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
2014-11-21王子龙许箫迪
杨 宇,王子龙,许箫迪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a.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b.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6;2.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一、引 言
自Marshall首次提出“产业集聚”概念以来,产业集聚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Schmitz[1]认为集聚可以通过区域内合作和共同行动获取额外的好处,称之为“集聚效率”,其来源于外部经济与共同行动;生产活动集聚与市场空间拓展之间存在累积循环因果关系。Krugman[2]强调生产集中和分工专业化能够产生规模经济,而规模经济将进一步促使企业集中,形成产业同质空间集聚。这与其“新贸易理论”是一致的,即贸易优势主要来自于各国内部的地区产业分工和在此基础上所能达到的规模经济的程度。随着世界经济从“工业经济”向“文化经济”转变及社会分工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文化产业集聚效应逐渐显现。Brown[3]从生产和分销两个角度研究了文化产业集聚的形成,系统分析了文化产业的五大技术组织特征和全球分销网络的垄断;探讨了谢菲尔德文化产业园区和曼彻斯特北部园区提升文化和音乐所采用的不同政策,并分析了当地政策干预的作用及在各自园区中如何努力克服文化与经济分离的方法。Mommaas[4]分析了文化创意在城市经济振兴中的作用,通过对文化产业集群项目的研究,利用纽约市新媒体产业900多个社会网络事件中的数据,检验了文化产业中数字领域里的区位作用,发现区位因素对文化产业发展依然至关重要。国内学者金祥荣和朱希伟[5]系统研究了浙江生产专业化地区的起源与演化,认为生产专业化地区起源的历史条件是产业氛围、技术工匠和特质劳动力以及产业特定性知识;产业内的集聚力来源于产品差别、集体学习和相互依赖。梁琦[6]发展了Krugman的两地两产业模型进行历史与预期在集聚形成中作用的比较,采用31个省市FDI值对地方专业化指数、地方优惠政策等变量回归分析,认为优惠政策不再是外商投资的主要原因,地区开放度和产业集聚才是外商投资的主要驱动力;系统研究了产业集聚的形成要素:历史和偶然的定位、累积循环规律和人们对集聚地点的预期,运输成本的降低、规模收益递增以及外在性的存在,地方市场需求的扩大、产品差异性的要求、市场关联带来的中间产品需求及集聚导致贸易成本的降低,缄默知识溢出的地域性限制。王林、顾江[7]从优化人才机制、推进城乡统筹、规范统计口径等原则出发,探讨了“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路线。潘龙梅[8]利用集中度指数和赫芬达尔指数对中国文化产业2005-2009年的集聚程度进行测定,从区域视角分析了文化产业的集聚特征及集聚趋势。
二、文化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理论分析
(一)文化产业集聚的经济学分析
文化产业集聚是一种提升文化产业竞争优势的战略方式。相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文化产业在融合了知识原创性以及变化性的基础上,以创意理念为核心,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文化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鉴于文化产业人力资本的高投入,这里简化假设条件,生产要素更多地考虑劳动,记为Lf=A,B,D;各地区的劳动为Lk,k=1,2;各地区劳动对产品的分配为Lfk,f=A,B,D,k=1,2。假设两地区A和B生产中的规模经济采取线性成本函数的形式,每个产品种类的生产中都存在规模经济。以文化产业集中度来描述文化产业集聚水平,则有:
空间集聚度ηk为地区k所有文化企业的集中,即
由于γ为文化产品总消费中产品A的消费比例,1-γ为文化产品A的消费比例,存在:
γ=则有:
这里地区k的规模为λk,以劳动力或收入来表示(因为工资率是均等的),专业化不用产出水平衡量原因在于产出水平受生产率影响显著。
不失一般性,假设地区1在发展文化产品A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即:
βf还可以描述地区1在文化产品f上的生产率优势,令AA=βAβB,则当AA>1时,地区1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具有绝对优势。这里专业化用行业就业水平衡量。LA1LB1表示在地区1生产文化产品A与B的劳动比,LALB表示文化产品的总劳动比,将二者之比记为SA1,可用它表示在文化产品A的专业化程度,同理定义SB2。则有:
则地区k的文化产业集聚程度可以用SIk进行测度:
而LD=(1-δ)L,LDk=Lk-(LAk+LBk),由于LA+LB=δL,Lk=λkL,得到:
因此有:SIk=ηk(1-δ)/λkηkδ。
研究表明,文化产业在一个地区的产业集聚程度随着该地区的人力资本份额的提高而增强,随着文化产业在该地区的生产率优势增大而增强。因为文化产业存在规模经济效应,企业区位须在二者选择其一。由于贸易成本的存在,文化企业倾向定位于容量较大的市场,通常在产品销售环节容易形成本地市场效应;另外一个市场定位往往是选择具有绝对优势的地区,由于相随生产率较高,文化产品能够以低价销售并形成绝对市场效应。这样,文化产业将被激励向具有较大的市场或较大绝对优势的区域集聚。
(二)文化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
1.CR指数
CR指数是最常用的测度产业集聚水平的计算指标,能够反映文化产业市场结构的基本状况。CR指数以规模最大的文化企业有关数值(如营业额、就业人数等)占全部文化产业市场的份额,计算方法为:
其中,CRn表示x行业中前n位规模文化企业的市场集中程度,xi表示第i位企业的营业额或从业人数等指标,N表示x行业中所有文化企业数量。CR指数考虑了最大几个地区的总体份额,在有效测度文化产业空间集聚水平方面受到研究对象数目的影响较大。
