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理认知特征对动态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

2014-11-21尚航标田国双黄培伦

华东经济管理 2014年2期
关键词:企业动态决策者复杂性

尚航标,田国双,黄培伦

(1.东北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华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一、引 言

动态环境下企业竞争优势难以持续,企业需要不断调整资源与能力来匹配稍瞬即逝的机会,动态能力因此显得尤为重要[1]。那么企业动态能力从何而来?

以往的研究延用资源基础理论的一般范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分别提出战略决策者网络资源[2]、智力资本[3]、企业家资源[4]等企业资源,以及组织学习[5]等企业行为是企业动态能力的主要来源。此类研究继承资源基础理论关于战略决策者完全理性假设,潜在的认为战略决策者可以准确感知机会和威胁,可以快速进行战略调整进而抓住机会,可以制定最优商业模式并快速重置资源进而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然而,动态环境凸显战略决策者的有限理性特性[6]。动态环境下,战略决策者不是全知全能的,不可能拥有完整的决策信息[6],战略决策者需要根据自己对环境的主观判断来进行内部商业模式的调整和资源的重新配置[7],因此,有学者提出有限理性战略决策者的管理认知也许是塑造动态能力的潜在决定力量。例如Gavetti和Levinthal(2000)[8]指出管理认知限制了战略决策者信息搜寻的范围和信息解释的方向,影响着企业对外部机会的把握。在Gavetti和Levinthal(2000)[8]研究的基础上,Lamberg和Tikkanen(2006)[9]深入探索了管理认知对企业能力演化的作用机理,认为管理认知是企业动态能力塑造和组织演化的关键因素。

Gavetti和 Levinthal(2000)[8]、Lamberg 和 Tikkanen(2006)[9]的研究虽然指出管理认知是企业动态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但均未基于认知理论进一步解释动态能力差异性原因。即什么样的管理认知可以促进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什么样的管理认知则阻碍着动态能力的提升?这需要学者对管理认知的特征进行区分,研究管理认知的哪类特征有助于动态能力提升,而管理认知的哪类特征阻碍着动态能力的提升。

本文特别突出管理认知的不同特征对动态能力影响是有差异的。本文对管理认知特征进行区分,将其划分为管理认知集中性和管理认知复杂性,认为管理认知集中性阻碍着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而管理认知复杂性则可以促进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本文将在对管理认识、动态能力等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明确研究变量的含义和测量,并选择上市公司数据验证研究假设,进而得出研究结论。

二、理论背景

综合Teece等(1997)[1]和Teece(2007)[10]的研究,本文将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为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感知、抓住新机会和重置资源的技能。Helfat等(2007)[11]、Augier和Teece(2009)[6]提出无论是感知机会、抓住机会,还是重置资源,都突出有限理性战略决策者“主观意识”的重要作用。因为战略决策者是有限理性的,他们必须有意识地加工有限的信息,因此企业与环境的“动态匹配”不依赖于计算理性,而依赖于战略决策者对环境主观的看法和理解。Walsh[12]等学者将战略决策者的这种“主观意识”概括为“管理认知”,并指出所谓管理认知,是指企业战略决策者在进行战略决策时所用到的一组知识结构。

管理认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影响着企业动态能力:第一,管理认知通过提供信息搜寻功能[13]、信息解释功能[12]和行动逻辑功能来影响动态能力。第二,管理认知促进企业战略承诺的产生,进而加强企业对某种独特资源的持续投入,成为企业能否及时调整自身资源与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第三,战略决策者管理认知约束着企业惯例搜寻和创新[11],进而决定着企业能否有效的重置资源和能力有效匹配环境变化[14]。

那么,管理认知的哪些特征决定着信息功能、战略承诺功能和惯例搜寻与创新的高低,进而促进或阻碍企业动态能力提升?综观文献,现有研究重点在于解释管理认知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对动态能力的作用机理,尚未对“管理认知的什么特征可以促进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管理认知的什么特征则阻碍着动态能力的提升?”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索。

