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专数学校本教材开发
2014-11-21汤娟
汤娟
【摘 要】随着“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贯彻,我国职业教育将面临着开发校本课程的重任。而校本教材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是体现教育方针、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文件。那么具体地在开发过程中怎样才能使校本教材立足于不败之地呢?笔者有如下五个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中专数学;校本教材;开发
随着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贯彻,我国职业教育将面临着开发校本课程的重任。中专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推动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建设。中专数学校本教材的开发应以适应学校和学生的特别需要为主旨,在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充分发展的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交往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改变学校长期以来单一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现状,来丰富学校课程的内容与形式,去有效落实“课程知识的多样性、非系统性、文化性与开放性”的新课程理念。根据职业学校的“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这一教学目标,在中专数学校本教材的开发中笔者认为应坚持如下几项原则:
第一,强调实用性
中专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懂技术、能操作的实用性人才,所以开发出的校本教材要具有实用性,符合中专学校教学实情的。针对这一问题,在开发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升学或就业的需要,切实以社会、企业和学生的需要作为开发教材的出发点,联系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取身边之材,教运用之能,使学生能达到学以致用。适当时机要补充更新教材内容,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适应发展的需要,使其更加完善,日臻完美,必然能促进人的发展,推动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全社会的发展。
第二,体现专业性
新世纪下,要体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精神,从“文化课贴近专业课”的教改方向来看,如果一味地照搬照用老的传统教材,就根本不能实现“强化能力,学以致用”的教改目标。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很明确,就是为社会培养具备从事某种职业必需的文化科学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技能型人才。解决就业问题的基础环节是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需求,要紧跟劳动力市场和社会职业的划分与变化,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所以不同专业对数学需求的差异性要在内容设置中凸现,与专业课程对数学的要求相适应。
第三,突出新颖性
传统教材里的内容有些是已被淘汰的内容,有些理论早已过时,新知识、新内容、新技术、新材料等不能反映到教材中来,教材与紧密联系生产一线的专业设置不符,给学生带来许多不便。所以开发校本教材时必须体现新颖性,让学生掌握到时代的新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让知识对学生产生一种魔力,一种吸引力,一种让他们学了还想再学的欲望,这样才能学有所用。
第四,把握科学性
在中专数学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中,既要保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又要保证开发过程的科学性。它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必须体现教育的基本规律。开发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愿望,将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教材的始终。只有开发出科学的、逻辑的、准确的校本教材,才能保证学生掌握到发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保证学生拥有进入某一职业岗位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第五,符合适时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层实施,传统的教材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就要求校本教材的开发必须“适时”,也就是与时代的科技、文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一致。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运用动态的眼光去选择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层次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弥补学生在传统教材学习中失去的信心。
那么具体地在开发过程中怎样才能使校本教材立足于不败之地呢?笔者有如下五个方面的思考:
一、淡化理论,强化应用,凸显特色
中专的培养目标是直接从事某一专业、工种需要的应用性人才,直接面向社会的,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专数学教育中数学化水平,所以中专教学的应用性更突出。这就意味着中专数学校本教材的开发必需在原有基础上重视经验材料的数学组织化,淡化材料的逻辑组织,强化数学知识的应用,强化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无论是从概念的引入还是到结论的产生,从相关知识的应用到课后习题的巩固创新,都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当代青少年心理认知水平、价值观和审美观,淡化理论,强化应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以就业为导向,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能不能充分就业,这是衡量中专教育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在中专数学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必须重视教育的就业功能,关注学生的现实社会环境,关注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开发具有职业特色的、贴近市场需求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校本教材。在坚持科学性、系统性的同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教材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为他们所接受,使校本教材与学生同步,与时代同行。
三、注重现代信息技术,顺应时代发展形势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比如多媒体教学,利用几何画板做函数的图像,利用计算机收集数据等等。校本教材的开发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会使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和帮助者;学生由原来的接受和被灌输者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学习的方式不是单一的面对书本,而在数字化的环境中采用各种方式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个别化、网络化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水平选择合适的学习进度,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实现了真正的“教育平等”。比如利用《几何画板》这个与数学紧密结合的软件,可以做出很多丰富多彩的课件,使数学由抽象变为具体,由静态变为动态,从而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形成过程,揭示了数学的科学本质。endprint
四、夯实基础,注重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
每个教育者都希望教育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品学兼优、知识全面的有用人才。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渗透到各学科领域,比如与物理的融合、电子电工的融合等等。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与整合,不仅是手段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学习资源的整合,它能有效地拓宽数学学习的途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营造了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为学生构建了自主探究的平台。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把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融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学起来会轻松自如,用起来将得心应手。
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人为本
在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堂教学的实施。而关键就在于课堂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以人为本才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能否充分发挥自己引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所在;能否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的成败所在。所以必须注重学生的经验和生活,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这样才能让校本教材真正落到实处。当然校本教材的开发对管理者、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意识和信息素养,必须具备现代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才能真正编好、用好校本教材。因此,还要不断加强师资培训,进行校本教研,继续引导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让校本教材跟上时代的步伐,更有效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总之,在新世纪课改的浪潮中,努力探索基于“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的校本教材开发的新途径,反思自身实践,结合外部经验,坚持在改革中不断探索新的思路,追求新的发展,以校本教材的开发为突破口,以促进学生在知识、思维和能力方面发展为最终目的,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学业有所长的,能很好的服务于行业、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实用性、应用型未来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2]李波.《略论中职校本专业教材内容的选定原则》[J].当代教育论坛,2007(6)
[3]余祖文,谭维奇,张鹏顺.《关于职业院校校本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