2.Moran’sI指数
空间统计学一般采用Moran’sI指数检验区域主体的集聚或集中程度,全域Moran’sI指数用于衡量区域之间整体空间关联与空间差异程度,局域Moran’sI指数用于分析观测局部空间聚集情况。当全域Moran’sI为正值且较大时,区域文化产业与相邻单元的观测属性存在较强正空间自相关,则呈现局部间聚集;反之存在较强负空间自相关,,区域文化产业属性值相对于相邻单元为高值或者低值离群点。Moran’sI指数的定义为:
3.产业集聚指数
产业集聚指数是反映文化产业时空演化特征的重要指标。假设地区M中j区域的文化产业i的期初产值为qij0,期末产值为qijt,则地区j文化产业i的集聚指数用IGijt表示,令:
IGijt=Sijt/Sit
其中,Sijt表示 j区域i产业t期间的平均增长速度,Sit为i在该区内的平均增长速度。当Sit≥0时,文化产业i呈现快速增长状态。在这种条件下,如果IGijt>1,则文化产业i的增长速度高于整个区域的平均水平,文化产业i呈现空间聚集。当Sit<0时,文化产业i呈现萎缩状态。在这种条件下,如果IGijt<0,则该区域的文化产业i处于增长阶段,产业i实现 j区域的空间聚集。
4.Herfindahl指数
Herfindahl指数亦称为Hirschman-Herfindahl指数。由Hirschman提出,经Herfindahl在The Centralization of steel industry一文中完善。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X表示文化市场规模,Xj表示企业 j的规模,N表示企业数量。这里设文化企业的平均规模为则标准差
5.空间基尼系数
空间基尼系数作为衡量产业空间布局均衡性的重要指标,可用于测算文化产业各行业的区域集聚程度。记Lorenz曲线与正方形对角线所围成的区域面积为SA,则其余部分面积为SB。令其中,qij表示i区域文化产业j的就业人数;是i区域就业人数;是文化产业j的全国总就业人数;是全国总就业人数。则空间基尼系数为:(0≤Gi≤1)。空间基尼系数可以有效测度文化产业的聚集水平,当Gi=0时,说明文化产业 j在i区域的分布呈现分散态势。Gi=1表示该文化产业仅仅聚集在一个区域。
6.EG指数
Eliision和Glaeser[9]在综合考虑区域差异和产业组织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将Herfindahl指数和空间基尼系数综合起来建立产业集聚EG指数,以解决跨产业比较的误差问题。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EG指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EGr为反映文化产业空间集聚水平的EG指数,pi表示地区i某文化产业从业人数比重,qi为区域全部从业人数比重。EG指数综合考虑了文化产业规模及其演化的时空分异特征,能够实现较长时间序列内文化产业集聚水平的有效测度。
三、文化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
依据统计部门发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文化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录音制品出版、录像制品出版、图书出版业、电视节目制作、广播节目制作、广告业、群众文化业、图书馆业、艺术表演场馆和艺术表演团体。数据来源于《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国新闻年鉴》、《中国出版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广告年鉴》,研究时限为2007-2011年。考虑到各行业的特殊性,本文不同行业选择不同的测度指标。其中音像制品和图书出版业的数据分别为各地区的年出版总数量和年总印数;电视广播节目制作的数据为各地区年制作时长;广告业的数据为各地区年广告经营额;群众文化业、图书馆业的数据分别为各地区年组织文艺活动次数和年外借册数;艺术表演场馆和艺术表演团体的数据为各地区年演出场次。
从文化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来看,CR指数、产业集聚指数和Herfindahl指数主要是从文化产业市场竞争的视角测度产业集聚水平,而Moran’s I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和EG指数主要是从产业空间布局是否均衡的层面测度文化产业集聚水平[10]。本文综合比较文化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的优势,综合运用CR指数和EG指数全面测度文化产业市场集中度与空间集聚度。
(一)计算结果及数据分析
根据EG指数的测度方法,计算广告业、广播节目制作、群众文化业、图书馆业、录音制品出版、录像制品出版、图书出版业、电视节目制作、艺术表演场馆和艺术表演团体5年间的文化产业集聚EG指数,如表1所示。
根据文化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的CR指数计算公式,计算出我国文化产业10个行业2007-2011年的CR4指数,以反映文化产业市场竞争的集中水平,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对比表1和表2可以发现,在2007-2011年间文化产业集聚的EG指数和CR4指数演化轨迹主体趋势基本一致。其中图书出版业、广播节目制作和录像制品出版行业变动方向略有变化,EG指数呈现缓慢上升态势,分别增长了6.92%、7.53%和1.48%;而CR4指数则呈现下降趋势,分别下降了27.73%、7.45%和21.82%,造成这种差异可能的原因是CR4指数并没有将国内其他地区的文化产业分布情况考虑进去,仅仅反映了局部文化产业市场集中状况。EG指数则是从总体上测度文化产业空间分布的均衡性,充分考虑了文化产业规模及地区差异等影响因素,得到的是整体评估结果。与CR4指数相比,EG指数更加突出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水平。
表1 2007-2011年文化产业集聚的EG指数