管理认知的特征主要是作为一个整体体现出的特征,例如管理认知作为一组知识结构,其概念是集中的还是分散的,其概念间逻辑关系是复杂的还是简单的[15]。Nadkarni和Narayanan(2007)[16]、Freeman(1978)[17]、Knoke和 Kulinski(1982)[18]等学者使用“管理认知集中性”和“管理认知复杂性”来衡量战略决策者管理认知的特性。所谓管理认知复杂性是指管理认知逻辑结构的复杂性,反应的是战略决策者知识结构中核心概念间逻辑关系的多样化程度[12]。所谓管理认知集中性是指管理认知概念的集中性,反应的是组成管理认知的核心概念的多少[19]。核心概念是管理认知知识结构中的中心概念,也即战略决策者认为非常重要和重点关注的概念,影响着战略决策者战略问题的构建和关注信息的重点[20]。

在对管理认知特征做出区分的基础上,本文的研究问题可以表述为:管理认知作为一个整体,其特征如何影响企业动态能力?具体而言包括两个子问题:管理认知集中性如何影响企业动态能力?管理认知复杂性又如何影响企业动态能力?

三、研究假设

(一)管理认知复杂性及其对动态能力的作用

本文认为管理认知复杂性可以促进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原因如下:

(1)管理认知复杂性程度较高意味着管理认知知识结构中概念间因果联系的复杂程度较高,这样战略决策者会比较清晰地解释环境变化信息对企业的具体含义,有利于战略决策者准确的理解和构建企业战略问题[21-22],采用相匹配的行为来应对环境变化。所以管理认知复杂性高,将有助于企业快速感知和理解信息,提供准确的因果逻辑和行动逻辑来应对环境变化,进而提高企业动态能力。

(2)管理认知复杂性程度较高的战略决策者比较容易否定目前的战略承诺以及行业中其他约定俗成因素的约束[23]。管理认知越复杂,战略决策者对当前的战略承诺就会越低。管理认知复杂性高,企业将比较容易改变当前战略承诺,进而提高企业的动态能力。

(3)管理认知复杂性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可选择的惯例[24]。企业在惯例搜寻和创新过程中,战略决策者管理认知复杂性会导致决策者对环境中的信息模糊性的增加,企业惯例搜寻不会仅仅局限在某一特定领域。随着战略决策者管理认知复杂性降低,决策者将习惯于局部搜索[25]。因此复杂的管理认知将帮助企业克服能力刚性,建立新的惯例来应对环境变化,进而提高企业动态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研究假设H1。

H1:管理认知复杂性可以促进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管理认知越复杂性,企业动态能力就越高。

(二)管理认知集中性及其对动态能力的作用

本文认为管理认知集中性限制了企业对新环境信息的搜寻和解释,增加战略决策者对现有战略的承诺,以及阻碍企业吸收新的知识及试验新的惯例,进而阻碍着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原因如下:

(1)管理认知如果建立在少数几个核心概念上,会限制战略决策者搜寻信息范围[20],容易使战略决策者忽略或者忽视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造成企业战略的战略盲点,使企业难以快速感知环境变化所蕴含的机会和威胁,丧失快速适应环境的契机,造成“动态不匹配”[11]。所以,管理认知过于集中对动态能力有不利的影响。

(2)当环境变化时,战略决策者的决策会受到现有管理认知中核心概念的影响,对环境中出现的关键信号有认知上和情感上的漠视与排斥。如果管理认知集中性较高,战略决策者在决策时将更加依赖于现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核心概念思考环境中出现的新的刺激性信息[26],进而加强现有战略承诺。随着战略承诺的增加,将持续增加企业的战略集中性,造成资源和能力的不断聚集[27]。所以,管理认知的集中行将增加战略决策者对现有战略的承诺,进而降低企业的动态能力。

