何旭平,纪从亮. 现代中国棉花育种与栽培概论[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07-219.
[9]孙学振,施培,单世华,等. 留营养枝棉花群体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00,15(3):77-81.
[10]徐立华,朱永歌,王铁书,等. 密度对棉花叶枝利用的调节效应[J]. 江苏农业科学,2000(5):26-27.
摘要:为减少蒜套棉烂铃的发生,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研究了整枝方式与种植密度对棉花烂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简化整枝和降低密度都能有效改善棉花烂铃状况,简化整枝/密度33 000株·hm-2较正常整枝/密度45 000株·hm-2烂铃率降低11.01个百分点,该组合皮棉单产最高为2 035 kg·hm-2,较正常整枝/密度27 000株·hm-2增产14.6%。
关键词:蒜套棉;简化整枝;种植密度;烂铃;产量
中图分类号:S562.05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10-0043-04
3结论与讨论
简化整枝优化了棉花源库关系,在盛花期以前,有增源的作用,进入盛花期后,又表现出扩库的作用[4]。 留叶枝对棉花的增产作用在一定密度范围内实现,留叶枝的补偿效应受密度的制约,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5]。27 000~45 000 株·hm-2密度范围内,简化整枝经济产量高于正常整枝,以留叶枝中低密度33 000株·hm-2的最高,这正说明了留叶枝的增产作用受密度的制约,中低密度(33 000株·hm-2)简化整枝表现的增产效果最佳。
保留叶枝的简化整枝使棉花结铃集中在富光区[6],显著降低了棉花的烂铃,有效弥补了密度不足所引起的产量损失。本试验是在密度27 000~45 000 株·hm-2条件下进行的,在45 000株·hm-2以上甚至大于75 000株·hm-2的短季棉,保留全部叶枝的简化整枝对其烂铃及产量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整枝方式和种植密度对蒜套棉烂铃和产量的影响表现出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作用。在鲁西南蒜套棉栽培区,简化整枝和降低密度都能有效改善棉花烂铃状况,当栽培密度小于33 000株·hm-2时进行简化整枝栽培管理,能显著降低棉花的烂铃,保留叶枝的简化整枝能有效弥补密度不足所引起的产量损失,简化整枝/33 000株·hm-2密度处理组合较佳,皮棉单产较传统栽培方式增产14.6%,达到了防烂铃高产高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谢志华. 优化蒜棉套种模式 实现高产高效[J]. 中国棉花,2010,37(11):33-34.
[2]杜中民,刘传峰,刘美菊. 鲁西南蒜套棉高产的制约因素分析[J]. 中国棉花,2010,37(9):26-27.
[3]董合忠,李维江,李振怀,等. 棉花营养枝利用的研究[J]. 棉花学报,2003,15(5):313-317.
[4]董合忠,李维江,唐薇,等. 留叶枝对抗虫杂交棉库源关系的调节效应和对叶片衰老与皮棉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07,40(5):909-915.
[5]张冬梅,李维江,唐薇,等. 种植密度与留叶枝对棉花产量和早熟性的互作效应[J]. 棉花学报, 2010,22(3):224-230.
[6]董合忠,李振怀,罗振,等. 密度和留叶枝对棉株产量的空间分布和熟相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4):792-798.
[7]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中国棉花栽培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376-526.
[8]何旭平,纪从亮. 现代中国棉花育种与栽培概论[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07-219.
[9]孙学振,施培,单世华,等. 留营养枝棉花群体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00,15(3):77-81.
[10]徐立华,朱永歌,王铁书,等. 密度对棉花叶枝利用的调节效应[J]. 江苏农业科学,2000(5):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