表2 2007-2011年文化产业集聚的CR4指数
按照Ellision和Glaeser的产业空间集聚分类标准,可以把中国2007-2011年文化产业集聚水平的按照EG指数平均值进行分类排序。研究发现,EGr>0.05的文化行业有六类,0.05≥EGr≥0.02的文化行业有四类。其中录像制品和录音制品出版的产业空间集聚指数相对较高,其次为广告业,该类行业亦为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的佼佼者。上述几类文化行业均表现出比较强的市场特征。文化产业的核心生产要素是知识、技术和信息等无形资产,其主要资产是专利权、专有技术、版权、产品外观设计、文化作品创意和设计图纸等知识产权,文化产业形成空间集聚主要原因在于文化产业注重创新的基本特性。市场在对文化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过程中必然遵循文化产业自身演化规律,更易形成产业空间集聚现象。诸如录像制品和录音制品出版业是我国出版领域中最先市场化的行业,而广告业则为比较典型的经济依附性产业,广告产业空间布局不均衡的根源在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文化产业集聚的EG指数最低的行业为电视节目制作和图书出版业,这与市场集中度CR4指数的计算结果亦基本一致,从另外一个角度验证了文化产业空间集聚EG指数的可靠性。电视节目制作和图书出版业呈现较低的空间集聚水平,其根源更多的可能在于政策或体制方面的原因。
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的地域分布,进一步统计分析2011年文化产业10类行业四省市CR4指数的集聚产业、省市名称及频数,如表3所示。
表3 2011年文化产业集聚规模前列的省市CR4指数
从不同文化产业空间集聚指数变化来看,省域空间分布极不均衡,2011年文化产业集聚规模前列的省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江苏、广东、浙江与上海的频次远高于其他省市,这说明文化产业集聚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计算结果验证了Krugman的研究结论:源市场效应是产业集聚过程中向心力的重要来源。榜上无名的17个省市主要集中在西部边远地区,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即市场化竞争程度较高的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在中西部地区分布相对比较分散。从产业特性来看,文化产品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存在意识形态属性;商品属性决定了文化产品的市场普遍性,意识形态属性使其包含了社会特殊性。前者要求其遵循市场规律、注重经济效益,这样文化产业会向具有资源优势或需求优势的区域集聚;后者致使文化产业接近于公共产品特征、注重产品公益性,具有一定的外部效应和非排他性,受国家政策导向显著,文化产业集聚趋向于均匀分布。分析认为,文化产业空间集聚将会进一步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市场集中度较高的地区由于知识溢出、要素共享等集聚因素的存在,致使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与产值将会不断得到提升。
(二)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态势除取决于自身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之外,还取决于知识溢出、规模经济和资金外部性等。依靠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文化产业通常会先集聚某一地区并促进当地经济增长。集聚达到一定临界值之后,由于资源禀赋、人力资本等过度使用,亦可能导致文化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逐渐减弱态势。这里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建立工业总产值与文化产业集聚指数的计量经济模型进行深入研究的,其中EG指数最高的录像制品出版业可以作为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的典型代表。计算出2002-2011年文化产业集聚EG指数和GDP数据,整理得表4。
表4 录像制品出版业与工业产值样本数据
对录像制品出版业与工业产值样本数据多次拟合得:
=-(3E-18)X3+(1E-12)X2+(2E-07)X+0.137 6
R2=0.901 1
计量经济指标分析发现,R2a=0.900 7,说明拟合效果很好。F=213.758,t=16.427,Sig=0.000,方程与回归系数高度显著。Spearman检验结果发现:rs=0.972,Sig=0.000,说明文化产业空间集聚EG指数与工业总产值呈现出高度正相关关系。计算结果显示,无论是在全国样本数据范围内还是在分地区样本观测,文化产业集聚都显著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工业生产总值与文化产业集聚指数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的深层决定因素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源市场效应。大量文化产业资源集聚的同时,刺激相关生产要素不断流向某一地区,使得区域内文化企业更加容易获得各种高质量、低成本的要素供给,从而实现递增的边际收益和规模报酬。技术创新、知识溢出、规模报酬递增、要素共享等正外部性为文化产品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提供了保障[11]。与此同时,在传统投资和出口驱动型经济面临环境污染、资源稀缺压力形势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破解上述困境,还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借助弧弹性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深入研究2007-2011年期间中国文化产业集聚弹性。