(3)战略决策者依据其管理认知的核心概念来进行惯例搜寻和创新[26],即使战略决策者已经意识到环境需要企业做出相应的惯例调整,并且他们也有意向这么去做,但是管理认知的关键概念存在于战略决策者的潜意识中,将导致战略决策者只在其熟悉的领域探索,而忽略新的知识和惯例的搜寻与使用[23]。惯例搜寻和创新的局限,导致企业持续的对现有资源和能力进行使用和投入[28],进而形成能力刚性和路径依赖。所以,管理认知的集中将导致企业更加容易陷入能力刚性,进而降低企业的动态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研究假设H2。

H2:管理认知集中性阻碍着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管理认知越集中,企业动态能力就越低。

四、研究方法

(一)变量测量

1.管理认知集中性

参考了Nadkarni和 Narayanan(2007)[16]、Freeman(1978)[17]、Knoke和Kulinski(1982)[18]的研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N是知识结构中概念的总数,CB(P*)是指知识结构中每个概念集中度的总和,CB(Pi)是指某个概念的集中度。

2.管理认知复杂性

参考Nadkarni和 Narayanan(2007)[16]、Calori等(1994)[29]研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Nr代表的是战略决策者管理认知概念间逻辑管理的总数,Np则是指管理认知中核心概念的总数。

3.动态能力

参考 Ferrier(2001)[30]、Ferrier等(1992)[31]、Fombrun和Ginsberg(1990)[32]、Stock等(2001)[33]等研究,利用资源配置多样化、竞争行为多样化、研发支出比例和本科以上员工比例等四个指标来测量企业的动态能力。

(1)资源配置多样化。即企业研发费用、资本强度、销售强度等三种类型资源的配置的多样化程度[32],利用三类资源的变异系数来测量[16]。研发强度是指研发费用除以销售额,资本强度是指固定资产投入除以销售额,销售强度是指销售费用除以销售额。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S是研发费用、资本强度和销售强度等三个数值的标准差,是这三个数值的平均数。C.V值的大小和企业资源配置多样化程度是反向关系。

(2)竞争行为多样化。指企业与服务相关的战略行为、新产品相关的战略行为、市场战略行为、低成本战略行为、能力相关的战略行为和信号行为等六种基本战略行为的多样化程度[30-31]。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Na是企业某类战略行为的总数,NL是企业六种战略行为的总数,竞争行为多样化也是一个反向指标,D.C值越大,说明企业某类战略行为在总的战略行为中所占比例就大,企业的竞争行为多样化程度就小。反之,说明企业竞争行为多样化程度较高。

(3)研发支出比例。指企业研发支出占销售额的比例[33]。

(4)本科以上员工比例。参考 Stock等(2001)[33]研究,使用企业当年员工中本科及以上员工人数和员工总人数的比值来测量动态能力高低。

4.控制变量

本文选择企业的规模、年龄、性质作为控制变量[34]。其中企业规模是指企业总资产的对数;企业年龄是测试年份和企业成立年份的差值;企业性质为虚拟变量,“1”表示国有企业,“0”表示非国有企业。

(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上市公司数据。时间跨度为2008-2012年,共五年的时间跨度。这是因为21世纪后,我国企业才真正开始进入战略管理时代[35]。样本选择遵循两个原则:①非多元化企业。为避免由于多行业的行业特征对战略决策者管理认知产生的影响,样本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必须占总收入的70%以上[36]。②成立10年以上的企业。因为战略决策者管理认知的形成需要10年的时间[15]。

研究指标的数据来自两个方面:①诸如资源配置多样化、研发支出比例、本科以上员工比例、企业规模、企业年龄、企业性质等可以直接在上市公司年报中获得,这类数据购买自CSMAR数据库。②管理认知集中性、管理认知复杂性、竞争行为多样化等无法从上市供公司年报中直接获取的数据,通过质性资料编码过程获得。

(三)质性资料编码

1.编码过程

首先构建研究的质性资料。对每个企业都建立一个质性文本,以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为基础,选择企业的上市公司年报、总裁致辞、大事记和行业新闻中和本研究有关的资料,构建质性资料。在构建质性资料的基础上,对质性资料进行编码。本研究的编码过程严格按照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37]中的编码过程进行,并参考贾良定等(2004)[38]、Nadkarni和Narayanan(2007)[16]、Nadkarni和Barr(2008)[15]的研究,从编码前的准备工作、编码过程等两个方面确保信度和效度。

(1)编码前的准备工作。编码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编码人员的确认和培训,使编码人员在编码过程中可以摒弃个人认知的影响。本研究共有七位编码者参与编码工作,这七位编码者均具有企业管理研究生学位,对管理认知、企业动态能力等研究问题有较为深入的研究。考虑到研究的严谨性,在正式编码之前,对7位参与人员进行培训,统一参与者对文中所涉及的概念内涵、概念维度的理解。首先七位编码人员熟练阅读 Nadkarni和 Narayanan(2007)[16]、Nadkarni和Barr(2008)[15]等经典文献,分别总结本文所涉及构念的概念、内涵和维度。然后举行圆桌会议,交流对各个构念的看法和理解,解决差异并统一理解,直至看法一致。在此基础上制定编码系统。

(2)预编码、个案分析和正式编码。在同一认识的基础上,开展预编码、个案分析和正式编码。其中预编码阶段,选择某个企业的质性资料,七位编码者共同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质性资料的编码,进行比较,由于编码前准备工作比较充分,初步一致率达到了60%。然后进行个案分析会,通过圆桌会议的方法,对每一条编码进行探讨,明确差异产生的原因,修订编码者对研究构念的认知和理解,完善编码系统。

正式编码开始后,将7位编码者分成两组,每组3人,统筹者1人。两组编码者分别单独地对质性资料进行编码,并要求建立专门的文本,记录支持编码的证据。编码结束后,对比两组编码者的数据,第一轮编码的初步一致率达到80%,然后在统筹者的安排下,两组编码者对存在的差异进行讨论,最终形成研究的数据。

2.管理认知编码

通过质性研究中的因果图的方法构建管理认知的知识结构图。认知结构图是由各个概念间的因果图所组成。认知结构图中因果图构建方法,严格按照Axelrod(1976)[39]的四步法。因果图的四步法举例如图1所示。

图1 认知结构图中因果图的构建步骤图示

(四)研究样本

本文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8-2012年的数据开展研究,选择电脑行业、航空业、软件行业、家电业、钢铁业、石油化工业、服装业、电子设计与制造、家具业、玩具和游戏行业、造船业等十一个行业中的企业进行分析。样本企业遵循的原则包括非多元化企业、成立十年以上的企业,进一步剔除ST、*ST、S*ST类的上市公司和数据不全(特别是研发费用)的公司。最终获得192份有效样本。

五、数据分析与结果

表1中列出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表2是管理认知与动态能力回归分析结果。

表2列出H1和H2的回归分析结果。模型1、3、5、7分别是控制变量和动态能力各指标之间的回归分析模型;模型2、4、6、8中显示的是引入“管理认知集中性”和“管理认知复杂性”等自变量之后的回归分析结果。需要说明的是“竞争行为多样化”和“资源配置多样化”均是反向指标,即所得分数越高,说明竞争行为多样化和资源配置多样化程度就越低。

管理认知复杂性对动态能力四个指标的回归系数分别是-0.32(在0.001的水平上显著)、-0.15(在0.05的水平上显著)、0.20(在0.01的水平上显著)、0.25(在0.001的水平上显著)。由此可知随着管理认知复杂性的增加,企业竞争行为多样化程度、资源配置多样化程度、研发支出比例和本科以上员工比例均增加。这说明管理认知复杂性对企业动态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战略决策者管理认知复杂性越大,企业动态能力就越高。以上数据分析结果验证了H1。