研究发现,文化产业集聚弹性最大的是录像制品出版,弹性系数为38.207 1,该行业的规模经济效益非常明显,其次是图书出版业,弹性系数为8.382 5。集聚弹性最小的是电视节目制作,弹性系数为-73.350 8,电视节目制作之所以近几年来集聚程度变化甚微的原因在于:虽然广电部门将四级模式缩减为二级模式,但是各级利益既得者对于体制改革反应迟缓,形成媒体建设结构重复、资源浪费、地域分割的局面。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对文化产业集聚进行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行业视角和区域视角对中国文化产业2007-2011年期间的集聚特征及集聚趋势进行测度与实证检验。计算结果表明,源市场效应是文化产业集聚过程中向心力的重要来源,沿海地区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而知识溢出、要素共享等文化产业空间集聚效应将进一步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传统投资和出口驱动型经济面临环境污染、资源稀缺压力形势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破解上述困境,还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针对文化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研究结论,本文建议:第一,统筹规划,充分发挥文化产业集聚的资源禀赋优势。在注重文化资源禀赋保护与发掘的同时,发挥比较优势,避免地区间文化产业同构现象的发生。第二,鼓励创新,实施文化产业集聚创新战略。从技术溢出外部性来看,各地区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以产品创新为重点,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努力提高产业的创新力。从规模经济外部性来看,各地区应加大园区基地建设,优化产业结构,鼓励产业创新,实现文化产业集聚的跨越式发展。将文化资源与“创意”元素相结合,实现传统文化与高新科技的对接,提高将资源转化为具有高增值性文化资本的能力。第三,优势互补,促进文化产业集聚的协调发展。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弹性影响存在显著区别,文化产业的集聚程度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针对东部沿海地区文化产业发达,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的状况,需要依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根据当地的自然景观、文化习俗和风俗传统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的协调发展。
[1]Schmitz H.Collective efficiency:growth path for small-scale industry[J].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9,31(4):529-566.
[2]Krugman P.Complex landscapes in economic geography[J].Complex In Economic Theory,2001,8(21):22-29.
[3]Brown A.Local music policies within a global music industry:cultural quarters in Manchester and Sheffield[J].Geoforum,2010,21(31):437-451.
[4]Mommaas H.Cultural clusters and the post-industrial city:towards the remapping of urban cultural policy[J].Urban Studies,2012,41(3):507-532.
[5]金祥荣,朱希伟.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一个历史与理论视角的考察[J].经济研究,2002(8):74-95.
[6]梁琦.产业集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0-19.
[7]王林,顾江.文化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来自长三角地区14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2):84-88.
[8]潘龙梅.中国文化产业空间集聚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2):35-41.
[9]Ellision G,Glaeser E.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S.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 dartboard approac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105(5):899-927.
[10]王子龙,谭清美,许箫迪.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及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5):706-714.
[11]郭晔.我国三大经济区的发展比较:基于城市与区域集聚效应的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0(4):35-45.