表1 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图表

表2 管理认知与动态能力回归分析结果

管理认知集中性对动态能力四个指标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15(在0.05的水平上显著)、0.20(在0.01的水平上显著)、-0.21(在0.01的水平上显著)和0.12(不显著)。也就是说随着管理认知集中性的增高,竞争行为多样化程度、资源配置多样化程度和研发支出比例均在降低。这说明管理认知集中性对动态能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战略决策者管理认知集中性越大,企业动态能力就越低。以上数据分析结果验证了H2。

六、结束语

本文试图解决“管理认知作为一个整体,其特征如何影响企业动态能力?”这一理论问题。在将管理认知划分为管理认知复杂性和管理认知集中性等两个维度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两个研究假设。数据分析结果支持本文的研究假设,故有如下研究结论:

企业动态能力的高低源于战略决策者管理认知的特征:①战略决策者管理认知复杂性有利于企业动态能力的积聚和提高。管理认知复杂性越高意味着管理认知中的概念多样化程度和这些概念间因果联系复杂程度就较高,有助于提高企业对新机会的感知能力、企业对新战略机会的把握能力,并帮助企业克服能力刚性,建立新的惯例来应对环境变化,进而推动企业和环境的动态匹配。②管理认知集中性阻碍着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管理认知集中性越高意味着战略决策者关注的焦点就越集中。首先限制了战略决策者搜寻信息范围,降低企业对新机会的感知能力;其次,加强现有战略承诺,造成能力刚性,降低企业对新机会的把握能力;第三,阻碍企业吸收新的知识及试验新的惯例,难以通过对资源的有效重置来匹配环境的变化。

本文有如下实践启示:研究结果指出动态环境下战略决策者管理认知应该保持一定的复杂性,这样有利于动态能力的聚集,促进企业和环境的动态匹配。研究结果对企业根据环境特点构建高管团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动态环境下,必须确保高管团队构成的异质性。如果高管团队成员在专业背景、职业背景、文化背景、年龄、性别等方面有较大差异性,其管理认知会倾向于复杂化,进而会快速有效的感知、抓住新机会和重置资源,促进企业对环境的动态匹配。如果高管团队成员同质性严重,会增强管理认知的集中性,不利于动态能力聚集,对企业在动态环境下和环境保持动态匹配造成不利影响。

本文的研究尚存在局限:将管理认知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其集中性和复杂性对动态能力的影响,没有涉及管理认知与动态能力的共演问题。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索管理认知和组织能力的共同演化问题。

[1]Teece D 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2]Blyler M,Coff R W.Dynamic Capabilities,Social Capital and Rent Appropriation:Ties that Splitp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7):677-686.

[3]Adner R,Helfat C E.Corporate Effects and Dynamic Managerial Capabilit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10):1011-1025.

[4]Erikson T.Entrepreneurial Capital:the Emerging Venture′s Most Important Asset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ruing,2002,17(3):275-290.

[5]Eisenhardt K M,Martin J A.Dynamic Capabilities:What are The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October-November Special Issue):1105-1121.

[6]Augier M,Teece D J.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the Role of Managers in Business Strateg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J].Organization Science,2009,20(2):410-421.

[7]尚航标,黄培伦.管理认知与动态环境下企业竞争优势:万和集团案例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0(3):70-79.

[8]Gavetti G,Levinthal D.Looking Forward and Looking Backward:Cognitive and Experiential Search[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0,45(1):113-137.

[9]Lamberg J A,Tikkanen H.Changing Sourc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Cognition and Path Dependence in the Finnish Retail Industry 1945-1995[J].Indust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6,15(5):811-846.

[10]Teece D J.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13):1319-1350.

[11]Helfat C E,Finkelstein S,Mitchell W,et al.Dynamic Capabilities:Understanding Strategic Change in Organizations[M].Malden:Blackwell,2007:138-146.

[12]Walsh J P. Managerial and Organizational Cognition:Notes from a Trip Down Memory lane[J].Organization Science,1995,6(3):280-321.

[13]Porac J,Thomas H.Taxonomic Mental Models in Competitor Defini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0,15(1):224-240.

[14]Gavetti G.Cognition and Hierarchy:Rethinking the Microfoundations of Capabilities′Development[J].Organization Science,2005,16(6):599-617.

[15]Nadkarni S,Barr P S.Environmental Context,Managerial Cognition,and Strategic Action:an Integrated View[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29(13):1395-1427.

[16]Nadkarni S,Narayanan V K.Strategic Schemas,Strategic Flexi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Role of Industry Clockspeed[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3):243-270.

[17]Freeman L C.Centrality in Social Networks:Conceptual Clarification[J].Social Networks,1978,1(3):215-239.

[18]Knoke K,Kuklinski J H.Network Analysis[M].Newbury Park:Sage,1982:36-39.

[19]Eden C,Ackermann F,Cropper S.The Analysis of Cause Map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92,29(3):309-324.

[20]Lyles M A,Schwenk C R.Top Management,Strategy and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Structur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92,29(2):155-174.

[21]Bogner W,Barr P.Making Sense in Hypercompetitive Environments:a Cognitive Explanation for the Persistence of High Velocity Competi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2000,11(2):212-226.

[22]Huff A S.Mapping Strategic Thought[M].UK:John Wiley&Sons,1990:114-125.

[23]Johnson D R,Hoopes D G.Managerial Cognition,Sunk Costs,and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y Structur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October Special Issue):1057-1068.

[24]Reger R K,Palmer T B.Managerial Categorization of Competitors:Using Old Maps to Navigate New Environments[J].Organization Science,1996,7(1):22-39.

[25]Miller D,Chen M.The simplicity of Competitive Repertoires:an Empirical Analysi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6):419-439.

[26]Keisler S,Sproull L.Managerial Response to a Changing Environment:Perspectives on Problem Sensing form Social Cogni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2,27(4):548-570.

[27]Nadkarni S,Herrmann P,Perez P D.Domestic Mindsets and Early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Global Industry Condi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1,32(5):510-531.

[28]Burgelman R A.Strategy as Vector and the Inertia of Coevolutionary Lock-i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2,47(2):325-357.

[29]Calori R,Johnson G,Sarnin P.CEOs’Cognitive Maps and the Scope of the Organiz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4,15(6):437-457.

[30]Ferrier W.Navigating the Competitive Landscape:the Drivers and Consequences of Competitive Aggressivenes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4):858-877.

[31]Ferrier W,Smith K,Grimm C.The Role of Competitive Action in Market Share Erosion and Industry Dethronement:a Study of Industry Leaders and Challenger[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9,42(2):372-388.

[32]Fombrun C J,Ginsberg A.Shifting Gears:Enabling Change in Corporate Aggressivenes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0,11(4):297-309.

[33]Stock G N,McDermott C M.Organizational and Strategic PredictorsofManufacturingTechnologyImplementation Success:An Exploratory Study[J].Technovation,2001,21(10):625-636.

[34]Carley K,Kauffer D S.Semantic Connectivity:an Approach for Analyzing Semantic Networks[J].Communication Theory,1993,3(2):183-213.

[35]周长辉.中国企业战略变革过程研究:五矿经验及一般启示[J].管理世界,2005(12):123-136.

[36]Rumelt R P.Strategy,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25-33.

[37]Miles M B,Huberman A M.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与实践[M].张芬芬,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147-165.

[38]贾良定,唐翌,李宗卉,等.愿景型领导:中国企业家的实证研究及其启示[J].管理世界,2004(2):84-96.

[39]Axelrod R M.The Structure of Decision:Cognitive Maps of Political Elite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6:78-96.

猜你喜欢

企业动态决策者复杂性
企业动态
企业动态
热浪滚滚:新兴市场决策者竭力应对通胀升温 精读
PFNA与DHS治疗股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对比
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企业动态
基于灰色强度偏好的冲突分析图模型
企业动态
“最关键”的施工力量——决策者、执行者与实施者
应充分考虑医院管理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